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1.73 KB
- 文档页数:3
原发性胆囊癌的基因学研究进展胡邓迪1综述沈来根2审校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PCG)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第5~6位[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占胆囊手术的2%,占全部尸解病例的0.5%。
根据临床病例总结的胆囊癌发病高峰年龄多在50~60岁[2],男女患者之比为1:(2.6~3)。
因其发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诊断往往容易延误,早期诊断率仅为19.1%[3],一旦发现多处中晚期,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胆囊癌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与胆囊癌发生相关的基因1.1 Survivin基因Survivin基因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中结构独特的新成员,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其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而阻断细胞凋亡过程,在已检测的几种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
Lu[4]用免疫组化分析了174例I-Ⅲ期胃癌,其中60例(34.5%)阳性,癌旁正常组织均无表达。
Survivin表达阳性的胃癌与Survivin表达阴性的胃癌相比,凋亡率明显降低。
Sur~%in在结直肠癌的表达阳性率为53.2%[5],在胰腺癌为76.9%[6],李亮等[7]Survivin在胆囊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8.9%(40/45),而在正常胆囊、慢性胆囊炎及胆囊息肉组织中不表达。
且Survivin表达与胆囊癌病理分级,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无关,故Survivin表达上调出现在胆囊癌发生的早期阶段,是胆囊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1.2 K-ras基因和P21蛋白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ras癌基因后,在所有的人类恶性肿瘤中都发现有ras癌基因的突变。
K-ras基因是位于第12号染色体编码P21-ras蛋白的原癌基因。
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胆囊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胆囊癌(carcinoma of gallbladder)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当经临床诊断出结果时,已进入晚期阶段,且对于胆囊癌的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所以对于该疾病的诊治仍是仍需长期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胆囊癌;早期诊断;机制;研究现状1、胆囊癌的流行病学调查据相关文献报道胆囊癌具有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及种群差异的特点。
目前,该病患病率最高的地区在南美洲,10万人中约有27人发病,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在所有的胆道疾病中,胆囊癌占的比例地区差异性强,天津地区为0.4%,陕西地区为3.8%,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患病率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该病的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确,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胆囊炎(cholecystitis)、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 likelesion)、异常胆胰管连接(AJPBDS)、Mirizzi综合征(Mirizzi's syndrome)等因素己被验证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此外多度肥胖、年龄超过50岁、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超过3次、女性绝经、A 型血型等是引发胆囊癌的非胆道疾病致病因素。
2、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胆囊癌分子层面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2.1胆囊癌标志物水平目前,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是诊断肿瘤的主要手段。
肿瘤标志物通过由癌变细胞或癌变细胞作用于正常细胞产生。
标志物的水平可以提示疾病发生、进展及预后,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只存在于癌变细胞及组织中肿瘤标志物。
胆囊癌的标志物主要存在于患者胆汁及血清中,虽然对胆汁检测到的标志物较在血清中的敏感度高,但由于医学技术的限制,提取胆汁有一定的困难度,所以对胆囊癌的检测只要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标志物。
上海市胆囊癌流行病学分析及诊治新进展摘要目前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呈持续缓慢上升的趋势,胆囊癌居上海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2位,65岁以上的患者占75.0%,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具有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差的特点。
肥胖和胆囊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胆囊慢性炎症、胆胰管汇合异常等也与胆囊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胆囊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胆囊癌靶向治疗是治疗的方向。
饮食习惯的改变,控制体重和控制烟酒的摄入量、定期体检对胆囊癌的控制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胆囊癌流行病学治疗进展胆囊癌在肿瘤的发病率中占0.6%~3.0%,是一种女性高发、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病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经发现,一般已处于疾病的晚期,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仅为1.0%~5.0%[1-2]。
虽然医学研究和检查手段以及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但胆囊癌的总体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
目前胆囊癌发病率居上海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2位,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胆囊癌为第11位;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胆囊癌为第15位。
男女发病比率为1:1.77。
上海市2008年胆囊癌总体发病例数为2001年的2.33倍;2008年胆囊癌总体发病率较2001年增长了5.5%,75.0%的病例为65岁以上的患者。
胆囊癌发病率在65岁后明显上升;80~84岁发病率最高,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比男性明显。
目前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呈持续缓慢上升的趋势,老年人的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具有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差的特点。
1 临床表现早期的胆囊癌是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的,除非通过B超发现胆囊较大息肉或者胆囊壁不规则增厚等其他异常,胆囊癌也很难在术前进行确诊。
此外,胆囊癌的临床症状与胆绞痛及慢性胆囊炎症状极为相似,导致早期诊断困难。
绝大多数首发症状为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
病程晚期由于癌组织侵犯肝外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进而反流入血表现为皮肤粘膜黄染,多数伴有难以缓解的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重。
胆囊癌的研究进展概述胆囊癌分子基因学研究对寻找胆囊癌的血清标志物以及判断其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就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病理学路径及分子形态学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胆囊癌临床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Abstract]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n gallbladder cancer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markers in diagnose of gallbladder cancer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gnosi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isk factors,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for gallbladder cancer,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on gallbladder cancer.[Key words]Gallbladder cancer;dysplasia;molecular pathology胆囊癌在发生率上存在着地理学的差异,在印度和智利发生率较高,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发生率相对较低。
高危险因素包括胆石病、感染和胆胰管汇合部发育异常。
目前,临床在胆囊癌的临床、影像特征和其他的高位因素方面等做了大量工作,表明了胆囊癌的高风险性。
本文就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和分子形态学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胆囊癌在大部分西方国家较为少见,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较常见。
据报道,胆囊癌发病率最高的是印度(21.5/100000)、智力(18.1/100000)、巴基斯坦(13.8/100000)、和厄瓜多尔(12.9/100000)[1]。
我国胆囊癌发生率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占第5位。
高发年龄为50~70岁,女性多发于男性2~3倍。
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欧和西欧的国家发病率也较高。
原发性胆囊癌化疗25例临床分析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gallbladder cancer)是指来源于胆囊内皮组织的癌瘤。
该疾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疾病晚期症状明显且治疗难度大,患者生存率较低。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化疗也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25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行化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5例经手术切除和化疗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单药组和多药组。
针对患者性别、年龄、术后病理分期、化疗剂量、化疗次数、化疗期限等指标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
2.结果25例患者中,女性14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6岁,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3岁。
化疗剂量为单药组扎地他滨1000mg/m²,多药组为顺铂25mg/m²,依托泊苷600-800mg/m²。
单药组患者均接受了4个疗程,多药组患者均接受了6个疗程。
所有患者的总化疗期限均在半年左右。
在化疗后的随访中,单药组患者的缓解率为56%,多药组患者的缓解率为80%。
其中多药组患者的缓解时间比单药组更长,多药组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6个月,单药组患者的中位缓解时间为3个月。
3.讨论化疗可以通过减少肿瘤负荷,杀灭术后残留的癌细胞,减少术后复发机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药组的缓解率和缓解时间均优于单药组。
同时,由于该疾病初期多无症状,疾病晚期症状较明显,在临床治疗时早期诊断和手术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化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
4.结论化疗可以作为原发性胆囊癌的辅助治疗手段,对改善患者生存期和缓解肿瘤具有一定的作用。
多药化疗方案在治疗效果上比单药组更具优势,但同时也会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案。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医生可以加强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推广和应用。
原发性胆囊癌国内1150例综合报道
崔彦;黄仲初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1989(5)3
【摘要】原发性胆囊癌(PCG)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
本文复习40
余年来国内报道并结合国外资料就其临床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PCG的发病情
况本文收集国内1941年以来的PCG 1150例,其中近9年的报道占99%,为同期胆囊切除术的2~14.4%;占消化道肿瘤的1.5%;个别报告高达9.1%。
男女比例平均1:2.8;年龄在50岁以上者占82.3%。
二、PC6的发病因素已确认PCG与胆囊结石有密切关系。
国内报告20~82.6%的患者并有结石,较国外报告54.3~100%为低。
有人指出胆囊结石患者约1%发生PCG,其原因可能与长期机械刺激。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崔彦;黄仲初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附国内72例综合报道) [J], 曲宝戈;冯增堂
2.CIMT2021展会综合报道 [J], 梅峰
3.中国内部审计学会一届四次理事会综合报道 [J],
4.全国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议综合报道 [J],
5.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十堰学术讨论会综合报道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现状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PGC)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PGC治疗的主要手段,免疫、基因等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PGC的新方法。
标签:原发性胆囊癌;诊断;治疗PGC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肿瘤的第5位,居胆道肿瘤首位[1],恶性程度高,早期难发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或进展期,且手术切除率低,5年总存活率<15%[2],中位生存期仅3~6 个月[3-4]。
1 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目前,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与年龄、性别、人种、饮食、肥胖、激素、细菌感染、炎症、吸烟、瓷化胆囊、胆胰汇合部畸形、胆石症及胆囊良性肿瘤(胆囊腺瘤与息肉)、职业等是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主要因素。
而胆囊结石是原发性胆囊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刘晓晨等[5]研究报道EB病毒与PGC的发生有关。
2 诊断2.1影像学超声检查是诊断PGC首选方法,能直接显示胆囊壁的改变和胆囊内的肿块以及肝脏和淋巴结有无转移,能发现0.5cm以下的早期肿瘤,诊断准确率约为83.3%[6]。
在PGC的早期诊断中,超声内镜(EUS)优于B超,采用高频探头能清晰显示胆囊壁3层图像,能判断肿瘤侵润的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7],有助于临床分期及指导手术治疗。
CT可显示胆囊的病变,且能提供肿瘤侵犯肝脏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为PGC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力依据,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提供依据[8]。
MRI和MRCP也可用于病情评估,有助于判断肝外胆管和门静脉有无受侵犯[8]。
Koh等研究FDG-PET对于PGC的鉴别诊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FDG-PET诊断PG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87.5%。
通过ERCP可行胆囊内造影,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意义重大。
2.2细胞学检查早期确诊困难时可采用细胞学检查,可达到定性目的。
有研究表明,细针穿刺胆囊胆汁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更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