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
- 格式:ppt
- 大小:847.50 KB
- 文档页数:15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
诗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书法精美,其中著名的有"楷书"和"行书"。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的书法诗词:
1.《水调歌头》
没沙尽东海,唯有楼台高。
但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石鼓歌》
风雨登大雁塔,苍茫路入玉门。
霜景江上苏台,秋声岸边
渔笛。
3.《江城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赠董其根》
江上谁家月,蒙蒙秋水中。
黄叶落轻舟,寂寂无人管。
5.《赠汪伦》
五湖四海皆春水,绿杨阴里半池烟。
欲取鸳鸯羽,先遣鸳鸯剪。
苏轼的书法细腻流畅,善于表达情感,其书法诗词既有意境,又有美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
苏轼《新岁展庆帖》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来得书帖》⼆帖合装为⼀卷。
卷后有董其昌跋。
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岐亭五⾸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
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
《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致,⽽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在黄州,正⽉⼆⼗⽇往岐亭”。
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
该帖在徐邦达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来得书》⼆帖下笔⾃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意。
虽为书札,却写得⾮常精致,字的⼊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中年书的佳作。
《墨缘汇观》、《⼤观录》著录。
苏轼书法⾏书《新岁展庆帖》《新岁展庆帖》,纸本,凡19⾏,249字。
120.2厘⽶×48.8厘⽶。
故宫博物院藏。
释⽂: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穷,稍晴起居何如?数⽇起造必有涯,何⽇果可⼊城。
昨⽇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计⽉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
轼亦⾃不出,⽆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此字旁注)茶⾅⼦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便。
苏轼书法特点和风格有:
1.笔画舒展。
特别是对撇和捺的处理上更加明显,使得他的字摇曳
生动、姿态万千。
2.结体扁平。
他学习吸收了隶书的特点,结体呈扁平的形态,这在
其《赤壁赋》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着墨丰润。
他的书法给人直观感受是着墨深沉、丰润肥美,瘦硬
的笔画极少,一般没有枯笔和飞白。
4.大小错落。
他很多作品中的字的大小变化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感,情感表达十分充分。
5.轻重相济。
他的行书比较多的出现用笔的轻重变化,字与字之间
的沉稳和轻盈变化很大,错落盈让,极具韵律感。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
苏轼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其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不仅
在当时备受推崇,至今仍被崇尚者所追捧。
苏轼行书以简洁流畅的笔画、高超的构图和浓郁的个性特色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
要篇章。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其行书以「飘逸妙笔」著称。
他曾说过「拳拳一诚,斗斗一节,十年饮冰,始可同舟。
」这句话无
疑反映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至诚之心。
苏轼的行书写作具有
立意强烈、笔法磅礴的特点,每一笔都显现出其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
及其傲然的个性。
苏轼行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蹙皱浓
重和短长交错的构图为其增色不少。
苏轼书法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
秦汉碑文、唐楷等多种书体的特色,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笔道和艺术风格。
对于学习者来说,苏轼行书的精髓在于对行、书、意的兼顾,要
做到行行相通、章章皆是。
具体来说,要注重笔法的练习,尤其是苏
轼蹙皱浓重的体现;注重构图的学习,可以模仿苏轼的短长交错的构
图风格;注重意境的体现,从苏轼多面性的艺术表现中感受其中的情
感和意境。
总之,苏轼行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壮举,其艺术魅力仍然广受推崇。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苏轼行书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更能够领略到苏轼这位古代文化巨匠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标签: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分类: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水城新津书画张体华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东坡先生的书法是以行楷书见长,很少见其草书,所以,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就极其少见,非常珍稀。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刘九庵考为赵秉文书,赵跋也是赝品,作者是詹僖。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
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苏轼在同年同月时间里写成的两体《醉翁亭记》,除字体不同外,另有两点区别。
一是开头不同。
草书体开头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而大字楷书体开头则为“醉翁亭记”。
二是后跋不一样。
草书体是“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而楷书体则为:“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
由此可见,草书《醉翁亭记》是开封府刘季孙亲自到颍州求书得到的;而大字楷书是滁州太守王诏请开封府刘季孙代为求书的,而王诏本人没有到过颍州。
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
直到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赵子昂见之并作跋。
从跋文中得知,此长卷曾经赵子固鉴定为真品。
赵作跋时,长卷归冯伯田所有。
此后,又湮没多年。
到明代露世,宋广、沈周、吴宽均有跋文。
后来,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门婿刘巡为之刻石。
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
高拱所得长卷,后为首辅张居正所有。
张氏败落后,此卷落入宫中,后因火毁。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因鄢石磨损不清,便将家藏原拓本重刻,这套石刻共用长60厘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立于新郑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较原刻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的书法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
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
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
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轼书法特点分析作者:赵文静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是文学、书法、绘画之集大成者。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因文学成就突出,世称“三苏”。
在书法造诣上,因苏轼与同时代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宋代书法成就,故而被后人并称为“宋四家”。
本文对苏轼书法的源头进行总结,对他书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书法;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一、苏轼书法的源头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
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
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
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
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
事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
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
二、苏轼的书法特点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横轻竖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笔画舒展、用墨丰腴。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自由、豁达的特点。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如,不拘泥于规矩,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展现了他对不同字体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此外,苏轼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然、随意的笔画,给人以自由、豁达的感觉。
其次,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浪漫、清新的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常常与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一些诗句、歌词等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浪漫、清新的艺术风格。
最后,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古代经典文献、诗词歌赋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中还常常出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自由、豁达、浪漫、清新、深厚文化底蕴等特点。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
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苏轼天性非凡,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反而为他创造了见识天下各地书法成就的机会,及供自己把握的充分的时间。
这都是他得以研习书法的契机。
苏轼创造的书法成就可以与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列,成为影响书法艺术史对或楷书具有开创性的三杰。
认识这一点,需要回顾楷书的历史。
如果把篆隶为主要文字的时代称为古文字时代,把楷书为主的时代称为今文字时代,那么就可以把书法艺术也分为两段,古文字时代的书法艺术主要是在图案形态或结体方面,而楷书时代全面讲求笔法、结体与章法的书法艺术,才进入今天所言的书法艺术时代。
结体是汉字文字学的主要环节,古文字的图案特色继承了书画同源的画的特征,也继承了书法起源的民族图腾特征。
因为古文字属于汉字初创、发育与成熟的演变时期,总是先要重视图案构成文字结体的基本特征,而对笔画、线条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还处在不够发育的阶段。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都是如此,连同石鼓文及隶书都是如此,主要是基本单一的线条组构图案,只是到了隶书,笔画才出现了波折等较多的艺术特征。
到了汉末,楷书登上了历史舞台,笔法八法演变成熟,还由行书草书催成的章法要素也成为主要的艺术元素,从而汉字书法的艺术形态特征,及笔法、结体与章法三要素相应全面形成,产生了书法艺术及艺术规律。
王羲之是楷书时代最杰出的而且具有开创性的第一人。
王羲之的书法形象主要是在书法的体态形象方面。
王羲之就处在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汉末魏晋时期。
这种过渡是中华汉字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因此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必然具有开创性。
王羲之只是那个过渡时期众多书法人才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们只是适应了书法发展这种历史要求,完成突破隶书束缚,结束古文字时代,开创楷书时代书法艺术形式的历史使命。
王羲之一生以书法为要务,不惜辞去官职,专心研习书法。
他继承当时的书法传统,众取当时各家之长,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了一种比起其他书家更为体态轻盈、俊秀与潇洒的行书体书法形象。
这种书体风格代表的艺术潮流完成了书法形象的一次革命,成为最早的行书书法范式传统。
苏轼书法鉴赏1500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出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
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
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
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
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
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