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B01马原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54教学3
- 格式:ppt
- 大小:8.64 MB
- 文档页数:13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文名称:thegeneralprincipleofmarxism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54授课学时:54实验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本科二年级所有专业先修成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面向全体本科学生的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大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键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程内容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内容。
本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对当代资本主义有着客观科学的认识,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信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实践中的问题,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当代国内和国际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定自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生信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精心安排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课时)本章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从总体上介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生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
本章难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内容:一、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学时)本节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重新认识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本节内容: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承继与技术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学时)本节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时)本节内容:1、把马克思主义做为行动的指南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章思考题:1.如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2.如何自觉自学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9课时)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