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2.34 MB
- 文档页数:20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紧密相连。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
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因此,这是人口生产能否提供足够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充作劳动力,就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是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相对增强,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由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参考答案:马克思的这段话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是:(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终极力量。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对我们当今的启示是,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并以其特有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在科技生产力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今天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同样要继续奉行“科教兴国”的国策,并形成全民族重视创新的风尚。
只要我们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赶超发达国家是指日可待的。
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然而,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破坏能力空前地增长,并且使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