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博弈论与经济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7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进行策略选择的数学模型。
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策策略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经济领域的影响。
一、博弈论概述博弈论是数学分析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的是在相互关联的决策中,参与者之间如何做出策略选择,以达到最优决策和最优收益。
博弈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支付。
参与者是指在博弈中做出决策的个体或组织,策略是参与者根据已有信息所选择的行动方式,支付是参与者根据博弈的结果所获得的效用或收益。
二、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博弈论可以分析市场竞争中的策略选择。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来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通过博弈论的模型,企业可以分析竞争对手的可能行动,并制定出最优的反应策略,以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
其次,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公共政策制定。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
博弈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可以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制定出最优的政策方案,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另外,博弈论还可以用来分析企业间的策略决策。
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企业环境中,企业需要考虑与合作伙伴的博弈关系,以及与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
博弈论的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的策略选择,并制定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以取得竞争优势。
三、博弈论的实际案例1. 拍卖市场的策略选择拍卖市场是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拍卖市场上,卖家和买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信息和目标来选择出价或接受报价。
博弈论的模型可以帮助卖家和买家分析其他参与者的可能行动,并制定出最优的出价或接受报价策略,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 OPEC的策略博弈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博弈论在国际经济行为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OPEC成员国需要协商产油配额,并制定出合理的产油政策。
经济学博弈论一、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进行互动决策的数学理论。
其中的决策者称之为玩家,他们之间的互动称之为博弈。
博弈模型通常包括参与人数、规则、目标、信息等方面。
二、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博弈论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
其中,经济学是博弈论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通常用于研究市场竞争、合作与冲突等问题。
三、博弈的分类博弈可以按参与者数目、信息量、回合数等多种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按参与者数目,博弈分为两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按信息量,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回合数,博弈分为一次性博弈和多次博弈。
四、博弈论的基本元素博弈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元素之上的。
其中,玩家、策略、收益是博弈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玩家是指参与博弈的个体或集合体,策略是指玩家为获取最大收益而做出的行动选择,收益则是指在博弈中各个决策方案的结果对各玩家的实际利益。
五、博弈的解博弈的解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对博弈中各方所采取的策略的一种合理性的结论。
博弈论的解通常分为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演化稳定策略等多种形式。
其中,纳什均衡是最常见的博弈解决方法。
六、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经典的博弈之一。
它是两个囚犯招供还是保持沉默的选择问题。
如果两人都招供,各自将面临3年的刑期;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各自将面临1年的刑期;如果一个人招供,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则招供者将面临1年的刑期,而另一个人则将面临10年的刑期。
七、结语博弈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以经济学为例,它为我们提供了在市场竞争中作出更优决策的理论依据。
通过博弈论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博弈行为的规律性和本质,也可以借助博弈的模型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好的改变。
第四章 博弈论的成功
4.1 动态研究和展开型博弈模型
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影响之所以逐渐扩大,是由于它可以运用展开型博弈模型,分析竞争性互动的动态特征。
4.1.1 直观例子:阻截垄断理论(贝恩,1956;西罗斯—拉比尼,1962)
假设一个制造商垄断了市场(如同格兰仕垄断微波炉市场一样),即没有其他制造商生产与他相同的产品。
这个制造商的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高,需求量小;价格低,需求)。
如果制造商以P 为产品单价,根据需求曲线,可知市场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量为P X -=13。
当0>X 时,制造此类产品的总成本为25.6+=X C ;其中,25.6是固定成本,X 代表可变成本。
根据传统垄断理论,如果制造商以X 代表产量,则纯利润为:
25.612)25.6()13(2--=+--X X X X X
制造商想知道究竟生产多少产品,可以最大限度获得利润。
容易知道,当6=*X 时,75.29)(=X MaxL 。
然而,根据“阻截垄断理论”,制造商以70=X 代替6=*
X ,即制造商把产量从6增加至
7。
将70=X 代入:25.6122--X X ,制造商的总利润从75.29下降至75.28。
为什么垄断制造商宁肯降低利润,也要增加产量。
垄断制造商面临其他竞争者企图打破垄断的威胁。
假定垄断制造商为甲,企图进入市场的竞争者为乙。
乙的生产能力与甲相当,他的生产函数表达式与甲完全相同。
乙是否进入由甲垄断的市场,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获利。
假设甲确定产量6=*
X ,乙认为即使自己打破垄断,甲的产量仍保持不变。
因此,如果乙决定进入由甲垄断的市场,并确定产
量为Y ,乙的纯利润为:)25.6()613()(+---=Y Y Y Y L 。
上式符合一阶条件,则乙利润最大化,即当3=*Y 时,乙可以获得纯利润75.2。
因此,乙将进入由甲垄断的市场。
(如果甲的产量为6,乙的产量为3,当乙打破垄断后,甲的纯利润75.11。
)
根据“阻截垄断理论”,甲选择70
=X ,即确定产量为7,乙认为如果自己进入垄断市场,甲的产量将保持不变。
当乙确定产量为Y 时,他的纯利润为:
)25.6()713()(0+---=Y Y Y Y L 当0Y 等于5.2时,乙可获取纯利润。
不过在这种情势下,乙能够得到的最高利润仅仅为零。
因此,乙决定不进入由甲垄断的市场。
以上说明了垄断制造商为什么以70=X 代替6=*
X 。
垄断制造商由于增加
产量(从6增加至7),他的总利润从75.29降至75.28。
但是,增加产量可以防止其他竞争者打破垄断。
从长远看,保持垄断地位可以避免竞争,从而保证获得高额利润。
以上涉及到基本问题就是如何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垄断市场。
垄断制造商牺牲眼前利益,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竞争者进入垄断市场,从而获得长期高额利润。
在研究和预测垄断制造商控制的行业时,上述模型帮助我们认识垄断实力从何而来。
尽管法律禁止垄断,但是,阻止其他制造商进入市场的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持垄断地位。
因此,根据上述模型便可预测垄断制造商怎样行动。
4.1.2 难以置信的威胁和承诺
如果垄断制造商认为竞争者会把威胁付诸实行,并对其作出最佳回应,竞争者将乐于实现他的承诺。
问题在于竞争者所作威胁的可信性。
事实上,不可信,其原因十分简单。
是由于垄断者的选择是既成事实,而竞争者完全了解这一点。
以上例子表明,某些威胁不可信。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有些人往往承诺在先,违约在后。
例1:雕塑家制作了一个人像模子,他向顾客保证,只少量复制几座塑像,因而,这些塑像的价值将会逐渐上升。
顾客相信他的保证,以高价购买他的作品。
事后,这位雕塑家却复制了许多塑像,以较低价格出售。
这类经验告诉人们,如果无法确保雕塑家恪守诺言(保证他遵守诺言的方法之一是购买之前,要求雕塑家将模子公开毁掉),顾客不应相信他的诺言。
例2:假定政府控制国家的货币供应量。
出于政治原因,政府期望经济以最高速度发展。
假定预期通货膨胀于增长不利,非预期通货膨胀可以促进增长。
为了避免预期通货膨胀,政府保证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特定指标下。
其后,政府又希望大量投入资金,利用非预期通货膨胀的功能刺激经济发展。
政府看上去好像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实则不然。
只有公众意识到滥发货币既符合政府的
最大利益,又是权力所及,政府事先所作的承诺便不可信。
因此,公众可以预期高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滑坡的必然结果。
例3:公司之间兼并。
公司甲以公司乙的产品为生产原料,为了避免原材料短缺或涨价,公司甲将公司乙买下,使原料由市场供应转变为内部供应。
公司乙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准很高,公司甲的管理人员担心他们因自己的公司被兼并而辞职,以致影响生产,便许诺不改变公司乙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和报酬。
然而,兼并意味着公司甲可以透过各种合法方式取消上述承诺,特别是公司甲事后确有改变承诺的意图。
因此,公司乙的管理技术人员认为甲的承诺难以置信。
——可以看到,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展开型模型模拟上述形势,而且提供了技术手段分析上述威胁和承诺的可信程度。
第一,展开型模型提供了研究可信程度工具,并且使可信程度研究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第二,非合作博弈理论为经济学家研究
可信程度提供了共同语言,使其可以对各种形势下的可信程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非合作博弈理论使经济学家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