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洪堡大学新图书馆格林兄弟中心_柏林_德国_马克斯_杜德勒
- 格式:pdf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10
旅游杂志: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柏林资讯来源:《世界》杂志导语:除了因为政治因素而被历史铭记之外,柏林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兼容并蓄的风格,同样深深打动人心。
从高级菜品到高档时装,从时尚演绎到高端文化:柏林始终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爱好者们的天堂。
柏林位于中欧平原,施普雷河注入哈弗尔河口处,有750年历史,超长有悠久的历史,1991年成为德国的新首都。
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
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见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
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既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
这些美不胜收而又经历了历史沧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着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
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瞬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
柏林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场所之一,有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电影节、还有音乐剧目“巴黎圣母”和众多国际著名的展览和博物馆。
旅游景点波兹坦广场波兹坦广场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场所。
其引人注目的建筑集餐馆、购物中心、剧院及电影院等于一身,使它不仅吸引着观光的游客,也吸引着柏林人经常到此一游。
而以前的波兹坦广场只成为现在广场中的一小部分。
这片过去位于两条界墙之间的无人地带,在东西德重新统一之后成为欧洲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
不仅是游客,连柏林人也总是被波兹坦广场的魅力吸引:这里,从真正的不毛之地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城区。
这个城区的一半已经遍布宾馆、赌场、音乐厅和购物中心。
召回勇苏百300公顷的大公园,有喷泉、林荫道、长椅,视线的尽头是宫殿和遗址,勃兰登堡首府兹坦与柏林仅相距半个小时的高速铁路的路程。
柏林大教堂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于德国柏林市中部博物馆岛的东端。
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宫廷教堂。
19世纪洪堡教育模式及其影响作者:周彦李丽铭钟采虹王毛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4期摘要:近代大学始于19世纪初期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及其教育体制改革。
在改革中,德国大学极其注重人文学科多元化发展和自然科学研究,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威廉?洪堡所创立的“柏林大学模式”使德国高等教育率先走出了“欧洲大学危机”,随之成为日本、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威廉·洪堡;柏林大学模式;德国崛起;教育改革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勤助科研校级项目社会科学类项目编号:QZYB110351810年,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大学——柏林大学,开始用新的办学理念改革高等教育和重建大学。
柏林大学的创办和改革使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率先走出了18世纪末以来的“欧洲大学危机”,并成为世界各地的大学群而效仿的典范。
同时,各种先进教育机构的设立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和人才基础,使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建立时,已然成为欧洲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平,柏林大学的创立不仅为世界高等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模式,而且为德国的崛起指引了一条捷径,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
“柏林大学的兴建,使旧瓶装入了新酒,旧瓶也因此破裂。
古老的学府如此彻底地按照一种理论进行重塑,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洪堡教育理念的诞生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科学革命的爆发、功利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动冲破经院哲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开始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生存之道。
而拿破仑的入侵迫使普鲁士进行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
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柏林大学的建立。
然而早在柏林大学建立之前德国的教育思想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是康德在总结个人本质与教育的关系时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的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
【学.设计.施工】致敬经典-20世纪100座建筑(91~100)「91-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于1960年在阿姆斯特丹郊区建造了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他的设计概念是创造一个既是住宅又是小城市的建筑。
凡·艾克是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成员,也是T eam 10的创始成员,他对战后建筑有着强烈的见解。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是凡·艾克的第一个成为现实的大规模建造项目。
凡·艾克批评战后早期的建筑缺乏人文元素。
他从 CIAM 的前辈那里获得了新的城市构想,并试图将阿姆斯特丹孤儿院设计成一个现代建筑。
CIAM 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e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是1928年至1959年成立的一个建筑师组,主要目的是推广和讨论现代建筑问题。
Team 10 是在1953年成立的,作为 CIAM 内部出现的一个团体。
当CIAM 解散时,凡·艾克和一小群年轻的建筑师组成了他们自己的组织。
虽然设计师都是独立的个体,但 Team 10 时常聚在一起分享和讨论他们各自的工作,其中包括凡·艾克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位于城市的郊区。
该设计是受委托为所有年龄的孩子所建立的孤儿院,设计了包括睡觉的房间,厨房,洗衣房,体育馆,图书馆和行政的办公空间。
凡·艾克说孤儿院就是一个小型的城市研究。
他在196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通往构型原则之路》的文章中写道:“如果一座房子要成为一座真正的房子,它就必须像一座小城市;如果一座城市要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它就必须像一座大房子”。
因此,凡·艾克设计的孤儿院既是儿童之家,也是一个小城市的规划。
他在这个平面中创建了一个分散的城市节点,但同时也有许多交互点。
凡·艾克对城市的非层次化发展非常感兴趣,在阿姆斯特丹孤儿院的设计中,他创建了一个带有许多“中介”条件的建筑来打破空间的层次化。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德国柏林大学一、柏林大学概述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
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设于柏林。
1809 年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 F.vonK.W.洪堡负责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
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科。
第一任校长为哲学家 J.G.费希特。
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一批科学家曾在该校执教,并创立新的理论和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大学可谓欧洲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均在此任教。
马克思(Karl Ma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赫兹(Hertz, Heinrich)、海涅(Heinrich Heine)、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舒曼(Robert Schuman)等诸多名家均曾于此校求学[1]。
然受制于历史及政治原因,曾经辉煌的柏林大学终究敌不过战争的践踏与摧残,1948年柏林大学一分为二,部分师生在美英控制的西柏林地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在华人文化圈中,柏林大学在1948年之前专指柏林洪堡大学(例如小说围城中所称的柏林大学)。
后来有一段时间柏林大学则又指的是柏林自由大学。
现今国内外均将柏林洪堡大学作为老柏林大学的主要继承人。
这两所“柏林大学”是完全独立的大学,但逐渐在较多领域开始合作、合并。
创新改变城市!被创意拯救的柏林1、柏林--创意城市的演进柏林是德国⾸都,总⾯积为 892km²,是德国最⼤的城市,2011 年底约有 350 万⼈居住在柏林,来⾃超过 190 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柏林也是德国⼗六个联邦州之⼀,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城市州。
1862 The Hobrecht Plan⼆战前,柏林是欧洲最⼤的⼯业城市之⼀。
柏林的⼤部分⼯业在⼆战期间遭到了很⼤的破坏。
战后,西德城市的社会经济普遍得到很快复苏和重建。
但由于西德⾸都迁往波恩,众多政治和经济机构随都西迁;加之东西柏林被迫分割,⽽成为冷战时期西欧的边缘城市,柏林的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于其他主要西德城市。
2000年柏林规划柏林的⽂化产业的发展有近 100 年的历史,丰富的⽂化设施(52个歌剧院、121个博物馆、289个影剧院、86个公共图书馆、4所艺术⼤学、350个艺术画廊和2000名画家)、⽂化节⽇、⽂化集会和政府⽂化预算投⼊。
在出版、影视等⽅⾯具有传统的优势,并长期保持良好的⽂化氛围,使城市最终⾛上⼀条新的、以创新为导向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尽管如此,柏林选择⽂化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是带有⼀定程度的偶然性的。
由于柏林房地产业长期的不景⽓,致使城市的住宅、⼯⼚和办公的租⾦较西欧城市普遍低廉,以致⽣活和创业成本保持在⼀个较低的⽔平上。
全德乃⾄全欧洲创意⼯作者、创意⽣产者和创意供应商迁来柏林⽣活和⼯作,营造了⼀种世界主义的、⾃由主义的、激动⼈⼼的艺术氛围。
⼤柏林区域规划柏林科学与⽂化局从社会发展的⾓度出发,认为⽂化在城市繁荣发展中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
只有当柏林的⽂化基础设施和⽂化活动为更多⼈所认同,包括创意产业的从业⼈员、⽂化产品⽣产者、经营者、以及游客,城市的⽂化⽣境(Milieu)才能健康繁衍,柏林的⽂化产业才能永续繁荣。
那么,城市规划能够为⽂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做什么?2、⽂化产业、创意空间和空间结构经济增长总是发⽣在那些“包容性强、多元化及对创意持开放态度”的地⽅。
世界十大图书馆世界十大图书馆是众多文化名城中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以收藏、保护、传承和推广文化遗产的任务为基础,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文化成果,为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这篇文章将介绍10个世界十大图书馆,包括美国图书馆、英国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德国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图书馆、意大利中央图书馆和荷兰国家图书馆。
一、美国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美国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其藏书量高达1.7亿册,其中包括超过3800万印刷品、5000万手稿、1500万地图、700万照片和1.3万小时的电影和录音。
这些珍贵的藏品代表了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美国图书馆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医学、工程等方面。
每年,超过数百万的学者、研究人员和读者前来该图书馆找寻他们需要的资料和信息。
二、英国图书馆(British Library)英国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其藏书量已经达到1500万册以上。
图书馆建筑气势恢宏,是伦敦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地标。
藏书规模之大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200年以来不断的收藏和收购,其中包括许多罕见的书籍和手稿。
这些书籍和手稿不仅代表了英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涵盖了全球历史、文化和学术领域的研究资料。
此外,英国图书馆还是全球公共图书馆之一,为所有人开放,无论是对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极具吸引力。
三、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
其中包括4000万册印刷品、2000万幅地图和插图,以及2000万件印刷品和古籍手抄本。
这些书籍和手稿代表了世界上许多文化的历史和遗产。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文化中心,每年有数百万的学者和读者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和学术活动。
柏林洪堡大学新图书馆格林兄弟中心,柏林,德国JACOB AND WILHELM GRIMM CENTRE OF THE BERLIN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GERMANY, 2009建筑设计:马克斯・杜德勒ARCHITECT: Max Dudler1 1 外景/Exterior view38世界建筑 2013/01这座位于柏林心脏地带的公共建筑位置靠近城市轨道的高架线,业主对该项目也有许多希冀——希望新建筑在材料与设计方面能具有表现力,并且经久耐用。
这些背景条件对于洪堡大学的新图书馆十分有利,有望使它成为柏林的一座新标志性建筑物,一座能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留下形式印记的建筑,就像附近的博物馆岛那样,或其现代主义先驱建筑——在柏林文化广场由密斯・凡・德・罗和夏隆设计的建筑那样。
评委会基于两条理由在公开设计竞赛中授予马克斯・杜德勒一等奖:首先,是由于他成功地将建筑物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其次,则是由于建筑室内空间的品质令人信服地结合了历史上的两种图书馆建筑类型——即中央阅览室和开放的“室内空间景观”。
2009年10月12日,耗资7 550万欧元的项目——第一座专用于洪堡大学图书馆长达近百年的建筑终于落成。
在工作日,图书馆都将开放至深夜,进入图书馆当然也是免费的。
每天有5 000名读者来到这里。
正如这座图书馆对柏林市民敞开了大门一样,它的建筑也以剧场欢迎观众的方式融入了城市肌理。
马克斯・杜德勒并未以建筑占据地段所有区域,而是让建筑与城市轨道高架离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前广场,以保证建筑能在其周边环境中展现恰当的外观,并合乎情理地将主入口设计在建筑狭长体块的中央位置。
这种面对城市空间的建筑姿态,必然地造成了其高度逐渐增加的形式——图书馆沿着城市轨道的方向,逐渐增加了10层之高,其中容纳了约3.8万m²的建筑面积。
这种适应城市空间的造型同时也为图书馆的室内空间设计带来优势——25m高的建筑南端容纳了大阅览室,正午的阳光刚好从阅览室后面射入室内——由此,建筑物在城市空间中形成一种可与周边其他公共建筑一争高下的存在感。
以细微见差别乍看起来,格林兄弟中心的外观会让人联想起杜德勒在明斯特设计的教区图书馆。
但再次细看之后,杜德勒有意精简的建筑语汇尽管依然足够丰富,却形成了性格迥异的建筑。
正如在明斯特的项目一样,在这里,主导的网格也同样以书架的尺寸作为设计基础。
但在明斯特的建筑中,其设计目的正是为了在现存建筑群的外围建立墙面一般的围合结构,却无需像在柏林的这座图书馆中一样考虑如何通过新建筑的立面明确表现其背后的空间分布:建筑立面上采用狭窄的裂缝对应两个书架之间狭小的走廊,让阳光从南边透过窄缝照射进来;在自习区域,则将这些窄缝放宽到能够容纳窄窗的程度;而更大面积的窗户则用来揭示入口大厅与专业学者阅览室的空间。
对材料的选择及其采用的不同工艺,也令格林中心的外观看起来不像明斯特的教区图书馆那么抽象。
建筑师选择了“德国沙石”作为立面外饰材料,这种材料自身的纹理就足以使整个立面变得活跃起来;在该项目中,切割后的石材首次以“水流功率”方式处理——这是一种高压水流,能冲洗掉石灰岩表面更松软的颗粒。
所有这些虽然都只是一些细节,却展现了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所使用的高度经济的手段。
面向城市轨道的前广场在室内对应了入口大厅——这是一处狭长的二层通高大厅,阳光能够从南面照射进来。
两侧开口的入口大厅也可兼作由弗里德里希大街通往博物馆岛的带顶走廊。
中央阅览室与阅读景观格林中心的核心是一座能容纳252位读者的大阅览室。
设计这样一间阅览室也是之前竞赛任务书的核心要素。
洪堡大学及其图书管理者想要一座能明确地将多个不同知识领域综合在一起、并能鼓励读者跨越这些领域边界的建筑。
现在,在同一屋檐下,这座建筑汇集了250万份媒介资料和至少12个分支图书馆和院系图书馆——其知识领域包括从非洲东北部的考古与文化历史到欧洲民族志和欧洲史前史及古代史,从艺术史到古典文献学与哲学,从教育学到社会学与经济学——该图书馆容纳的知识跨度之大在德国无可与之比肩者。
马克斯・杜德勒在大阅览室设计了一系列沿建筑长向分布的“阅读平台”,这样,不仅能在狭长的地段上获得充足的所需空间,能由阅读平台通往一侧的开放空间,还可在平台下方设置不受打扰的团队研习室,并在长立面的内侧布置学习隔间。
最重要的是,这座大阅览室体现了这些图书管理者的思想,即所有的知识与思想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此外,这处场所气氛舒适愉悦,这要归功于采用樱桃木饰板墙面上的暖色调、墨绿色的桌面,以及书桌上能由读者控制调节的柔和灯光(这些书桌和灯具都是为格林中心专门设计的)。
由此,这座低调内敛的图书馆成为了一处能让人们专心致志工作,同时又提供适度消遣的场所——人们可以观察对面平台上的读者,或沿着外墙面的内部景象,可以看见平台下方的活动,甚至远眺室外的城市景观。
格林中心与人们可能对这座建筑留有的初次印象完全不同,它决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书本仓库。
由于经特殊定制的可调节设备与书桌都安置在靠近外墙面的外围空间,城市的景观被再次搬上舞台——在这些设备与书桌的位置,读者能够远眺博物馆岛、城市轨道、弗里德里希大街,以及国家图书馆。
这幕演出的高潮部分在6楼。
一进入专业学者阅览室,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宽敞的空间—— 一座2层通高的大厅,它面朝南,仿佛就是一座城市的凉廊。
这座建筑是格林兄弟的私人图书馆所在,看起来,他们的学术精神应该享有靠近“柏林上空天堂”的自由,为整座城市带来启迪。
□(徐知兰 译)22 总平面/Site plan39游戏永恒:马克斯・杜德勒/FLIRTING WITH ETERNITY: MAX DUDLER40世界建筑 2013/01A public building in the heart of Berlin, situated close to the viaduct of city railway, coupled with the client's intention that a representative and -with respect to material and design-durable building should be created: These were conditions in favour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Humboldt University's new library might become a new landmark of Berlin, a building capable of leaving an iconographic imprint o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city, similar to the buildings of the Museum Island nearby or to their modernist successors at the Kulturforum by Mies van der Rohe and Scharoun. The jury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of the open realization competition to Max Dudler's design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very successful integration in the urban context and, secondly, the qualities of the interior spaces that convincingly amalgamate the two historical typologies of library buildings-central room and open "roomscape". OnOctober 12, 2009, the 75.5 million Euros project-the first building exclusively dedicated to Humboldt University's library for almost a hundred years-was inaugurated. On weekdays, the library will be open till midnight, and the entrance is, of course, free. Every day, 5 000 people visit the house.As open the library is to the Berliners, as inviting is the dramaturgy by which it is integrated in the urban fabric. Max Dudler did not exploit the site's area to the full but kept a distance to the city-railways viaduct in order to create a forecourt ensuring the building an appropriate appearance within its surroundings and the main entrance to be sensibly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longated volume.From this gesture to urban spatiality results, of necessity, an increase of the building in height-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railway, the library rises ten storeys high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a grossfloor area of around 38 000 square metres. But this urban figure proves advantageous as well with respect to the library's interior-the 35m-high southern building volume shields the great reading room situated behind it from the midday sun-as to the urban space in which the building commands a presence by which it can compete with the other public buildings in its vicinity.Using nuances for differentiationAt first glance, the view of the Grimm Centre reminds one of Dudler's Diocesan Library in Münster. But at second glance, the consciously reduced vocabulary of Dudler'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proves rich enough to create a building with a quite different character. As with the Münster project, here the dominating grid has been based on the measures of a bookshelf. But while in Münster the aim had been to realize a wall-like enclosure of an existing building ensemble without any intention343.4 街景/Vistaof addressing the diverse uses of the newly-built volumes the facade of the Berlin library explicitly announces what happens behind it: In places where only a corridor's width separates the bookshelves from the facade only small slits allow sunlight ingress from the south; in places where study places are arranged these slots make way for narrow windows; and even wider window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the lobby and the scholars' reading room.The choice of the materials and their workmanship doe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act that the Grimm Centre's exterior looks much less abstract than the exterior of the Münster Diocesan library. As material for cladding the facades, "Jura marble" has been selected, a material whose texture alone is apt to enliven the surfaces; for this projec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ne after cutting was processed by "Aqua Power"-a high-pressure water jet treatment by which the softer components of the limestoneare sluiced out.All this are mere nuances; but they show thehighly economic use of the means by which thebuilding has been conceived and implemented.The forecourt towards the railway finds itsinterior counterpart in the lobby-an elongated,two-storeys-high hall flooded with sunlight fromthe south. This hall with its two side entrancesmay also serve as a covered passageway from theFriedrichstrasse station to the Museum Island.Central room and reading landscapeThe heart of the Grimm Centre is the GreatReading Room for 252 readers. Designing such aroom had already been a central element of thecompetition offer. The Humboldt University andtheir librarians wanted a building that visiblyintegrates the diverse fields of knowledge andencourages visitors to cross the boundaries betweenthose fields. No less than 12 branch and departmentlibraries with 2.5 million media units are nowunited under one roof-from the archaeology andcultural history of North-Eastern Africa to Europeanethnology and pre-and early history, from historyof art to classical philology and philosophy, fromeducation to sociology and economics-a rangewithout comparison in Germany.Max Dudler's spatialconfiguration with the "reading terraces" ordered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not only allows for anabundant space volume on a narrow site; for shortways to the free-hand areas situated at the sidesof the terraces; for undisturbed teamwork roomsunder the terraces and study closets behind thelongitudinal facades-first and foremost, the GreatReading Room illustrates the librarians' idea that allknowledge and thought stems from a common basis.Furthermore, the place has an enjoyable atmospherethanks to the warm hue of the cherrywood veneer55 城市轮廓/City silhouette41游戏永恒:马克斯・杜德勒/FLIRTING WITH ETERNITY: MAX DUDLER42世界建筑 2013/01boards on the walls, the dark green table surfaces, and the soft light at the study desks that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readers. (Study desks and lamps were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Grimm Centre). Thus, the library has become an introverted place that enables intent work while offering a certain amount of diversion -one may watch the readers on the opposite terrace, or what happens behind the facades, beneath the terraces, and in the cityscape outside. For the Grimm Centre is not atall an hermetically sealed warehouse of books as people might think at first glance. As customizable, adjustable work and study desks have been installed at the outer facades also time and again the view of the town is staged-over to Museum Island, to the city railway, to Friedrichstrasse station, and to the State Library.The highlight of this staging is to be found on the sixth floor. Big openings open the Scholars' Reading Room -a two-storeys-high hall -to the south forming, as it were, a kind of town loggia. It seems as if the scholarly spirit of the Grimm brothers whose private library is accommodated here should be given the freedom to reach out to the "Heavens over Berlin" to inspire the city. □(Ulrich Brinkmann)摄影/Photos: Stefan Müller项目建筑师/Project Architect in Charge: Andreas Enge, Jochen Soydan合作者/Collaborators: Andrea Deckert, Gesine Gummi结构工程/Structural Engineering: Leonardt, Andr ä + Partner, Berli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eter Widell, Berlin766 纵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7 立面细部/Details on the facade8 外景/Exterior view43游戏永恒:马克斯・杜德勒/FLIRTING WITH ETERNITY: MAX DUDLER 844世界建筑 2013/01111099 立面/Facade10 单人阅览室/Carrel 11 平面/Floor plan45游戏永恒:马克斯・杜德勒/FLIRTING WITH ETERNITY: MAX DUDLER 14131212 阅览室/Reading room 13 平面/Floor plan14 研究阅览室/Research reading room15 46世界建筑 2013/01161747游戏永恒:马克斯・杜德勒/FLIRTING WITH ETERNITY: MAX DUDLER20191815 主楼梯/Main staircase 16 大厅/Foyer17 书架细部/Detail of shelves18 研究阅览室/Research reading room 19 书架/Bookshelves 20 楼梯/St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