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75.79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标签:慢性肾功不全;肾衰汤;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CRF的病因非常多,不是一种疾病导致,同时病情复杂,症状也呈多样性,所以治疗难度大,预后不好,笔者采用肾衰Ⅰ号、Ⅱ号汤治疗40例CRF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均参照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拟定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1],选择处于慢性肾衰竭早期即氮质血症期并排除严重并发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8,平均病程6.28年,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24h尿蛋白定量3g/24h,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Scr>442μmol/L;6個月内有恶性高血压或合并心肺肝脑和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3~5g)、优质低蛋白(蛋白摄入量0.5~0.6g/(kg?d),低磷、低脂,高热量(热量摄入量30~35kcal/(kg?d))饮食。
合并高血钾者予低钾饮食。
伴有高血压、贫血、感染、脱水、酸中毒等症者,应予对症处理。
治疗组给予肾衰Ⅰ号汤,药用:生芪15g,太子参12g,当归15g,赤白芍各12g,川芎9g,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5g,陈皮10g,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2g,丹参12g,牛膝15g,大黄9g,1剂/d,水煎服。
肾衰Ⅱ号汤药用生大黄30g,白花蛇舌草30g,煅牡蛎30g,附子2g,桃仁10g,浓煎150ml保留灌肠,1次/d。
对照组口服包醛氧淀粉,5g/次,3次/d。
1.4疗效观察临床常见症状积分变化参照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三次老年医学研究会议通过的标准[2]主要观察恶心、呕吐、纳呆、水肿、胸闷、喘憋、肌肉无力、腹胀、高血压、皮肤瘙痒、面色晦暗、腰痛、身体困倦、舌暗淤斑、苔黄腻或无苔,脉滑细或沉弱。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成功案例:中医治疗肾衰竭引言: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排泄废物和液体。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肾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治疗的成功案例1. 案例1:王先生是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经过长期的中药治疗,他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师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了复方中药,包括山药、玄参、当归等。
这些药物有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尿量增加。
中药还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负担。
2. 案例2:李女士患有急性肾衰竭,病情严重,医生建议进行透析治疗。
然而,她选择了中医治疗,希望能够避免透析的副作用。
中医师给她开出了一副由腺苷、雷公藤、桃仁等中药组成的方剂,用于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促进毒素的排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尿液排出量逐渐增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有所下降,肾功能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针灸疗法的成功案例1. 案例3:张先生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药物导致的肾衰竭。
他选择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并恢复肾功能。
中医师为他进行了经络调理和针灸,选择了足三里、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刺激。
针灸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肾脏的供血,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张先生的肾功能逐渐恢复,症状明显减轻。
三、饮食调理的成功案例1. 案例4:赵女士是一位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的患者。
中医师根据她的体质和病情,为她制定了一套针对肾脏的饮食调理方案。
这个方案包括限制高蛋白、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增加摄入一些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木耳、山药等。
赵女士在坚持这个饮食方案的还定期进行中医药治疗。
几个月后,她的肾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血液检查数据也逐渐趋于正常。
总结和回顾: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医在肾衰竭治疗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独特优势。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一、慢性肾衰治疗方法二、慢性肾衰竭的护理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1、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1.1、中药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慢性的肾衰竭它是最好的方法,是可有效缓的解症状和延缓CRF的进展的,部分的患者是有用中药的导泻、洗剂能减少透析的次数的,是为患者减轻了很多的痛苦的。
1.2、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也是治疗慢性的肾衰竭的方法,它的效果是较好的,只要坚持长期对原发或是继发性的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的肾病等合理的治疗,避免或是消除了使CRF恶化的因素,这样就是会取得较好的治疗的效果的。
1.3、清除毒素的治疗,一些的患者是在得病以后,体内的毒素的累积的过多,是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的。
对于轻症的患者是可口服包醛氧淀粉的、口服透析盐的、尿毒清或是肾衰宁等药物的,部分的患者是利用甘露醇盐水制剂或是中药的灌肠的。
2、什么是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指先天性或后天原因所致肾功能持续严重损害引起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一般认为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正常50%以下,由肾排出的代谢产物就可在体内蓄积,降至30%以下临床上即可出现一系列尿毒症表现。
低于10%即为终末期肾(endstagerenaldisease)。
3、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慢性肾衰竭则可由高血压、尿路梗阻、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疾病。
钟丽明老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介绍钟丽明老师系云南省第四批名中医师带徒导师,中医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现任建水县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笔者有幸跟师期间发现钟老师运用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方法,现将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整理如下:一、病名阐释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
常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要症状,伴腰酸、乏力、贫血、恶心呕吐,发展到后期会出现夜尿增多等症状。
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称为水气病,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又根据五脏证侯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直至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篇,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这一分类方法至今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
慢性肾功能不全之水肿即属肾水范畴。
二、病因病机水液的正常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水肿的发生,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
就脏腑而言,人体水液的运化,主要与肺、脾、肾有关,但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结果。
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而难愈。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本文主旨针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采取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影响。
方法:挑选2019年—2021年10月于本院肾脏内科接受治疗的5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采用奇偶数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别,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两项肾功能指标评分(SCr、BUN)均低于参照组,且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优于参照组。
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肾脏功能指标,缓解脾肾阳虚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的延缓(延长)患者肾衰进展(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脾肾阳虚;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肾脏衰竭是肾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发病率极高,并且会引发一些列其他症状,阻碍了患者的治疗。
现阶段临床上的治疗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血液净化替代治疗和肾脏移植。
肾脏移植不但资源短缺而且费用昂贵,对患者的损伤也较大。
因此大部分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及替代治疗,且需长期维持(坚持)【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挑选2019年—2021年10月于本院肾脏内科接受治疗的5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采用奇偶数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别。
组间数据P>0.05,可行对比分析。
表1 两组患者具体资料(x±s)1.2 方法参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给予患者低盐低脂(油)饮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用药,可给予患者前列地尔注射液,取本品10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缓慢静注,每分钟 3-6 ml,1天1次。
对研究组给予中医综合疗法:① 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水煎服,药用制附子 8g积壳 8g,熟地片2 0g,益母草 15 g,白术 12g,当归片15 g,山药 15 g,山茱萸 10g,杜仲10g路路通 8g,黄芪(氏)片15 g,淫羊藿 10g,茯苓 12g,陈皮 10g,木香,熟地黄10g ,砂仁 6g。
2012年第17期具有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共同病机,均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
周老在辨治少阳病发热时,伤寒六经辨证参合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抓住少阳病的主证———往来寒热,结合脏腑辨证,多为中焦脾胃或肝胆,以蒿芩清胆汤为主方。
热重者,酌加鸭跖草、芦根。
久病阴虚有热,加地骨皮、白薇、知母;湿重加蔻仁、生苡仁。
随病情变化,湿热缠绵不解时考虑正邪交争相持不下,邪伏膜原,半表半里,及时在疏和的基础上,加达原饮因势利导,分消湿邪,常能奏效。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7-0073-02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之我见封建涛*张桂香*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医药;透析疗法*陕西省三原县妇幼保健院(713800)2012年6月12日收稿慢性肾衰竭是指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减退,即代谢产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中医药在内科非透析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将笔者20余年来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1健脾化湿、行气和胃首当其冲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肾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充养,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慢性肾衰时往往脾肾同衰,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泻不泻,而出现脘腹胀满、纳食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便结、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等湿滞脾胃的症状。
《灵枢·口问》说:“中气不足,溲便之为变”。
“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对于慢性肾衰患者常能体现这一点,脾胃健运者病情相对亦轻,脾胃失常者病情相对较重。
因此,笔者认为健脾化湿,行气和胃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首选治法。
张琪[1]认为通过调理脾胃,可以补先天,促进脾肾功能的恢复,而且脾胃功能正常可使气血生化有源,贫血得以改善;同时,脾胃健也能够充分发挥疗效,为慢性肾衰的治疗提供重要保证;另外,通过和胃降逆使血尿素氮、肌酐得以下降,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