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9.1 压强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4
9.1《压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第一课时。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压强的概念、会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用具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压力小桌,海绵,砝码,学生需要准备一头削尖的铅笔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
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压强》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强》这一节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主要介绍了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他们对力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压强作为一个新的物理量,需要学生重新建立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力知识与压强知识相结合,形成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强大的因素。
2.难点: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实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压强计、液体、固体等实验器材。
2.课件: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压强大的因素等教学内容的相关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引入压强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强。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影响压强大的因素。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并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压强计,观察并记录不同压力下的压强值。
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压强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
4.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设想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压力的概念。
会画压力示意。
教学教法实验探究式教学准备一端削尖的铅笔、小桌子、沙盘等。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不知道大家注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没有:[出示钉]钉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钉头却又尖又细;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却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这些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为地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可见地面受到杯子的压力,谁来画一画地面受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钉对墙面也有压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块对斜面也有压力,请大家完成力的示意。
(学生板演)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压力,说明压力的方向始终和接触面相垂直。
(学生观察并回答)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虽然我们知道了压力的定义,但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用实验来探寻答案。
[实验1]将压力小桌正放入沙盘,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个重物,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
(学生观察)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
压强—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导出问题,从而简单地介绍压力。
进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引出探究的课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感受和回顾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进行评估和应用。
★教材分析★“压强”概念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
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压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利用教材图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小的蚊子可以把口器插入皮肤,而骆驼不会陷人沙漠中,是不是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压面积有关系?猜想得对不对,要用实验来检验。
这里渗透了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对学生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很重要。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使学生认识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力就比较顺当了。
理解了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就不难找出途径了。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情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知其所有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对“探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的环节有一定认识,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
★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
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和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九章9.1压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9.1压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压强的定义:介绍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 计算压强:教授如何根据给定的压力和受力面积计算压强,以及如何根据压强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
3. 影响压强的因素:探讨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4. 应用实例:分析生活中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压强的因素。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轮胎、铁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涉及到压强的知识。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 教授计算压强的方法:通过公式讲解和例题演示,教授学生如何根据给定的压力和受力面积计算压强,以及如何根据压强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
4. 探讨影响压强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5.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压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受力面积;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5.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强计算公式的运用,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计算。
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影响压强大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压力计、海绵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水桶提水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压强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并通过示例题目进行讲解。
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4. 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压强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压强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计算公式:p = F/S单位:帕斯卡(Pa)换算关系:1 atm = 1.013 × 10^5 Pa影响压强大的因素:压力: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受力面积: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m,宽0.5m,厚0.2m,放在水平地面上,求木块对地面的压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 压强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压强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境引入,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压强的存在和影响。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海绵、尺子、压力计。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境引入:让孩子们手拿气球,感受气球受到的压力,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2. 探究压强的定义:让孩子们用尺子测量海绵的厚度,并用彩笔在海绵上画出受力面积。
然后,将气球放在海绵上,测量海绵的压缩程度。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理解压强的概念。
3. 学习压强的计算方法: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即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用压力计测量气球的压力,并用尺子测量受力面积,计算出压强。
4.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海绵和尺子进行压强计算。
每组选择不同的受力面积和压力,观察压强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压强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加强对孩子们的引导,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孩子们在家中尝试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家具的压强等。
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压强主题的绘画比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9.1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压强相关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与定义;2.压强的计算公式;3.压强相关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重点1.理解压强的概念与定义;2.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能够灵活运用压强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压强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引入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压强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并提问:什么是压强?•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式的定义和公式。
2. 计算公式的引入(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引入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 力(F)/ 面积(A)。
•解释公式中单位的使用方法,并给出例题进行讲解。
3. 计算练习(20分钟)•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进行计算练习。
•教师适时巡视,并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引导和指导。
4. 实际应用(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压强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个人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将压强的概念应用到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中。
•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或个人完成。
•教师在团队讨论和个人解决后,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引导。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要深入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及对本节课的评价。
六、教学评估•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板书设计•压强的概念与定义•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相关问题的解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与概念解释,计算公式的引入,计算练习,实际应用,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