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
- 格式:docx
- 大小:499.08 KB
- 文档页数:3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不同的地方的端午节也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_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江苏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浙江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山东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陕西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而端午节也因其独特的风俗活动而备受关注。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活动吗?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起源于中国,据传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起初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龙舟由木材制成,外形呈长条形,头部有龙头,尾部有龙尾,整个龙舟上还会装饰各种图案。
在比赛中,一般有两个人敲锣打鼓、一人教掌舵、一人领船、十数人划桨,队手们在比赛中奋力划桨,带着龙舟在水中翻滚、飞舞,同时各种呐喊声、锣鼓声也十分嘹亮。
赛龙舟是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也是一种展现团队协作与竞技精神的体验。
二、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等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中国食品,外形呈三角锥形,馅料种类多样,包括糯米、豆沙、肉类等。
吃粽子的习俗据说始于屈原,他曾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投入汨罗江中,以祭祀自己。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也开始包粽子,并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表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现代,吃粽子的习俗仍然广泛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美食,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形式。
三、挂艾草挂艾草也是端午节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艾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据说能够驱邪、辟秽,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艾草捆成一束,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室内,以保佑家庭平安。
挂艾草的习俗据说也始于屈原,他曾将艾草散布在自己的住所、村庄和城市的四个角落,以期驱除瘟疫和邪恶。
现代人们也将这种传统习俗延续下来,希望通过挂艾草来祈求健康、平安。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中的传统风俗活动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今天,这些传统风俗活动虽然已经改变了一些形式,但是其内涵仍然在不断传承。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些传统风俗活动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义,都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哪些风俗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哪些风俗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因此,端午节的风俗都与他有关。
那么,端午节哪些风俗是纪念屈原的呢?
一、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食品,也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传说在屈原投江后,百姓非常爱戴他,为了防止鱼虾水中吞食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包裹起来丢到江里,以此来缅怀故人。
后来,这种包裹食品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因此,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风俗之一。
二、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重要风俗活动,也是纪念屈原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屈原投江后,百姓们驾龙舟到江中搜寻屈原的尸体,但没有找到。
后来,百姓们就在水上划龙舟,以此来搜寻屈原的尸体。
这就成了赛龙舟的由来,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三、挂艾叶
端午节挂艾叶也是一种纪念屈原的风俗活动。
据传说,屈原被害后,许多百姓都想到江边搜寻他的尸体,心怀悲伤和思念之情。
但是,他们发现江中的水非常混浊,无法看到底下。
于是,他们就把艾叶放在船上,让艾叶的清香来引来屈原的魂魄。
因此,挂艾叶也成为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
结语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风俗活动都与屈原有关,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回忆历史,也让人们将这种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的魅力。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祭祀龙神和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形式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都有各自的习俗与节庆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及其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当地百姓随即划船搜寻他的尸体,并在行船时放粽子以供屈原。
此后,屈原便成为船民的保护神并传承至今。
因此,赛龙舟成为了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顺利的一种方式。
2. 食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并食用粽子。
粽子由糯米、豆沙、肉类等不同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形状类似于三角形。
其具体食用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人会加花生或枸杞,有的则会配上红枣。
粽子的味道和口感极为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3. 悬艾叶传统上,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而古老的风俗就是悬艾叶。
艾叶有驱虫、祛病和增进健康的功效,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叶挂在门口或室内,以期驱逐邪气和疾病。
4. 打毒酒端午节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就是打毒酒。
毒酒是一种用米、黄酒和雄黄制成的饮料,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具有一定的毒性。
人们将毒酒洒在门前、床下、房角等处以驱赶恶鬼和疫病。
端午节的意义1. 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和爱国志士,他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他为爱国痛哭流涕,辗转反侧,曾写下了《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诸多不朽诗篇。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增进团结和和谐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和充满竞争的活动之一,人们在赛龙舟的时候要紧密合作,团结协作一齐划舟,既能表演个人的身手,也能展现团队的实力。
赛龙舟活动让人们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和和谐。
3. 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端午节通过艾叶和毒酒等方式,将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艾叶可以驱虫消毒,而毒酒则意味着祛病驱鬼。
这些传统的活动和仪式都是中国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长久以来积累的文化价值。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各种名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端午节要做哪些事情端午节:重温传统文化,品尝粽香佳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龙舟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非常多样,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端午节要做哪些事情。
一、包粽子端午节是包粽子的传统节日,包粽子的起源也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忠诚爱国,不屈不挠,直至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便将糯米包成三角形,用艾叶包裹,煮熟后投入江河中,让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去啃屈原的身体了。
从此,端午节就成了包粽子的传统节日。
在包粽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肉、豆沙等食材包裹在粽叶里,煮熟后品尝,这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温。
二、赛龙舟端午节也是赛龙舟的重要节日。
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水上运动,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寻找屈原的遗体,便使用龙舟在江河中搜寻。
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一项具有现代化的比赛运动,各地都会组织龙舟比赛活动。
在比赛中,龙舟手们整齐划桨,分秒必争,既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三、喝雄黄酒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喝雄黄酒。
雄黄酒是一种古老的中药酒,主要由雄黄、高粱酒、蜂蜜等原料制成。
相传雄黄具有消灾祛病的功效,是端午节的必备祛病饮品。
喝雄黄酒的时候,一般需要用鸡蛋打出蛋黄,在雄黄酒里浸泡后食用,也可以将雄黄酒直接喝下,但需要注意饮用量,不宜过多。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节日,不仅能够让人们品尝到美食,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一起庆祝端午节,重温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既有祭祀先祖、驱瘟避邪的风俗,也有民间娱乐、游戏、饮食等传统活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1.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制作粽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包粽子的风俗常见于南方,特别是江浙沪一带。
包粽子需要准备糯米、糯米叶、五花肉、咸蛋黄、豆沙等材料,将材料蒸煮后,再用糯米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然后再放到开水中煮一个小时左右。
包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老少皆宜、口感美味的美食。
2.插艾叶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草节”,在传统习俗中,插艾叶是一种避邪驱瘟的仪式。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能够驱虫除湿,对于消除湿气、增强体质很有帮助。
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将艾叶插在门前、窗前或枕头下,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扰。
3.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因越王勾践迁都到吴之后与吴王夫差结为兄弟,心意不同,吴王想要讨伐勾践,于是派人往江边放龙舟做样子,引诱勾践乘船上观,然后再趁机抓住勾践,结果却导致勾践胸怀大志,火烧战船,愤然归国,发动了著名的“吴越之战”。
现在,龙舟竞渡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每年端午节时,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比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观众。
4.挂菖蒲挂菖蒲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传统风俗,据传能够辟邪驱瘟,为人们带来平安。
菖蒲是一种绿叶植物,有润肝熄风的效果,据说放在床头可除毒气,祛风暴瘟。
端午节当天,许多人会将菖蒲和其他花卉、香料挂在门前,屋内,或置于案头,来驱赶邪气,保护自身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古老习俗极为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端午节主题卡通图片欣赏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风俗
中国端午文化网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赛龙舟、吃粽子: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并投粽子入江,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吃“五黄”,流行于江南民间。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但现代科学证明饮雄黄酒极易导致中毒,可用黄酒代替。
>>>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野外游玩,穿新衣。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以图吉利。
角粽袭香远龙舟祭江忙金丝缠玉臂艾草香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