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 格式:pdf
- 大小:104.91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作者:潘亨芬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96-01在高中阶段,师生从进校就在为高考而奋斗,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缺乏活力,无形加大了压力。
加之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满堂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
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
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因此,一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才会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文之间产生共鸣,文章就几个方面来讲解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1.教师要注意课堂教育的"紧"与"放"——松紧度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苦恼,要是课堂收得太紧,学生觉得只是老师干巴巴地讲很没意思,开小差的、睡觉的频频出现;把课堂放得太开,集体讨论中有的学生不是闲聊其他的,就是根本不参与到讨论中来。
结果两种方式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那怎样才能使得课堂在老师的掌握之内,既严肃又活泼地收到实效性呢?课堂到底应该收还是应该放,我想这是一个没法定论的问题,其取决于多个方面:你的客体学生、你掌握课堂节奏的能力、你的知识储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所以课堂教学的好与坏决不是取决于某项指标的,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如果真能够达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的境界就好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也是教学中的永恒话题,并且因为没有模式,所以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了。
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的养成应该分成三个阶段,刚开始的阶段,老师往往会照顾到一端,或"松"或"严",会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原因很简单,一般都是教师不自信或是缺乏教学经验导致的;第二阶段,教师会从"严"中尝试"松"或是从"松"中尝试"严",这样的掌控,虽然课堂教学有所变化,但总觉得是教师刻意表现出来的,并不能收放自如;第三阶段,是教师自发进行的,教师虽然"松",但却包含着"严",教师虽然"严",但也体现出"松",这都是教师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已经被教师内化了。
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初中,它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培养阶段。
如何构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启示性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知识,但却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不能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启示性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启示性教学,如设置问题、让学生阅读材料,再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或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启示性教学的典型案例,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认知并总结问题的核心。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渗透性和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会陷入“应试”和“死记硬背”的境地,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渗透性和实践性。
而实际上,语文知识的成功性是渗透数据的实用性,而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渗透语文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课堂中应该重视知识的渗透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成长中树立起语文意识和语文信仰。
三、突破传统教育的“框架”,创新多元化课程传统的语文教育总体来说比较死板,重点在于知识的填充,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框架”,创新多元化的课程,让语文教育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和效果。
举个例子,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四、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来了解思维习惯、学习成果、建立自我评价机制,逐步提高自我驱动力。
语文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每次课后自查课堂笔记、参与课堂活动、完成作业情况,并提交自我评价。
浅谈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摘要: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
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措施一、融入“人文味”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
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
如在教授课文《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
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
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哎哟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这可是个大工程啊!我当年可是个语文老师,看着学生们昏昏欲睡,真是心塞啊。
现在想想,与其说课堂效率低,倒不如说课堂“有趣”程度不够。
还记得我当年教《红楼梦》的时候,孩子们简直是死气沉沉,课堂氛围比冰窖还冷。
我当时就憋着一口气,心想:这书里那么多香艳的爱情故事,怎么就能让孩子们毫无兴趣呢?于是,我就灵机一动,把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改编成了一个现代版的小短剧,还把贾宝玉改成了一个整天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黛玉则变成了一个爱写小说的“文艺少女”。
结果呢?孩子们瞬间就来劲了,课堂上笑声不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他们真的穿越进了大观园一样。
你说说,这就是真事儿!有时候,我们老师就应该换个思路,别总是板着个脸讲大道理,要多点“生活味儿”。
就拿我当年说“红楼梦”这节课来说吧,孩子们一开始都对那些繁文缛节感到头疼,可是一旦把故事改编成他们熟悉的场景,融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就觉得这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代经典”,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现代故事”。
所以说,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就比如,你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改编课文,或者写一篇同人小说,甚至让他们尝试着去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
只要他们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来玩,他们就会更有兴趣,更投入,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经验。
毕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孩子们真正地爱上语文。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如何让高中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高中语文学习“活”过来:再造课堂,激发兴趣高中语文学习,常常面临着学生兴趣缺失、学习被动、课堂沉闷等问题。
如何让高中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是广大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学习场景。
1. 以文本为中心,拓宽思维学习方向。
摆脱“题海战术”,以文本为核心,拓展延伸到多个领域,例如:将古诗词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到诗词之美;将小说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中理解小说内涵。
2. 将课堂搬到现实生活。
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用语文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语文表达观点,解决现实问题;开展主题辩论赛,辩论社会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发挥多种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气氛。
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凭借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古代诗人的生活,感受到诗词创作背景;借用游戏互动,将语文知识融入到游戏环节,寓学于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鼓励学生泛读经典文学作品,热情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勤于思考问题。
帮助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且讨论,勉励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
例如:参与阅读分享会,学生分享阅读理解体会;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参与情景模拟,学生设计情节;开展课堂辩论,学生公开发表不同观点。
3. 创设多元化评价体系,崇尚过程性评价。
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开展“语文节”等活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参与评比。
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现在面临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尴尬现状。
我这篇文章打算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激发兴趣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主科中的副科”,语文科目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学生也不是很重视语文。
学生花在语文科目上的时间非常少,因为花多了时间,语文成绩也不见得有很大的提高,花少了时间,语文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由于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因,考生之间的分数也相差不是很大。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下面是几点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想法。
一、创设课堂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如此看重学习中的“乐”并把它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道理的。
应该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就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导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根据不同的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参与,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
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