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肝硬化的价值与超声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104.85 KB
- 文档页数:1
腹部B 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的临床价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指门脉血流受到阻碍,使门脉压力升高,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临床上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见表现为腹胀、腹水、脾肿大等,对于该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讨论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二是影像学检查。
早期常规检查的结果常常是正常的,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不具有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等。
其中,腹部B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检查手段,具有简便、安全、无创伤和较低的检查费用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
腹部B超的临床应用腹部B超可以对肝脏、腹腔和腹壁进行全面检查,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具有可靠、敏感、无创伤等优点。
腹部B超可以对门静脉的直径、血流速度进行测量,并可以检测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曲张、侧支循环等变化。
门静脉压力测量腹部B超可以通过测量肝门及其分支血管的内径及血流速度等指标,综合计算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血管阻力,进而反映门静脉压力情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门静脉压力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计算法。
直接测量法包括肠道场地压法、房水压力法和肝静脉压力法等,但因为操作时间长、对患者容忍性较低等原因,常常由专业医师来完成。
而腹部B超可以利用Doppler技术测量门静脉血流的速度和阻力,从而推算门静脉压力,测量操作便捷,该方法的准确性被临床广泛认可。
肝脏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肝脏和门静脉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变过程中有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如门静脉狭窄、肝静脉压力突然升高等等。
腹部B超可以通过多种扫描方式,对门静脉和肝脏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
同时,由于腹部B超可以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及其方向变化、肝脏内静脉压力等因素,所以该方法也可以对门静脉狭窄和高压颈静脉等病变进行判断,并进一步描绘了病变的全貌和危害程度,从而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参考。
肝硬化早期B超报告单一、概述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常常导致肝功能衰竭。
通过B超检查可以评估肝硬化的程度和相关病变,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肝硬化早期B超报告单的相关内容。
二、检查结果1. 肝脏形态和大小肝脏呈现明显的弥漫性增大,边缘不规则。
肝脏体积略增大,较正常范围稍高。
2. 肝脏内回声肝脏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点状、斑片状高回声区域。
这些高回声区域可能是肝硬化早期出现的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3. 血管影像肝血管显影正常,动脉、门静脉血流速度正常,无异常扩张。
4. 脾脏和淋巴结脾脏肿大,边缘光滑,回声均匀。
周围可见轻度淋巴结增生。
5. 腹腔积液腹腔内可见少量积液。
三、结论根据以上B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初步诊断患者为肝硬化早期。
肝脏形态异常,呈现弥漫性增大,边缘不规则。
肝脏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高回声区域,可能是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表现。
脾脏肿大,边缘光滑,回声均匀,周围有轻度淋巴结增生。
此外,还可见少量腹腔积液。
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了解肝硬化的进展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四、注意事项肝硬化早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肝功能和整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此外,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以及避免过度劳累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五、参考资料1.张三, 李四, 王五. 肝硬化早期的B超检查及诊断[J]. 中华医学杂志,2010, 20(3): 123-135.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肝硬化早期诊断与治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介绍: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肝脏B超有助于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正常值:①右肝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厘米。
以右: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
②肝右叶前后径:不超过8-10厘米,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③左半肝厚度和长度:厚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④肝尾叶长度和厚不超过4.5厘米。
通过下腔静脉纵切面声像图,上为肝左静脉近端,下为门静脉左支横部,宽不超过4.0厘米,厚不超过2.0厘米;通过门静脉左支的斜切面测量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之间的尾叶厚度。
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声像图特点):肝囊肿: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
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脏局部肿大、畸形。
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
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
约有1/10为弱回声。
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重症: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
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
临床研究34B超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探讨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诊断中的价值,特选取我院5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2.3±10.2)岁,54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硬化20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4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压升高或者肝功能减退。
1.2 检验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以及病毒学检查等;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 超检查,患者取平卧位或者侧卧位,测量其门静脉主干、脾脏的厚度及其脾静脉内径的大小;采用电子胃镜对患者实施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且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于已经出血的患者应给与及时的止血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分布分别采用t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胃镜与腹部B超检查的基本情况胃镜检查发现54例患者中有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70.37%;腹部B超检查54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腹部B超应用的价值研究杨高益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浙江省三门县 317100【摘 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腹部B超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胃镜和腹部B超诊断的价值;结果:胃镜检查54例患者中有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70.37%;腹部B超检查54例患者有30例门静脉主干增宽,占55.56%,32例脾静脉内径增宽,占59.30%,37例脾脏增厚,占68.51%。
结论:腹部B 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应用具有较好价值,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现象,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 B超检查效果临床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结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96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酒精性肝硬化组94例,肝炎肝硬化组102例。
观察并比较两组B超表现。
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右叶倾角>140mm,肝表面光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炎性肝硬化(P<0.05)。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的B超表现存在差异,有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B超表现对比[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ultrasonic results of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alcoholic cirrhosis. Methods: 196 cirrhotic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8 to Nov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including 94 patients in alcoholic cirrhosis group and 102 patients in hepatitis cirrhosis group. The B-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ight lobe angle of alcoholic cirrhosis was more than 140 mm, and the incidence of liver smooth surfa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epatitis cirrhosis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 of hepatitiscirrhosis and alcoholic cirrhosis, which is helpful for clinical diagnosis.[Key words] hepatitis cirrhosis; alcoholic cirrhosis; contrast ofB-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第37卷2013年第9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 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 oL37.N o.9Sep.201381510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胆囊壁改变超声影像观察黄琼(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江西九江332000)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的B超显像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9例确诊为乙肝肝硬化并在我科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胆囊的厚度分为轻度N(55例)和重度组(54例)。
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C hi l d—Pugl l分级情况。
结摹重度组Chi l d—PU sh肝功能分级差于轻度组,其Z=一3.261,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随着胆囊壁增厚程度的增加,重度组(平均秩和=64.14)肝功能差于轻度组(平均秩和=46.03)。
结论利用B超显像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壁增厚程度对肝功能分级、肝脏病情进展起提示作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壁厚度;超声影像doi:10.3969/j.i ssr r1004—5775.2013.09.016学科分类代码:320.2435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BO i ni eal U l t r asoni c O bs er vat i on t o C hange s of G al l bl adder W aⅡi n109C i rr hosi s Paf i ent s C aus e dby H B V/H U A N G Q i ong//(D e.pm't m ent of Funct i on Test,Jm f i ang F i r s t Pe opl e’S H ospi t al,J iuf i ang332000,C H I N A)A bs tr act:0bj ecti ve T o i n vest i gat e t he r e l at i onshi p bet w een ga l l bl adde r w al l t hi ckne ss byB ul t r a soni c ex am i n at i o n and cl as si f i cat i on of l i ver f unct i on of l i ver ci r r hos i s.M et hods T ot al l y109l i ver ci r r hos i s pa t i ent s i n t he hos pi t al w e re el ec t e d and s t u di ed.A ccor di ng t o t he ga l l bl adde r w al l t hi ckne s s,t he pa t i ent s w e re di vi ded i nt o m i l d gr oup(55cas es of pat i ent s)and s ev e r e gr ou p(ot her54eas es).L i ver f unc—t i onC hi l d—Pt I sh cl as si f i cat i on of t he t w o group s w as com par ed.R es ul t s T he s eve r e gr oup C hi l d—Pus h cl as si f i cat i on of l i ver f u nc t i o n w a s w ors e t ha n t he m i l d gr oup(Z=一3.261,P=0.001<0.05)w i t h s t at i st i cal di ff er ence.C oncl us i o n’T he degr ee of ga l l bl adde r w al l t hi ck-e ni ng w or k as蚰i m por t ant r em i n der el a ssi f i cat i on of l i ver f unc t i on a nd di s ea se progr es si on of l i ver ci r r hos i s pati ent s.K ey w or ds:H B V;Li ver c i rr hos i s;G a l l bl adde r w a l l t hi ckne s s;U l t r as oni c i m age据报道,我国现阶段慢性乙肝病毒(H B V)感染的患者达9300万人,而慢性乙型肝炎(C hr oni c hepat i t i s B,C H B)患者约为2000万人…,感染H B V患者中将近有25%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危害着人们健康,而相当高比例的肝硬化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癌。
肝硬化诊疗规范【概述】肝硬化是指各种病因所致的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结局。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功能障碍(如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门脉高压症(食管胃低静脉曲张、脾脏大及脾脏功能亢进),晚期则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等,部分病人可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
肝硬化的病因多样,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化学性肝损害(酒精性、药物性及其他化学毒物所致)、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遗传代谢性等。
在我国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酒精性肝硬化也有明显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1、临床症状和体征:肝硬化一般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往往起病缓慢,症状隐匿。
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腹痛、皮肤瘙痒。
主要体征有地热、面容黝黑、蜘蛛痣、肝掌、黄疸、下肢浮肿、腹水、胸水(5%-10%患者可出现中等量胸水,以右侧多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早期肝脏可触及、晚期因肝脏萎缩而触不到。
2、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肝硬化初期肝功能检查无特殊改变或仅有慢性肝炎的表现,如转氨酶身高等。
随肝硬化发展、肝功能储备减少,则可有肝硬化相关的变化,如AST>ALT,白蛋白降低,胆碱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
(2)血液学:肝硬化时因营养不良、吸收障碍以叶酸、维生素B12、铁等减少,失代偿期对维生素B12储备减少,均可致大细胞性或小细胞性贫血。
如发生脾大脾功能亢进,则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但多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明显。
由于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3)影像学检查: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CT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与B 超所见相似,但对早起发现肝细胞癌更有价值。
B超显示什么,表示病情发展为肝硬化了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酒精、毒性物质、缺氧或免疫损伤等)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分为代偿期(早期)与失代偿期(晚期);在代偿期阶段,患者的肝功能尚能够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仅仅间歇性的出现恶心,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而在失代偿期,肝脏功能已不能够维持机体代谢的基本需要,主要出现腹水、黄疸,出血及全身多系统并发症,由于肝硬代偿期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症状,待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就诊时多已进入失代偿期。
传统对于肝硬化在治疗上出现了多用药、滥用药、用药不合理等问题,走了很多弯路。
往往是花了很多钱,没有治好病。
根据临床观察分析,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1、诊断不明确。
有些慢性肝病患者,已经是早期肝硬化了,但还没有引起重视。
只知道得了肝炎,却不知道是哪型肝炎,病情发展到什么阶段,是否已发展成肝硬化。
在治疗方面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辨证治疗,因此延误了病情。
2、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肝硬化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大多数患者为了急于求效,多种药物一起用,结果增加了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
3、未从根本上治疗原发病。
有些患者只求一时疗效,用药后腹水消退很快,但没过两天,腹水又起,反复再用,疗效一次比一次差,最后导致顽固性腹水,使病情缠绵难愈。
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脏有何变化?1、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外形的变化:肝硬化时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小结节状,合并肝腹水时更清晰;肝横切面失去楔形,矢状面不呈三角形,似椭圆形。
2、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脏位置变化:肝右叶上、下径变短,肋问厚度变窄右肋下斜径不易测得。
肝左叶代偿肥大,致右侧腋前线较正常位置抬高。
3、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包膜、边角变化:肝包膜增厚,失去光滑的纤维亮线。
回声增强,厚薄不均,肝边缘角变钝或不规则。
4、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实质变化:由于肝内脂肪变性及纤维性变,肝实质内回声致密,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
肝硬化诊断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水、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和肝性脑病等。
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腹部明显膨隆,常伴有腹部不适和呼吸困难。
肝功能不全表现为黄疸、出血倾向、水肿等症状。
门脉高压可导致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大。
肝性脑病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肝硬化。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血常规和血生化等。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是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血常规和血生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电解质水平。
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项目,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肝功能是否受损,从而进一步确认肝硬化的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硬化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和大小,判断是否有脾大、腹水等情况。
CT和MRI则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血管情况,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帮助。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肝脏的情况,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肝硬化,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进行肝硬化的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B超检查的效果观察赵静发布时间:2023-06-19T08:28:37.2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赵静[导读] 目的:观察B超检查肝硬化的效果,评估检查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硬化患者65例,同期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受检者65例,将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对全部受检者实施B超诊断,分析诊断价值。
结果:B超诊断的敏感度96.36%、特异度60.00%、准确性90.77%、误诊率40.00%、漏诊率3.64%、阳性预测值92.98%、阴性预测值75.00%、假阳性率40.00%、假阴性率3.64%、正确指数56.36%,和临床诊断对比,P>0.05;B超诊断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准确度97.50%、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准确度90.00%、酒精性肝硬化准确度100.00%。
结论:B超检查方式对肝硬化诊断,诊断准确度较高,值得运用。
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镇江 212000摘要:目的:观察B超检查肝硬化的效果,评估检查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硬化患者65例,同期入院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受检者65例,将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对全部受检者实施B超诊断,分析诊断价值。
结果:B超诊断的敏感度96.36%、特异度60.00%、准确性90.77%、误诊率40.00%、漏诊率3.64%、阳性预测值92.98%、阴性预测值75.00%、假阳性率40.00%、假阴性率3.64%、正确指数56.36%,和临床诊断对比,P>0.05;B超诊断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准确度97.50%、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准确度90.00%、酒精性肝硬化准确度100.00%。
结论:B超检查方式对肝硬化诊断,诊断准确度较高,值得运用。
关键词:肝硬化;B超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肝硬化病症为消化内科多见的一种病症,此疾病可被分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淤积肝硬化以及自身免疫肝硬化等诸多类型。
B超能查出肝硬化的哪些变化肝硬化是由多种慢性肝病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终末期肝病状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目前对于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也就是具有长期的慢性肝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检查,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必要时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肝硬化的诊断。
一、什么是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如肝炎病毒、酒精、毒性物质、缺氧或免疫损伤等)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分为代偿期(早期)与失代偿期(晚期);在代偿期阶段,患者的肝功能尚能够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仅仅间歇性的出现恶心,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而在失代偿期,肝脏功能已不能够维持机体代谢的基本需要,主要出现腹水、黄疸,出血及全身多系统并发症,由于肝硬代偿期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症状,待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就诊时多已进入失代偿期。
二、正常肝脏B超声像我们的肝脏大部分是位于右季肋区,肝脏大部分被肋骨掩盖,有小部分露于剑突下,平静呼吸时肝的上下移动范围是2-3cm。
正常肝脏呈棕红色,质地柔软而脆弱,肝脏呈楔形,右端圆钝而厚,肝脏可分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
在正常的B超声像中显示: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度,右叶小于75度。
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右肝最大斜径小于14.3cm。
肝右叶前后径8-10厘米左右。
左半肝厚度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肝尾叶长度和厚度不超过4-5厘米。
正常时肝内纹理清晰,分布均匀,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胆总管(CBD)内径小0.8cm。
肝内回声特点是,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分布均匀。
一般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而较胰腺稍弱或相似。
三、肝硬化时B超显示肝脏有何变化?1、肝硬化时肝外形的变化:肝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小结节状,合并肝腹水时更清晰;肝横切面失去楔形,矢状面不呈三角形,似椭圆形。
2、肝硬化时肝脏位置变化:肝右叶上、下径变短,肋问厚度变窄,右肋下斜径不易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