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和新闻专业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
胡舒立和新闻专业主义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林北方发自北京 2008-06-27 16:46:5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对于她认为没有分量或者不专业的报道,她会用“瞎说乱写”来评价记者和编辑。
她认为记者们要想在两种强大的力量(政府和市场)之间保持清醒,除了正直和敏感外,还必须专业5月12日下午3时,胡舒立突然对会议室内正在讨论“财经媒体的专业分化”的人们说:“地震了,在四川。
”看到她低头摆弄手机,有人试图继续刚才的发言。
“在汶川,震级七级以上!”她再一次抬起头来说话,目光闪亮,看着大家。
现场的人里,除了发表过《唐山大地震》的钱钢,没人领略过大地震的惨痛景象。
与当时正轻微摇晃的北京东部地区不同,地处西部的香山卧佛山庄平静如常。
但大家再也不能平静下来,空气里夹杂着震惊、担心和恐惧。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话题转入“地震报道与地震防护”,有人陆续离开,而胡舒立则不时大声引用钱钢的观点,提醒大家在报道中要注意交通、通讯、饮用水等问题。
至4点多,所有人撤离。
此时,《财经》记者欧阳洪亮和法满已出发,带上了胡舒立刚用2.5万元帮他们租到的一部海事卫星电话。
全国各地的记者、编辑都在行动,包括刚从卧佛山庄离开的那几十个人。
财经百人会本来,他们是怀着轻松的心情,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财经百人会”的。
自1998年刚创刊起,《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CCER),每年选拔10名国内优秀记者,对他们进行“财经新闻”方向的专业脱产培训,为期3个月。
在这3个月里,《财经》负责他们所有的费用,包括教学、住宿、生活费。
至2008年,这个被命名为“《财经》杂志奖学金”的项目受惠者累计达100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各媒体机构的中坚。
有人为这次聚会写了对联挂在墙上:“十年财经、谈股论金、激浊扬清、每有佳篇惊天下;百人聚首、笃学求实、铁肩铮骨、常怀壮志报神州”,隐然有“精英同盟”的味道——而胡舒立则是当然的盟主。
地震的突然发生,使这次聚会出现了另外一层含义:灾难报道的现场动员。
2009年11月9日,中国最富盛名的《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出走,至今已经四年多了。
不久前,胡舒立时代和后胡舒立时代一直在《财经》杂志供职的罗昌平在一篇网络文章中又提及此事。
此前,事件当事人几乎没有做过公开回应,作为亲历者罗昌平提供的材料又给我们一个审视该事件的新视角。
胡舒立出走前传在许多人看来,胡舒立的故事无论如何都像一部传奇。
有媒体给她立了这样一个剪影:“她出生在新闻世家,在‘文革’中度过少女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起步,她开始记者生涯,在中国股市启动时走进了财经新闻,而当中国进入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10年时,她又创立了一本要了解中国就不得不关注的刊物。
胡舒立这3个字,成为中国新闻良心的一块招牌。
”在媒体圈中,也一直流传着“南有江艺平(《南方周末》前主编),北有胡舒立”之说。
家族的血脉给胡舒立注入了新闻的基因。
其大外公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
外公胡仲持也是新闻出版的老前辈,中国近代名报《申报》的编辑及翻译。
母亲胡令升则是《工人日报》的编辑。
尽管有消息说胡舒立对这样的血脉不以为然,但确实使她获益良多。
在一段见诸James McGregor所著的《十亿消费者》的描述中,1953年出生的胡舒立在19岁时敲响了一扇影响她日后一生的门――江苏阜宁图书馆管理员、中国著名战地记者恽逸群的房门,在“文革”中被贬的恽逸群“像快要淹死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欢迎胡舒立,不仅倾囊而授自己多年的知识,还把对中国政治、官僚系统的了解详细解释给她,为困惑的胡舒立指引方向。
胡舒立的职业征程始于体制内的《工人日报》。
1983年后,她因一组关于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初露头角。
1992年,在第一份全国性商业报纸《中华工商时报》担任国际版编辑后,她“决定采访中国所有的顶级金融家”,其中也包括一批在西方经济制度下接受训练后回国推动证券市场的中国人,如高西庆、周小川、王岐山、龙永图以及和胡舒立命运产生重要交集的王波明。
新闻专业主义:重塑报格的利器
郜书锴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2010年2月26日,在南方都市报的年度新闻奖颁奖典礼现场,当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女士走入会场时,现场自发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
笔者深受这阵阵掌声的感染并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热烈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身为一位知名学院院长的胡舒立,更是献给所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同人。
如今,新闻专业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重塑报格的利器。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郜书锴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数据新闻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重塑 [J], 付砾乐
2.新闻专业主义:重塑报格的利器 [J], 郜书锴
3.算法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重塑与实践路径 [J], 叶秀端
4.浅析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与坚守 [J], 李阿珊
5.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与坚守 [J], 吴绮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新传媒系提供财经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全媒体集团,依托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原创新闻优势,以期刊、网站、视频、图书、会议等多层次的业务平台,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读者群,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财经新闻和资讯信息服务。
产品与服务财新网财新网是财经资讯一读网站,7天24小时输出高品质的原创内容,为中国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精英提供每日经济活动必需的财经资讯及基础金融信息服务。
《新世纪》周刊Century Weekly《新世纪》周刊是脱胎于《财经》杂志的一本旧有刊物,财新传媒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经营的综合类新闻周刊,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动态分析为核心,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视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为己任。
每周一出版,全国发行。
《中国改革》月刊China Reform《中国改革》杂志是财新传媒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共同经营的理论类月刊,以倡导和宣传改革、记录和研究改革、探讨和推进改革为宗旨;曾被评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国内一流的中央级改革类时政评论刊物”等。
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每月初出版,全国发行。
《财新英文周刊》Caixin Digest中国智识、世界声音。
财新英文周刊涵括金融、产业、政经、环境、文化等板块,既有财新网、《新世纪》周刊和《中国改革》的精选文章翻译,也有英文原创新闻解读与时事分析,还有针对新闻事件及人物的专题报道,为具有全球视野的读者呈现独立、精准、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
财新视频财新传媒旗下专业的视频节目,以独立的观察者和评论员身份,帮助读者了解社会变革背景、政策改革趋势、重点事件脉络,认识复杂的经济社会规律,透视市场变局的背后真相。
财新图书针对快速成长中的中国阅读市场的需求,专注于财经及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图书策划出版,记录折射历史、影响当今、昭示未来的重点事件、焦点人物,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实现新闻媒体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时代周刊20140622】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馆友“xg123911”:您好!您的馆藏文章“【时代周刊20140622】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9月22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社会/财经”下“社会杂坛”类别的精华区。
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在去年拍摄歌颂性了纪录片《创造美国的女性》之后,AOL 把目光转向了中国,讲述了那些突破了常人的期待、成为众人表率的女性的故事。
杨澜参与了部分遴选的过程,这位电视节目主持人经常被称为“中国的奥普拉”。
李银河中国第一位女性性学家从匹兹堡大学毕业之后,李发现,令她极为着迷的美国性研究文献,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的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在国内是赤裸裸的挑战传统行为。
我之所以能够在有这么多反对声音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下来,我觉得主要是一种挑战习俗的决心和力量。
我是1952年在北京出生的。
共产党在1949年夺取政权之后,我的父母来到北京。
解放前,他们就是支援边疆。
然后解放后,在报社当编辑、记者。
小时候挺乖的,属于那种乖乖女、好学生,从来、永远都是第一。
[年轻的李银河对中国文化中的性产生了兴趣。
他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社会学。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可以看到有关同性恋的社会学研究和专著有半个书架那么多,可是在中国就连一份研究报告都没有,这个有一种让我填补学术空白的吸引力。
在80年代的时候,会把搞换偶活动的人都判死刑,妓院的老鸨判死刑,贩卖淫秽品的书商抓起来枪毙。
这个东西是让全世界都非常震惊的,所以从特别小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社会在性方面的压抑和扭曲。
我知道国外一般会怎么处置这种情况,就会对中国的这种状况觉得太不像话了,必须改变。
[尽管面临财政上的窘境,李银河依然开始了他对中国同性恋的研究。
1992年在丈夫的帮助下,她创作了《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这是第一部针对中国男同性恋的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