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2个学案_7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考点常见题讲解与巩固练习●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北极是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西经)(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越向西,经度越大,0°经线以东为东经,越向东,经度越大。
●自西向东,经度越来越大的是东经,越来越小的是西经;自南向北,纬度越来大为南纬,纬度越来越小为北纬。
●大多数的西经度数在西半球,但是小于20°的西经度数却在东半球:大多数的东经度数在东半球,但是大于160°的东经度数却在西半球。
【2.纬线和经线】练习题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 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个经线的经度是()A. 东经64°B. 西经64°C. 西经116°D. 0°3.赤道是()A.划分经度的起点 B.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0°10°20°180°10°20°180°本初子午线0°10°10°20°20°90°90°(北纬)(南纬)愈向北愈大愈向南愈大考点常见题讲解与巩固练习C.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 90°纬线4.两人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40°E和20°W向北行进,产生的情况是()A.他们不会相遇 B.他们可在南极相会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 D.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远5.在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A. 两者等长B. 0°纬线稍长C. 0°经线稍长D. 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6.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7.180°经线以东是()A. 东经B. 西经C. 北纬D. 南纬8.一个经线圈是由多少条经线组成的()A. 一条B. 二条C. 三条D. 四条9.有关纬线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纬线长度相等B.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 纬度的标度范围是0°~180°D. 北极的纬度是90°S10.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向右前方跨一步,则他前进的方向是()A. 东北方B. 南方C. 西南方D. 东南方11.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阳光直射现象,以北为温带,则该点的地理位置是()A.5°N , 160°EB. 66.5°N , 160°EC. 23.5°S , 180°D. 23.5°N , 20°W12.下列地点中,其位置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A. 165°E,20°NB. 21°W,5°NC. 15°W,25°SD. 15°W,25°N13.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A. 一个B. 二个C.三个D. 四个14.甲(30°N,160°E),乙(30°S,160°W)两点,甲点在乙点的()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15.根据下图经纬网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理区位、环境与资源2.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熟悉地球的特点、成因和变化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我的家园课程目标1.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2.掌握地球的地理分区和特点3.能够识别地球的各层和地球仪上的各个要素课程重点1.地球的层次结构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3.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课程难点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2.地球仪的结构和要素的识别和掌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地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等资源,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层次结构和运动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地球仪上的要素,比如赤道、经线、纬线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第二单元:资源与环境课程目标1.掌握地球上的资源分类和分布规律2.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3.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环保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资源与环境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探究不同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画出相应图表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让学生回答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课程目标1.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重点1.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3.城市对人口的影响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课程难点1.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2.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入人口与城市相关知识2.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并分类整理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演变过程,比如历史文化、经济因素等4.教师点拨:回顾整个探究过程,点拨学生掌握的知识点5.达标检测:利用图片、图表等回答相关问题,比如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共三单元,分别是地球,我的家园;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城市。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X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快乐点击(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一半。
因此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下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方的时刻早。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2.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5)产生地理现象: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X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复习内容】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等长。
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界线:南北半球分界:赤道;东西半球分界:160°E, 20°W ;东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高中低纬度界线: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巩固练习】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A正圆球体 B纺锤形球体 C不规则球体 D规则球体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A.23.5° B.30° C.47° D.60°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20°E和160°W 之间 D.20°W以东到160°E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点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等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2 地球的运动2.3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2 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3.3 地图的绘制与阅读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5.2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地图的绘制方法,展示地图样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5.4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世界地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2.1 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2.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3 世界的地理分区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3.2 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5.2 讲解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组织学生进行地图观察和分析。
5.4 组织学生进行世界地理知识竞猜等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⑶比例尺:图上距离公式:比例尺= ————实地距离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在图幅相等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二、友情提醒1、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互为南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互为东西方向,按就近原则判断。
2、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把各种形式不同的比例尺,先统一到一种形式,一般统一到数字式,比较好比较大小。
3、在绘制地图时,若要画一幅小区域,比如学校或乡镇地图,就要选用较大的比例尺;而要画一幅加大区域,比如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就要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三、中考必会1.打开地图,尽管它们所表示的内容不同,却都具备、、等要素。
2.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在没有特殊标志的地图上,通常采用“、”的规定确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的指向一般为向。
3.在野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背朝,这样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就一致了。
4.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有、、、。
5.荷兰风车历史悠久的原因是()A 荷兰炎热多雨B 荷兰风力大,地势低洼,用风车抽水和排水C 荷兰日照强烈D 荷兰地势高,永风车来发电6.小雨来自黑龙江,小刚来自新疆的吐鲁番,小强来自海南,他们说了三句话:冬季我经常在室外游泳冬季我经常堆雪人、打雪仗●我们家乡在干旱地区的绿洲上根据他们的说法判断一下对应答案正确的是()A 小雨 B小刚C 小强 D小刚●5.西亚有许多地方的旅馆床位就设在屋顶上的原因是()A、全年炎热干燥B、有利于住宿人员晒太阳C、屋子里太狭窄D、房顶上住宿便于管理6.你能指图说出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吗?7.写出下列比例尺的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1:1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0 30 60千米9.请从以下活动中找出与地理知识不相关的活动()A 外出旅游B 观看天象、星座C 修路、架桥D 去医院查体10.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A 乳制品生产B 放牧C 生产皮毛产品D 建核电站11.地理学可以直接指导人们()A 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B 编制电脑程序C 用法律保护自己D 观看足球比赛12.下列比例尺,最大的一个是()A.1:25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0 25 50千米C.D.1:25000001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较大的一幅是()A.所画的内容较详细B.所画的地区范围较大C.所画的内容较简略D.所画的地图较大14.根据下面两幅图,填空A BAB 比例尺大小 小 大表示范围大小大小 世界地图要选用 比例尺。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纬线【学习目标】: 1、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2、掌握纬线的特点【学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2、纬线的特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表面积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_____"与"_______"的假说。
2、读图2-4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P15的阅读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规则球体。
4、读图2-5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_________千米。
学习任务二:掌握纬线的特点1、地球仪是人们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____,穿过地球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2、读P16图2-6完成①P16活动题1 ②赤道到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吗?________3、读P图2-7在地球的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______,纬线指示_____。
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________,到两极缩为____。
赤道以北称_____以南称_______。
4、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限为______,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为______。
二、合作共建1、完成P16的活动题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___转动,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是按________转动。
2、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B、纬度最大是180°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4、阅读图2-7总结纬线的特点三、系统总结四、诊断评价1、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A、太平洋B、北冰洋C、印度洋D、大西洋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6357千米B、6378千米C、6371千米D、4万千米3、将下列各地其所处的纬度用线连接A、55°N 低纬度:南半球B、69°S 中纬度:北半球C、19.5°S 高纬度:南半球D、89°N 高纬度:北半球4、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B、坐地日行八万里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五、课后反思第2课时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习目标】: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地球的运动NO.7 地球的运动(三)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
2.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学习
重点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界线和特点学习
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
预习一、独学:
阅读教材P14及图1.19:
1.五带划分依据:______ __ __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2.读图1,写出五带名称及界线:
(1)A____ 带 B_____ 带 C_____ 带
D 带
E 带
(2)a (纬线名称),它是_____带和_____
带的分界线,依次说出b、c、d。
:终年炎热
3.气候特点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二、互学:
读图1.19,讨论下列问题:
热带、温带、寒带的具有的现象
热带:有无;寒带:有
无;温带:既无又无
展示三、质疑:
1.热带一年有几次太阳的直射?
2.回归线上有几次直射?
图1
7.读图2“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在图中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
称: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南回归
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纬度加上
正确的纬度符号。
(3)在图上()中填上“有”或
“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图2
世界地形
世界的聚落
6
7
8。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精品教案前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目标:1、解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离不开地理。
2、了解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学期开始,课程表中有一门新课,就是地理课。
地理课是学什么的呢?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分类)(讲授新课)学生的理想分类后大体有这些:第一类:建筑师。
告诉学生要想当建筑师要学习地理,比如说,画图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啦,要学地图,比如说在什么地方设计建筑,当地的地形条件如何等等,都到用到地理知识。
第二类:服装设计师。
还得学地理,比如说在国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面料,也就是各地的棉花以及蚕丝等的分布,什么季节什么时候设计什么样的衣服,比如说给非洲设计什么样的衣服呀,皮袍可以吗?所以你得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因地制宜,设计人们喜欢的衣服。
(就是说,不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话,干什么都得学地理)老师介绍初中地理内容。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提出问题: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说出下列地区收入以什么为主?在生产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见课件图片。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和赤道,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通过在地球仪上描绘经线,找出经线的特点,并学会确定某点的经度。
(重点)3.通过观察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穿过的陆地和海洋,知道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原因,学会根据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
(难点)【教学模式】一案三环节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衔接过渡 自主探究道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原因,学会根据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
(多媒体展示自主探究一)1、概念: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 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 ,制作了地球的 。
2、在下图中填出地球仪各部位的名称。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
(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一) 地球仪和地球的形状一样吗?(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转动地球仪,指出地轴、赤道、北极、南极。
教师先用多媒体归纳总结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点,然后问:刚才大家观察地球仪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线条?谁知道它们是什么线吗?(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二) 阅读课本7页内容填空:1.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 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又称子午线。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独立阅读课本完成探究问题一,对不理解和不会的作出标记。
并用“小试牛刀1”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按小组交流地球和地球仪形状的差异,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赤道、北极、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