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当前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科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和突破,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跨学科思维的研究者。
本文将探讨学科交叉与融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挑战和发展方向。
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意义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促进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对研究生培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使得研究者形成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难以拓宽眼界和发现新问题。
而学科交叉与融合则能够引入多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培养研究生具备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和突破。
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经常会产生新的思想和发现,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
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可以更好地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推动学术界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
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培养研究生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有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挑战虽然学科交叉与融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不同学科往往有其自身的术语、方法和理论,这给学科交叉和融合带来了困难。
研究生在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其次,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机制。
单个研究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进行合作。
然而,学科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解决学术评价和知识产权等问题,这对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
为了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发展,需要建立共享的研究平台,包括实验设备、数据共享等。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探讨[摘要] 笔者结合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类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提出一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 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一、引言新世纪,充满机遇,更是充满竞争。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已成为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共识。
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能否在当前乃至未来的人才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是中国能否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面向工程,回归工程,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明确知识能力结构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国内外高校都普遍认为化工类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础化学、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掌握化工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初步能力;(2)化工类专业人才应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生产、贸易、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适应与竞争能力。
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学科交叉,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产业涉及化工、冶金、机械、土木工程、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
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包含化学工艺、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机械、林产化工、应用化学、化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布局和专业组成相对完善,但受人力、财力、物力等科研条件限制,大多数研究方向难以做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DISCIPLINES EXPLORATION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为例刘战丽孙霞*郭业民杨青青(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摘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 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1.03.017R eform and P ractice o f Tutor Team S ystem o f P ostgrad u ate T raining M od e u n d er the B ack grou n d o f In terd iscip lin 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School of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tutor team was proposed,which included"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improvement","team tutor+ tutor+ assistant tutor","intram ural tutor+ base tutor+ management personnel".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in the process of p ostgraduate training practic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tutor team system;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〇前言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 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跨学科方法概述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跨学科方法成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使用跨学科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实施方式。
1. 跨学科意识培养跨学科意识是指研究生具备并运用多个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可以培养他们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影响及补充关系的认识。
例如,开设跨领域讲座、组织多学科论坛等活动都可以帮助培养跨学科意识。
2. 跨领域团队合作跨领域团队合作是指在研究项目中汇聚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这种形式的合作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流和相互借鉴,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成的团队进行项目研究。
3. 跨领域课程设置跨领域课程是指涵盖多个学科内容并打破传统单一学科边界的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跨领域课程,可以引导研究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例如,设计一门融合工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选修课。
4. 跨学科实践经验跨学科实践经验是指研究生参与实际项目、竞赛或社会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研究生可以加强对于不同学科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掌握,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跨学科导师指导跨学科导师是指具备多个学科背景并能够指导研究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导师。
他们可以引导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与跨学科导师的合作,研究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跨学科方法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跨学科意识、推动跨领域团队合作、设置跨领域课程、参与跨学科实践经验以及引入专业的跨学科导师,可以提升研究生对于复杂问题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以及交叉学科的特性出发,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性,探讨目前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领域不再是纯粹单一而专门化的趋势,而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
近现代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表明: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交叉学科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其学科的有机联系,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一种主流,它有效的提高了知识创新的速度和密度。
在新时期里,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其中要大力提倡学科交叉,利用发展交叉学科的平台,来快速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的进程。
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要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开始。
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在当代交叉学科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从事基于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品格,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
因此,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一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近5年(2000-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和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及其获奖成果,我们可以注意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多学科或跨学科背景,如200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悉尼·布雷内教授就先后获得过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若尔斯·阿尔费罗夫就同时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合作和知识融合。
传统的学科单一培养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片面了解,缺乏综合跨学科应用能力。
而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培养模式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鼓励学生从多个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运用。
首先,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科交叉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创造力的激发,帮助他们跳出狭隘的学科观念,从多个学科视角审视问题,并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拥有艺术、工程、商务背景的团队可以创造出富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团队合作来解决,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叉应用。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合作,学生能够了解并尊重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整体团队的综合能力。
然而,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科交叉需要有合适的跨学科课程和教学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缺乏深入学科融合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此外,学科交叉还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否则他们将难以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其次,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机构的行政和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科单一机构设置会导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竞争,而学科交叉需要在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方面进行调整。
例如,可以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提供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和资源。
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3)(一)学科交叉的现状与趋势 (4)(二)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6)三、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7)(一)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8)(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9)(三)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11)(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12)四、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挑战 (13)(一)取得的成果 (14)1. 学科交叉成果 (15)2. 人才培养质量 (16)(二)面临的挑战 (17)1. 教育资源分配 (18)2. 教师队伍建设 (20)3. 学生激励机制 (21)五、结论与展望 (21)(一)结论 (22)(二)展望 (23)1. 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 (24)2.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25)3.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26)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动力。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化学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化学领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产生了广泛的交叉。
这种交叉不仅为化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为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化学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基础化学知识的教育,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通过引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拓宽化学教育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化学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实践、科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学科交叉视域下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医工信交叉学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夏伟,李彭平,邵娇芳,吕飒丽,汪强虎(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江苏南京211166)一、前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
而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实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等信息学科都是交叉研究的产物。
高校作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
笔者所在南京医科大学作为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探寻医工信交叉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笔者对医学与生物信息学、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专业本科生创新型培养能力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医工信交叉学科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1.根据医科大学特定确定医工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医科与工科和信息学科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大学生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和促进交叉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建设交叉学科,首先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明确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所在学院以医学背景为依托,开设了生物信息学专业,智能医学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这些交叉学科旨在通过将数学、物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专业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培养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以专业知识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主要是进行通识人文和数理基础课程的学习,尚未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专业会有疑惑,尤其是医工信交叉学科,不知道所学为何。
因此加入专业课程导论或专业相关案例教学,让学生初步解所学专业,为其后期的学习指明方向,将加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认同感。
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杨依忠鲁迎春吴春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3期
摘要:论文分析了目前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提出通过灵活的招生政策、个性化制定的培养方案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能胜任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关键词: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6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意义,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因此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任务也极为艰巨[1]。
研究生是创新人才群体中最庞大、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因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深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交叉融合已成为当代学科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
传统学科之间,依存于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断交叉与渗透、融合与影响,不仅为传统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割,开拓了一片孕育新的方法理论的沃土,是增进科技创新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方法。
正如路甬祥院士所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学科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3]。
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例,自1901年开始颁奖以来,交叉研究成果就占据较大比例,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2001—2011年间已上升至75%[4]。
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学科交叉领域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成立交叉研究中心、增设交叉学科学位点等,政府科教管理部门也从政策、管理等层面予以较大的鼓励与支持。
据统计,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600门,占46.8%之多,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仍多以院系、学科为核心,推行“细分专业、纵向发展”的观念和模式,即使是新开设的交叉学科,仍然是依附于相关的传统学科,这就导致教育背景相对单一。
受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局限,各专业间横向联系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学科交叉也变得越为困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是研究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开展学科交叉领域的科研工作。
以本人所在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例,该学科包含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固体电子器件与工艺、微纳功能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方向,除微电子领域外,部分研究方向还涉及材料学、精密仪器测量、机械电子等相关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常态,而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微电子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
现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仍以微电子领域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开设的少量纳米材料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程为研究生开启了一扇通向相
关研究领域的窗户,但专业基础知识的匮乏问题不容回避,研究生很难游刃有余地应用多领域知识,顺利开展研究工作。
因而学科交叉背景下,能胜任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有待深入探讨。
一、灵活制定招生政策,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多采用1—2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笔试科目,遴选优秀学生。
跨学科考研的学生需在完成本人课程的基础上,自学拟报考专业的课程,学科跨度越大,相应学科基础越薄弱,报考难度越大,因此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在研究生报考时会选择本专业及相近专业学科点。
仍以本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为例,近5年来,生源主要为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也有部分课程体系相近的专业如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而每年仅有2%—5%的材料物理、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学生跨专业报考。
总体而言,目前研究生专业知识背景较为单一,较难胜任多学科背景下的交叉性科研工作。
因此,鼓励和吸引更多跨学科的学生报考,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从事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一项重要举措[5]。
试点研究生招生政策改革、鼓励跨学科报考有望解决这一矛盾。
学科点立足学科发展需要,根据学科交叉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对生源专业背景的需求,开放部分招生指标,用于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的录取,为此类学生设定其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作为笔试科目。
这一举措可大大降低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的难度,从而鼓励本科生跨学科报考,促进多学科背景下交叉性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
与灵活的招生政策相对应,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也势在必行。
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为单位制定,采用学分制管理,包含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和由实践教学、开题报告、学术交流等组成的必修环节两部分。
课程体系多由学科点设置,涵盖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
目前总体而言,学位课(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且课程多为本学科的专业课程,这种传统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本专业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宽,更不利于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培养。
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方案为例,目前国内知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所占比重均不足30%。
现有条件下,探索开放导师自主权,个性化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破除学科间的壁垒,鼓励和允许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不同专业课程,不同专业领域的思路相互融合、互相借鉴,更有利于研究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突破,从而促进开放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从事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已在灵活制定培养方案方面开展了显著的工作,如清华大学,学生可以根据培养和课题要求,选修学校开设的任何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要求至少跨学科选修课程2学分,并且可以由导师自行制定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案。
三、推广研讨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从科研和论文回归到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强调要通过有效的课程教学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仍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知识单向传播,学生参与度不高,因而导致知识结构凌乱、思维方式僵化等问题[6]。
研讨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展开深层次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科的相关观点以及前沿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资源共享,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程主体,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科交叉背景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培养[7]。
此外,在院系层次开设开放性课程环节如专题学术交流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主持与引导下,展开自由交流与探讨,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间的深度交流、相互渗透,在研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8]。
总之,随着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高校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全面开展招生政策、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能胜任多学科交叉领域科研工作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1):58-60.
[3]吴宜灿.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2009,24(5):511-517.
[4]陈其荣,廖文武.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陈治亚,蒋琪玮,冯芬玲,刘文丰.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8):114-116.
[6]贾勇,李冬姝.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10):61-64.
[7]刘春芝,王天晓.美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15-16.
[8]李峻,陈鹤鸣.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