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书法
- 格式:doc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一作:崩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一作:人间;尊同:樽)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轼篇一《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文征明行草定风波作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改变不了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
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
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平生。
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1.《水调歌头》: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思索。
2.《赤壁赋》:此篇是苏轼晚年的成名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周瑜、黄盖、鲁肃等人在赤壁之战中的英勇战斗和胜利。
3.《浣溪沙》:这是一首人生感悟的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六如居士文集》:是苏轼的书法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坡乐府》了。
这份文集是苏轼晚年避祸时留下的书法作品,以简洁大气,清新流畅的风格而著名。
5.《水龙吟》:这首诗以洪水为背景,描绘了苏轼身处危难之中时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6.《夜泊牛渚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苏轼通过对牛渚山水的描绘,发出对往事的感叹和对未来的期望。
7.《定风波》:这首诗是苏轼为表达对好友的思念而写的,通过对流年逝去和离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
8.《欧阳文忠公集》:这是苏轼的绝代书法之作,运笔流畅、布局高妙,堪称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9.《临江仙》: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仙人在临江赏景的情景,通
过对江山美景的叙述,表达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石湖草堂记》: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他在石湖草堂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硬笔书法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硬笔书法》是一首描述风
云变幻的诗歌,送给王定国的侍人寓娘,以展示南海归赠寓娘的硬笔书法技巧。
定风波,指的是风势定定,波浪平静的景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硬笔书法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王定国侍人寓娘的深厚感情。
硬笔书法,是指以硬质笔和墨汁在纸上书写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
通过硬笔书法的刚劲有力和线条的明快流畅,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笔每一划,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精湛的硬笔书法技巧表达了王定国侍人寓娘的美丽与高尚,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她的深深思念和爱意。
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达,作者希望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他们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和美感。
总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硬笔书法》是一首
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通过硬笔书法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王定国侍人寓娘的深情厚意,展示了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钱玉清草书苏轼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衍生注释:1.“念奴娇”为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赤壁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
2.“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3.“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周郎”,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4.“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5.“故国神游”,“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6.“华发”,花白的头发。
“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二、赏析:这首词开篇就气势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人带入到一种浩瀚的历史长河的感觉中。
就像站在那奔腾不息的长江边,看着江水滚滚东去,想着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人物都被这江水带走了。
描写赤壁景色那几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简直像一幅动态的画卷,石头好像要刺破天空,浪涛拍打着江岸,溅起的浪花像千堆雪一样。
再说到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周瑜年少有为、风度翩翩且在战争中指挥若定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有一种对人生的感慨,就像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之后,突然觉得这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只能对着江上的明月洒一杯酒。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是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大气如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他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他为人豁达乐观,这种性格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
安适笔墨:软笔书法我从小都是从右往左,因为这样方便起笔!有这样一件事:我小时候在有一个奥数班的同学,我们关系很要好,有一次我邀请他到我家一起写字,他家孩子多,里条件比较一般,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那次来我家,他专门去买了毛笔,兴冲冲地跑来我家找我,进门时我刚写完字,可能那天行书偏草,他当时好奇地按读课本现代汉语的方式读了我写的醉翁亭记,我也就随嘴笑他一句都不知道书法是应该从右到左念的吗,他当时脸一红,没说什么,这之后我们在一起的八年间,他帮我辅导过无数次的数学,但我在没有见他拿起过毛笔!
从进大学开始,我就没有出过中文系,我依然也一直觉得坚
守的原则是对的,那些环化土木材料的同学之所以会觉得看着别
扭是因为他们不懂!但前年有一次我陪玉姣看爱情公寓,在心理诊疗室吕子乔先是读妇女之宝,然后再读宝之女妇,医生强调书法是要从右往左读的......
看到这里,我思考了很多,然后这思考深深刺痛了我。
我翻阅了我的文献学老师所藏的蝴蝶装,包背装还有线装书,发现古人的抒写习惯跟当时这个书脑和锥眼的裝帧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我当时就想,现代汉语都是顺序抒写,书法者能不能适当的变通一下,让读者看着舒服,就迁就一下现代的阅读习惯又有何妨!在这里,我就想起我的恩师扈耕田教授用张良拾鞋的典故对我的教诫:成其大者,谦字而已!我终于发现:这么多年来,原来不懂的一直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