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超声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12.59 KB
- 文档页数:2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如何准确诊断肝硬化是患者朋友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诊断的准确性决定了治疗的难易程度,所以想要尽早治愈肝硬化的患者就必须要知道诊断方式,帮助自己的治疗能够顺利的进行。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1、各种辅助检查:免疫功能改变;超声显像可发现肝区声像图的典型变化及脾肿大、肝门静脉扩张、腹水等门脉高压症表现。
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明显症状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诊断不困难。
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有困难时可进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2、肝纤4项血清学检查:即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
其中2~3项有显著增高,可考虑早期肝硬化的可能。
3、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早期肝硬化比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异常,如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4、体格检查:早期肝硬化在体格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部分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5、肝组织学检查:肝硬化有纤维隔形成且小结节性或混合结节性增生者可通过此项检查确诊;亦可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可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
利用超声如何诊断肝硬化?超声诊断肝硬化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为临床主要的检查手段。
但肝硬化的成因、类型、程度不同等可造成肝硬化的影像表现不尽相同,对于非典型肝硬化易出现漏诊,超声检查单项指标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所以超声诊断肝硬化只能供临床参考。
超声表现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增厚,呈细波纹状或锯超声表现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光整,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或均匀,肝静脉变细或走行改变、迂曲,胆囊正常或胆囊增厚、毛糙,门静脉>1.3cm,脾脏厚度>4.5cm。
病理结果提示小结节型肝硬化。
本组病例共同点是肝包膜描述正常,众所周知肝包膜异常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肝包膜的通常分为五个等级,声像图呈白线条样回声,连续性好为0级;肝包膜轻度增厚,用3.5MHz探头不易检出为Ⅰ级;肝包膜稍增厚,细水纹状,欠平整,超声测值>2mm为Ⅱ级;肝包膜明显增厚,显示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包膜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呈轻度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
肝硬化超声鉴别诊断【关键词】肝硬化超声图像诊断肝脏硬化缩小,肝脏被膜不光滑,呈凸凹的锯齿状改变,门静脉增宽等是典型的晚期肝硬化表现。
有研究报道肝硬化多有肝右叶缩小,肝尾状叶不同程度增大,当肝尾状叶和肝右叶比率≥0.65(正常比率<0.6)时,其肝硬化诊断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100%,准确率达94%。
亦有报道说肝尾状叶和肝右叶比率对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的敏感性最高,而其他各型肝硬化的敏感性较低。
超声显像在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 各类型肝硬化超声显像特点超声显像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扩张则提示淤血性肝硬化。
肝右叶缩小,特别是肝右后叶明显缩小,肝左叶相对增大或正常大小可提示为门脉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则表现肝右叶缩小左叶增大。
肝右叶增大,在肝实质内可见多量粗大结节回声则提示为坏死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的超声显像除具有肝硬化的表现外,还应有胆道系统梗阻的表现,即在小儿为先天性胆道闭锁,在成人多为胆系结石或肿瘤。
肝豆状核变性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小儿或青年时期发生的肝硬化无病毒性肝炎病史者,要高度怀疑本病的发生,临床应做进一步检查。
2 复合型Caroli病Caroli病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病理上分为单纯型及合并肝脏纤维化两种类型,前者肝组织无明显变化,后者合并肝脏纤维增生和门静脉高压。
临床曾有误诊肝硬化病例。
本病属家族性,可在儿童期发生,但最常在青年时期出现症状始被发现。
本病一般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内胆管增殖缺陷,引起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本病常伴有肾脏畸形、肾盂或上输尿管扩张及肾囊肿。
3 骨髓纤维化症骨髓纤维化症是指骨髓中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沉积伴有肝、脾等器官髓外造血特征的综合征,由于髓外造血引起相应器官的症状,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脾大,有报道脾增大的速度是每年1cm,约有50%的患者就诊时脾大已达盆腔。
脾增大与脾血流量增加、肝内血流阻力增加及脾脏髓外造血有关。
肝硬化超声诊断标准
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变,其超声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脏边缘不规则或呈波浪状,缺乏光滑的外轮廓。
2. 肝包膜增厚,呈膜样结构,切线膜下腔较明显。
3. 肝内血管粗细不均,并可见曲张的团块状血管。
4. 肝内回声强度增高,呈“回声变低、脉动减弱、能见度降低”的特点。
5. 肝内血管客观为低阻性血流信号。
6. 肝门区的门脉血流速度增快。
7. 肝脏体积缩小。
8. 肝脏内出现结节状异常回声。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的超声诊断需要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肝硬化的诊断金标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肝硬化的诊断金标准,包括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肝功能检查、病因学诊断、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检查、肝功能储备评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
1.病理学诊断:肝硬化的诊断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肝脏活检,即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部分肝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结构和病理变化。
病理学诊断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2.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其中,超声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发现肝脏的质地变化、门静脉扩张等。
3.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
肝硬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4.病因学诊断: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
病因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肝硬化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临床表现:肝硬化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
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也不是一定会出现。
因此,临床表现不能作为肝硬化的独立诊断标准。
6.门静脉高压检查: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通过门静脉高压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门静脉系统情况,如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等。
但是,门静脉高压检查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只有当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的症状时才需要进行此项检查。
7.肝功能储备评估:肝功能储备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和患者的预后情况。
常用的肝功能储备评估方法包括Child-Pugh分级等。
8.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肝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结构和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总之,肝硬化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指由于长期的慢性肝损害引起的肝功能减退和结构改变,最终导致肝脏无法正常工作的状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预后。
本文将介绍一些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肝硬化。
一、早期诊断方法1. 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高风险人群包括长期饮酒者、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接触过有毒物质或药物的人等。
对这些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用于观察肝脏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并发现异常回声信号。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脏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
3. 病史与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腹胀、腹水等。
此外,对于长期饮酒或有慢性肝炎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二、早期治疗方案1. 原因治疗:针对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对于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缓肝损害并阻止进展为肝硬化。
而对于饮酒引起的肝硬化,戒酒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2. 营养支持与调整:由于消耗过度和营养吸收障碍,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
因此,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包括良好的饮食指导、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3. 并发症的治疗:肝硬化患者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
对于腹水患者,可以采取限制盐摄入、利尿剂和放置导管引流来减轻症状。
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以通过内镜下止血术或药物控制进行有效治疗。
4. 肝移植:对于肝硬化晚期且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的患者,肝移植被认为是最佳选择之一。
在这种手术中,将不健康的肝脏换成健康的肝脏,以恢复正常的肝功能。
肝硬化脾大超声诊断标准咱先来说说这个肝脏的超声表现哈。
(一)肝脏大小和形态的改变。
肝脏大小呢,在肝硬化的时候常常会缩小。
你想想啊,原本好好的肝脏就像个饱满的气球,现在因为肝硬化的捣乱,慢慢就瘪下去啦。
超声下能看到肝脏的右叶、左叶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小。
而且呀,肝脏的形态也不再那么规则啦,边缘可能变得凹凸不平,就像原本平整的路面被挖得坑坑洼洼的一样。
(二)肝脏实质回声的变化。
肝脏实质回声在超声下也有特别的表现哦。
正常肝脏的回声是比较均匀的,就像一块质地均匀的豆腐。
但是肝硬化的时候呢,回声会变得增粗、增强,分布也不均匀啦。
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条索状或者结节状的回声,就好像肝脏里面长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小疙瘩。
这都是肝硬化在搞鬼呀!再来说说脾大在超声下的诊断要点哈。
(一)脾脏大小的测量。
脾脏大小可是判断脾大的重要依据哟。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超声测量脾脏的厚度和长度。
正常脾脏的厚度不超过4厘米,长度不超过12厘米。
要是超过这个范围啦,那就要警惕是不是脾大了。
比如说,脾脏厚度达到了5厘米甚至更厚,长度超过了13厘米,那很可能就是脾大在向我们招手啦。
(二)脾脏内部回声的特点。
脾脏内部回声在脾大的时候也会有变化哦。
正常脾脏的回声是比较均匀的,但是脾大的时候,回声可能会稍微减低一些,而且脾静脉的内径也会增宽。
这就好比脾脏这个小房子,原本里面整整齐齐的,现在因为脾大变得有点乱糟糟的,血管也跟着变粗啦。
最后呀,咱还得综合来看。
不能光看肝脏或者脾脏的某个表现就下诊断,得把肝脏和脾脏的超声表现,还有患者的病史、症状啥的都结合起来。
比如说,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历史,又有腹胀、乏力这些症状,再加上超声下肝脏和脾脏有上面说的那些改变,那肝硬化脾大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啦。
所以呀,超声检查在诊断肝硬化脾大的时候就像一个聪明的小侦探,通过发现肝脏和脾脏的这些蛛丝马迹,来帮助医生找到真相。
咱要是了解了这些诊断标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能多一份清楚,是不是感觉心里踏实多啦?。
肝硬化的体格检查及鉴别诊断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损害,导致肝脏纤维化和结构重塑。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门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
因此,体格检查和鉴别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肝硬化至关重要。
一、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体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
1.外貌观察:肝硬化患者常常表现为黄疸、蜘蛛痣、腹水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代谢而引起的。
蜘蛛痣是指皮肤上出现的红色或紫红色的血管扩张,常见于腹部和上肢。
腹水则是由于门脉高压引起的肝功能不全导致的,患者腹部会明显膨胀。
2.腹部检查:通过腹部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和形状是否异常。
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常常增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叩诊和听诊来判断肝脏的状态,如肝脏叩击痛、肝脏摩擦音等。
3.神经系统检查:肝硬化患者常常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异常。
医生可以检查患者的神经反射、肌力、平衡功能等,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二、鉴别诊断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确保正确诊断和治疗。
1.病史采集: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用药史、饮酒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肝硬化的可能性以及其他疾病的存在。
2.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肝功能、炎症指标、凝血功能等。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
3.影像学检查: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扫描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肝硬化的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4.肝活检:肝活检是确诊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取得肝脏组织标本,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和病理改变。
肝硬化诊断标准1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是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但肝穿刺为有创检查手段,难以普遍采用。
近年研究发现,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手段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APRI、FIB-4等基于血液的指标以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等基于影像技术的方法。
这些无创检查可以很好区分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其诊断界值因病因而异,需要结合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解读。
我国有关指南建议,对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硬度值(LSM)>17.0 kPa时可诊断肝硬化,LSM<10.6 kPa时可排除肝硬化[4 ];而对于慢性HCV感染者,建议以LSM>14.6 kPa作为肝硬化诊断界值,<9.3 kPa可排除肝硬化[5];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LSM>15.0 kPa考虑肝硬化,<10.0 kPa排除肝硬化[6];酒精性肝病患者LSM≥20.0 kPa考虑肝硬化,<12.5 kPa排除肝硬化[6]。
对于无创手段难以确定诊断,且存在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和/或严重血小板减少、腹水等经皮肝穿刺禁忌证的病例,可采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可同时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有助于判断病因和预后。
应当注意,以门静脉高压为突出表现者,需要与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和非肝硬化性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等)进行鉴别[7]。
对于已经出现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及肝性脑病(HE)等严重并发症者,结合病史大多可以做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对于尚未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患者,可以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血液学、生化学及影像学检查做出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2]:(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即可诊断为肝硬化。
(2)如果未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以下5条中2条以上且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者,可临床诊断为肝硬化:①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②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有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③肝脏弹性测定:LSM>13 kPa;④肝脏合成功能减低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⑤脾功能亢进表现:血小板、白细胞或血红蛋白降低等。
肝硬化超声分级诊断标准
肝硬化超声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具体如下:
1. 轻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但未出现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
2. 中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可能伴有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
3. 重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伴有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还可能出现肝脏边缘不规则或锯齿状等更严重的变化。
若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检查明确具体情况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3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全文版)当前,全球肝硬化患者超过1.2亿,每年致死人数约120万,超过了因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
中国肝硬化患者约700万,门静脉高压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发展。
目前,国际已有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诊早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因此,大力推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肝病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点剪切波弹性成像(point shear wave elastography,p-SWE)、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wave elastography,2D-SWE)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目前超声弹性成像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尚无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和参考阈值标准。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inese Portal Hypertension Alliance,CHESS)联合发起并组织国内超声医学、肝病学、消化病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依据《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共同制订《中国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规范化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流程,标准化肝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和脾硬度(spleen stiffness measurement,SSM)在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compensated advanced chronic liver disease,cACLD)、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避免胃镜筛查、门静脉高压危险分层以及个体化管理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肝硬化b超报告单
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岁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检查部位:肝脏
检查结果:
1. 肝脏大小:左右叶大小均匀,肝左右叶索大,肝内型肝硬化。
2. 血流方向:肝门脉血流速度7.0cm/s,肝脏边缘及纵膈静脉
血管内径增粗,肝脏内门静脉宽约8.1mm,肝右门静脉宽约
10.6mm,流速约13.7cm/s,肝右下叶分支静脉血管内径增宽,肝
内血管分支不明显。
3. 声像图表现:肝右叶、左叶回声不均,存在包括点状、条索
状在内的多种回声强弱混杂,肝内血管分支不清晰,可见肝内血
流紊乱。
4. 其他:胆囊大小形态正常,不见结石、壁厚增厚及胆道扩张等异常。
结论:
1. 左右肝叶大小均匀,肝内型肝硬化。
2. 肝门脉血流速度7.0cm/s,右门静脉宽约10.6mm,流速约1
3.7cm/s,肝内血管分支不明显,可见肝内血流紊乱。
3. 肝右叶、左叶回声不均,存在包括点状、条索状在内的多种回声强弱混杂,肝内血流紊乱。
建议:
综合临床资料,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根据B超检查结果,建议患者积极接受治疗,规范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身体调节,定期复查。
肝硬化的超声诊断
肝硬化超声表现1、肝脏早期因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而肿大,左右叶径经增大,侧缘角、下缘角增大。
2、(1)门静脉性肝硬化进入重度,因肝内纤维化明显,肝脏常因之缩小。
肝内点状回声增多、变粗、门静脉内径中度增宽。
(2)血吸虫肝硬化,肝脏明显增大。
左叶尢明显,肝表面不平。
肝内点状回声增多、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血管网络及其它管腔结构排列紊乱,出现所谓“地图状”回声。
(3)胆汁性肝硬变。
为肝内胆管梗阻造成。
肝内回声增多,肝脏肿大,如为肝外胆道梗阻者,则可显示肝内胆管多处扩张。
如在胆总管下端梗阻,可出现胆总管明显扩张,胆囊肿大。
3、肝脏缩小为晚期肝硬化的重要表现。
第七肋间肝右叶厚度小于6.0CM为肝缩小(大于9.3CM为肝肿大,)左叶上下径小于3.3CM或厚度小于4.5CM为肝缩小。
4、肝包膜不光整,呈锯齿状改变。
5、门脉高压表现:(1)门静脉增粗,(2)脾肿大,(3)腹水。
6、肝硬化应与肝癌、脂肪肝进行鉴别。
超声笔记每天分享,赞赏是正能量的动力
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