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年级:高三学科:物理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032.1 重力弹力摩擦力学习目标: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3.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力,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预学案一、什么是重力和重心1.重力产生的原因: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3.重心的确定:二、弹力是如何产生的,其遵循什么规律?1. 弹力方向的确定2.弹力大小的计算(1)根据胡克定律计算。
(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计算。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探究案探究案一:总复习大本18 页角度1 角度2探究案二:总复习大本19 页角度1 角度2探究案三:总复习大本19 页典例1,典例20页多为训练1.2.3检测案1.(多选)如图所示为位于水平面上的小车, 固定在小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在斜杆的下端固定有质量为m 的小球。
下列关于杆对球的作用力 F 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小车静止时,F=mgsinθ ,方向沿杆向上B.小车静止时,F=mgcosθ ,方向垂直于杆向上C.小车向右做匀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竖直向上D.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一定有F>mg,方向可能沿杆向上2.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上端放一质量为m1 的小球,平衡时弹簧长度为l1,如图 1 所示。
现把该轻弹簧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质量为m2 的小球,平衡时长度为l2,如图 2 所示。
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则轻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3.(2022·深圳模拟)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上一木块受到与斜面底边平行的力F的作用, 当力F逐渐增大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f 和力F的大小关系如图乙所示。
若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图中f1、f2 、F1 均为已知量,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的质量可表示为B.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可表示为tanαC.F小于F1 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与斜面底边垂直且沿斜面向上D.F大于F1 后木块做曲线运动4.(2022· 淄博模拟)如图所示,将一横截面为扇形的物体B放在水平面上,一小滑块A放在物体B上, 除了物体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之外,其余接触面的摩擦均可忽略不计。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1.2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成反比。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指出其值约为9.8 m/s²。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解释弹簧常数的概念,并指出其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讨论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弹簧和弹性体。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讨论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和摩擦材料。
第四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合成解释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可能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强调需要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合成分析。
4.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平衡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即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强调在平衡状态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
4.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讨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物体运动。
强调需要综合考虑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复习题和练习5.1 复习题设计一系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1讲重力弹力摩擦力错误!力和重力1.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
(3)性质:力具有物质性、相互性、共存性、矢量性、独立性等特征。
2.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意: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沿竖直向下的一个分力。
(2)大小:G=mg,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注意:①物体的质量不会变;②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注意:竖直向下是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也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集中作用于一点即物体的重心.注意:重心的位置不一定在物体上.错误!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体积的变化.2.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2)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
(2)表达式:F=kx。
①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国际单位是牛顿每米,用符号N/m表示;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②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错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1.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名称项目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两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压力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0〈F f≤F fm F f=μF N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2。
动摩擦因数(1)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重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解释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悬挂物体、地球上的物体等。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mg,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弹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如弹性形变、弹簧等。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的作用,如弹跳、弹性碰撞等。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kx,其中k 为弹簧常数,x 为形变量。
弹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间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如接触面粗糙度、物体间的相互摩擦等。
摩擦力的作用: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如行走、开车等。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2. 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5.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弹力的作用效果。
3.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4. 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5.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三个力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进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这三个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1.2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F = mg,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9.8 m/s²)。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解释重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F = kx,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常数,x是形变量。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弹簧产生的弹力。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
解释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弹簧秤、弹簧座椅等。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计算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 = μN,其中F是摩擦力,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鞋底摩擦、汽车刹车等。
第四章: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释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强调这些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2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实际情境中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综合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强调理解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1 复习重点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原理。
强调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
5.2 复习练习提供复习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掌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 能够区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并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弹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4.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滑轮、木块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a.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解释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运动。
b. 引入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弹力是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量。
c.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力量,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Step 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20分钟)a. 重力的特点:解释重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 弹力的特点:解释弹力与弹簧的形变程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力形变程度成正比。
c. 摩擦力的特点:解释静摩擦力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Step 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15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b. 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说明物体受力情况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Step 4:实验探究(20分钟)a. 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质量、形状或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观察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b.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5:解决问题和巩固(15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