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过关检测卷 二.doc
- 格式:doc
- 大小:363.91 KB
- 文档页数:9
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14330057】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解析】新航路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始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答案】 C2.“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
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A.克服商业危机B.扩大海外市场C.对外倾销商品D.追逐商业利益【解析】由材料“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分享商业利益、追求利润,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北京会考)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D.经济贸易取代了殖民战争【解析】由“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知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当时史实不符。
【答案】 B4.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综合检测(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3.生活于北宋汴京的居民,可能使用的瓷器有( )①青瓷②白瓷③五彩瓷④粉彩瓷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4.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有( )①出现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③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产品日益商品化④劳动力成为商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5.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①从明代开始出现②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③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从下列图片中可以看出在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物价不稳定 B.政府的反动统治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C.自然灾害 D.货币的种类多7.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的经历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8.如图所示是民国时期写有“爱国诸君,请用国货”的“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
专题过关检测卷(四)(测试范围:专题七、八)(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解析:本题属于新材料、新情境题,由关键词“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民的不满.2.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
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B)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解析:本题以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为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
美苏之所以能开展这样的贸易,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租让制和租借制,允许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所以B项正确.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退却年代”是指(C)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解答本题要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含义,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倒退,是倒退到适合俄国经济的水平,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A、B两项是对应“凯歌年代”,D项是对应“剥夺年代"。
4.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A)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价粮食、资金和原料B.余粮收集制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解析:由“殖民地”可知题干强调不合理的过度的索取。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对于历史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份良好的模拟试卷可以⽐较准确的检验出你的学习成绩呢?让我们来做⼀套试题卷吧!那不妨和店铺⼀起来做份⼈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中间的盲⽬崇拜和其他令⼈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我们给男⼈、妇⼥和所有征服后出⽣的孩⼦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
”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宗教因素D.技术因素 2.新航路开辟中,到过好望⾓的是 ( ) A. 亚⼠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船队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④ 3.“美洲的发现,绕过⾮洲的航⾏,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命因素迅速发展。
”材料认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是 ( ) A.满⾜了欧洲⼈对⾦银的渴望 B.使得欧洲各国⾛上殖民扩张道路 C.推动了欧洲⼩农经济的发展 D.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 4.以下三幅图对应的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 A.⼤河⽂明、海洋⽂明、草原⽂明 B.⼤河⽂明、草原⽂明、海洋⽂明 C.海洋⽂明、草原⽂明、⼤河⽂明 D.草原⽂明、⼤河⽂明、海洋⽂明 5. 15、16世纪以来⼈们通常使⽤“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和所有民族都并⼊欧洲⽂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主张以“两个⼤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上述改变( )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明史观 6. 19世纪中叶,⼀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落”。
阶段检测卷(二)(专题四~专题六)(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C)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解析:首先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表明人民当家作主。
A项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项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D项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2.(2014·湖南长沙二模)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
以上材料说明(B)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情况。
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3年”“宪法起草委员会”以及委员的具体构成情况可知,这一构成比例出现在一届人大召开之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参与民主协商精神,答案为B项。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B)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考点的理解。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两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 项正确,C项不正确。
阶段综合测评(二) 专题三、专题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2.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解析】题干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
【答案】 A3.同学们在运用下图时,最有可能是想以此佐证( )A.小农户经营方式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小农户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消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4.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
高一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您耕田来我织布 > 我挑水来您浇园。
”这就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得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得耕作方式就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3、下列这种工具得名称、出现时间与用途就是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B、耒娄车、汉朝、播种工具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D、耒娄车、唐朝、松土工具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得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斷此古墓得大致年代① 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壬去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得商人群体就是A、粤商与徽商B、徽商与晋商C、闽商与粤商D、台商与港商6、如果您就是生活在唐朝得商人,您来到长安,能够进行得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您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您通过设在长安得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您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我国最早得银行雏形就是出现于唐朝得A、邸店B、柜坊C、飞钱D '坊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所反映得实质就是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B、城市就是商品交换得惟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得条件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
按当时得规定,她应向国家交税得亩数就是A、400 亩B、300 亩C、700 亩D、100 亩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得主要目得就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得土地制度就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A、西汉B、东汉C、唐代D、宋代13、开辟新航路得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得海洋就是:A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 北冰洋 ---- 欧洲14、掌握着当时得世界商业霸权,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得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作“海上马车夫”得国家就是A、西班牙B >葡萄牙C '荷兰D >英国15、在争夺殖民霸主得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 >荷兰、德国、法国C、西班牙、荷兰、美国 D '西班牙、荷兰、法国16、有得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试题(二)人民版必修2(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4·重庆卷)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2.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1952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60年,自然灾害B.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开展;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D.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在建设中曲折发展的一些史实。
1952年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土改的完成,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1960年,是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以粮食产量下降,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完成分别是在1953年和1956年,时间不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在粮食减产后提出的。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2014·宣城调研测试)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潍坊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检测(必修二第1—15课)C.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发展的影响D.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1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
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16.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
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
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A.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C.将工业赈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D.开创了国有化的有效路径第二卷(非选择题,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中国古代工商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百工。
商,官贾也。
《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食官,官禀之。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在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及繁华处也人物嘈杂。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B)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2.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B)A.1952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60年,自然灾害B.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开展;1960年,“八字方针”的提出D.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在建设中曲折发展的一些史实。
1952年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土改的完成,使广大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1960年,是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以粮食产量下降,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分别是在1953年和1956年,时间不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在粮食减产后提出的。
故答案为B项。
3.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4.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B)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图中旗帜内容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义时期(1956-1966年)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其他各项时间不符。
5.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D)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
“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A)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及辨别历史事件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自然就可以把“销声匿迹”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联系起来。
7.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右边的附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A)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C.“文革”时期D.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解析:图中反映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根据“个体经济”“三资经济”等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8.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9.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B)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人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 项错误。
10.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C)A.长袍B.马褂C.中山装D.西装解析: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服装,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山装流行,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主要服饰。
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C)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解析: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12.下图是中国目前最早记录“妇女解放”的画报(1920年10月出版)。
最能表达画面中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现状的诗句是(A)A.小荷才露尖尖角B.无可奈何花落去C.千树万树梨花开D.万马齐喑究可哀解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画报出版的时间“1920年10月”及画面中“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妇女迈出了一只大脚”等信息,四句诗句中只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反映了这一情形。
1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的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报纸的功能是(B)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题中材料体现出报纸及时将有关国家大事进行报道,这一功能属于传播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14.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C)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国家贫穷落后C.“左”倾思想盛行D.当时的世界时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由题干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B、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
故选C项。
15.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这表明(C)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
据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排除③,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4分,总分40分。
)16.(10分)“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
(1)上边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据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
(5分)(2)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
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
请你结合下面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5分)答案:(1)变化(分两个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若答具体表现“穿旗袍”“剪辫子”“禁缠足”等亦可。
)第二层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
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2)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亲密(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导致了服装的单调。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提高促进了服饰的多样化。
17.(16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们虽然历经风雨,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正从一个农业大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迈进。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