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0.49 KB
- 文档页数:4
青年与中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尽管青年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其疾病突发性、严重性以及给个体、家庭带来的危害大,因此应重视对青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因此,开展青年与中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对今后疾病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目的:通过对青年和中老年脑卒中病例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对比分析,探究青年和中老年脑卒中的主要差异,为脑卒中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通过对青年和中老年两组脑卒中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烟酒等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进行预后对比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青年和中老年两组脑卒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和预后对比分析。
步骤:1.收集青年和中老年两组脑卒中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烟酒等危险因素以及住院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等。
2.对两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在各项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进行预后效果分析。
3.评价并分析两组病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差异,并探讨青年脑卒中早期干预策略。
四、研究预期成果及意义预期成果:青年和中老年两组脑卒中病例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对比分析结果,包括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烟酒等危险因素上的差异,以及病例治疗效果的差异。
意义:青年与中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对比分析,对于制定脑卒中早期干预策略,降低青年人群脑卒中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同时,对于了解青年脑卒中的疾病特点、危险因素有何不同,是否需要特殊管理、干预等等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依从策略以及总结展望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脑损害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7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且其中40%为重度功能障碍,这都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
近些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高致残率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康复治疗依从性指患者对康复治疗处方的遵从程度。
脑卒中作为一种康复周期较长的疾病,其治疗需要患者的长期配合。
因此,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优劣对疾病的预后和患者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
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可以减少跌倒的发生率,改善抑郁症状,增强患者执行功能和记忆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坚持康复锻炼能够改善脑卒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增强患者步行能力和上肢肌肉力量,但对下肢功能提高的报道较少。
另有文献报道,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还可以减少治疗和康复费用。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第1年末约有60%的患者可以生活自理,20%的患者只需在复杂活动中给予帮助,15%的患者需要部分活动帮助,5%的患者需要全部活动帮助。
可见,高依从性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自护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复发风险。
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医院因素等,其与患者个人知识程度、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心理素质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与医院健康教育、药物、医疗服务水平、医患关系等有关,与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社会医疗体系有关,同时也与家庭照护、家庭健康信念等有关。
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对患者的作用是固定的,如性别等,但有些影响因素对患者的作用是可变的或作用强度会发生变化,如卒中后抑郁、家庭照护等。
以卒中后抑郁为例,患者的抑郁程度总体呈先加重后缓解的趋势,刚确诊的患者抑郁明显,随着病情的好转减轻,并与康复锻炼效果呈负相关.这些影响因素本身难以控制、极易波动、无法测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跟踪随访患者的预后情况。
通过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表。
结果:对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跟踪随访的结果经分类汇总统计后得出:预后不良78例(54.9%),预后良好64例(45.1%)。
结论:通过对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为如何提高预后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因素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1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
可由多种因素引发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并在临床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日益上升的趋势[2],所以该病的预后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和患者家属的普遍关注。
2008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对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男95例,女47例,年龄51~83岁,平均60.4岁。
方法[3]:对上述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15天~18个月。
通过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表,该表包含如下调查分析项: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史、吸烟与酗酒、肥胖、性别及年龄。
并将预后的恢复等级划分为良好与不良。
良好等级为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可较好改善;不良等级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几乎无改善,甚至复发。
果显示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肺结核的诊断灵敏度㊁特异度及准确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尹丹萍等[11]结果相似㊂这表明两种扫描方式对肺结核诊断效能相当,分析原因:①以受检部位为核心的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及ECG调制技术;②对X射线的遮蔽与物理性过滤技术;③探测器效率优化技术;④各种图像降噪重建算法㊂另外,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这表明低剂量CT扫描对肺部图像清晰度影响较小㊂这可能是由于管电流减少导致射线光子数量降低,进而降低CT图像分辨率,且增加噪声,即对低对比度组织分辨率下降,而肺部属高对比度组织,因此低剂量扫描对其图像影响较小㊂本研究中两种扫描方式对影像学征象检出率差异不明显,与张云轩等[12]研究结果相似㊂分析原因,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均能清晰显示肺部病灶的大小与形态,内部与边缘结构,病灶与周围组织界线,为临床判断病灶提供可靠依据㊂此外,本研究中低剂量扫描DLP㊁ED及CTDI水平均低于常规剂量扫描,证实低剂量扫描能减少对患者辐射危害,保证扫描安全,这主要与扫描剂量减少有关㊂综上所述,在肺结核诊断中,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扫描诊断效果相当,且不影响图像质量,能降低辐射剂量,可应用于肺结核诊断及病情监测中㊂ʌ参考文献ɔ[1]㊀刘裔,韩红洋.联合检测TB㊁PPD及TB-Ab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临床意义[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5): 907-910.[2]㊀颜小艳,徐亮,彭世秀,等.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2018,29(7):969-971.[3]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8):709-717[4]㊀王秋萍.结核病影像诊断学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13-215.[5]㊀徐健,宋伟,李明利,等.胸部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三维图像质量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53-57.[6]㊀唐威,黄遥,吴宁,等.64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方案优选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2): 142-148.[7]㊀Mayo JR,Hartman TE,Lee KS,et al.CT of the chest:mini-mal tube current required for good image quality with theleast radiation dose[J].AJR Am Roentgenol,1995,164(3):603-607.[8]㊀Natarajan A,Beena PM,Devnikar AV,et al.A systemic re-view on tuberculosis[J].Indian Tuberc,2020,67(3):295-311.[9]㊀赛军强,潘小磊.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合T-SPOT试验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22,20(4):202-206.[10]㊀Martini K,Loubet A,Bankier A,et al.Nodular reverse halosign in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 rare CT feature[J].Diagn Interv Imaging,2020,101(5):281-287. [11]㊀尹丹萍,李理,李淑燕.低剂量CT在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8):1086-1087,1091.[12]㊀张云轩,张鹤,信亚周,等.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核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J].中国辐射卫生,2019,28(1):95-97.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09-1532-07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冯㊀兵,㊀杨培全,㊀周㊀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㊀广西㊀桂平㊀537200)ʌ摘㊀要ɔ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康复训练效果的列线图模型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桂平市人民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28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7ʒ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200)与验证组(n= 86),利用建模组数据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评价模型性能㊂两组均根据康复训练效果分为效果良好组㊁效果不佳组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危险因㊃2351㊃ʌ基金项目ɔ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Z20200212)ʌ通讯作者ɔ杨培全素,R3.6.3软件构建预测康复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康复效果不佳的效果㊂结果:286例偏瘫患者中康复效果不佳占42.66%(122/286)㊂效果不佳组患者年龄㊁男性比例㊁饮酒比例㊁高血压比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以及居住环境为农村比例均显著高于效果良好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居住环境㊁年龄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㊁饮酒是影响偏瘫患者康复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㊂建模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建模组与验证组的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㊂结论:基于年龄㊁饮酒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以及居住环境构建的预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个体化预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风险,对及早干预康复训练有一定指导意义㊂ʌ关键词ɔ㊀老年脑卒中;㊀偏㊀瘫;㊀康复训练;㊀效㊀果;㊀影响因素;㊀列线图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23.09.022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and Construction of Nomogram Prediction Model inElderly Post-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FENG Bing,YANG Peiquan,ZHOU Hui(Guiping People's Hospital,Guangxi Guiping537200,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in elderly post-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and to construct a nomogram model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286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acute stroke who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Guipi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ly2017to June2021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eling group(n=200)and validation group(n=86)with the ratio of7ʒ3.The data of the modeling group were used to construct a risk prediction nomogram model,and the data of the validation group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The two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a good effect group and a poor effec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isk factors for p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R3.6.3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build a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poor rehabilitation effect,and the effect of the nomogram model in predicting poor rehabilitation effect was verified.Results:Among the286hemiplegic pa-tients,42.66%(122/286)had poor rehabilitation effect.The age,male proportion,alcohol consumption proportion,hypertension proport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rt time>2weeks,and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in the poor effec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ood effect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roug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it was found that living en-vironment,age,hypertension,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rt time>2weeks,and alcohol consumpt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or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hemiplegic patients(P<0.05).The area under the ROC of the modeling group was0.801,and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he validation group was0.851;the slopes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 both the modeling group and the validation group were close to1.Conclusion:Based on age,drinking,high blood pressure,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rt time,and living environment,the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p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in elderly post-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can better pre-dict p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individually,and i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early intervention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ʌKey wordsɔ㊀Elderly stroke;㊀Hemiplegia;㊀Rehabilitation training;㊀Effect;㊀Risk factors;㊀No-mogram㊀㊀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起病急㊁神经功能缺损迅速,是世界上致残的主要病因以及㊃3351㊃第二大致死病因[1]㊂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厥㊁沟通能力差㊁反应迟钝㊁未及时适当治疗会导致偏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㊂由于生理功能的突然变化,偏瘫患者易并发消极心理,进而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抗拒治疗,并发展为焦虑㊁抑郁㊁自杀的心理㊂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身体机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偏瘫现代疗法㊂康复训练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包括语言功能㊁神经功能㊁平衡功能㊁步态表现[3]㊂然而,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在实践中个体间相差较大,康复效果不佳情况也多有发生[4]㊂但偏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残疾率也相应较高㊂因此,探究影响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有重要意义㊂目前,影响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能个体化精准预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㊂列线图是一种图形统计工具,能够结合变量来开发连续评分系统,并计算个体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精确风险概率,易于理解[5]㊂本研究分析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康复训练效果的列线图模型,旨在为个体化防治康复训练效果不佳提供参考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桂平市人民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28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卒中㊂将286例入组患者按照7ʒ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200)与验证组(n=86),利用建模组数据构建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的列线图模型,利用验证组数据来进行模型的性能评价㊂纳入标准:①首次诊断为急性脑卒中;②老年患者(60~90岁);③一侧肢体麻木㊁虚弱㊁面瘫㊁口齿不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④伴有一过性头晕和头痛,频繁呕吐,上消化道出血㊁咖啡样呕吐物㊂排除标准:①复发性脑卒中患者;②不能配合康复训练;③合并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④短暂性脑缺血患者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训练方法为作业疗法㊁运动疗法㊁手功能训练㊁步态训练,每次30min,每天一次,不间断治疗,共训练3个月㊂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康复训练效果[7],根据ADL评分ɤ60分定义为效果不佳组,>60分为效果良好组㊂1.2㊀临床资料收集:收集入组对象的卒中类型㊁性别㊁吸烟史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㊁饮酒史㊁糖尿病史㊁文化程度㊁居住环境㊁高血压病史㊁职业㊁家庭月收入㊁年龄㊁肥胖㊁高血脂症病史㊂1.3㊀统计分析: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数资料如职业㊁居住环境等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如年龄以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行t检验;将高血压㊁职业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等共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差异的饮酒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㊁年龄㊁居住环境㊁高血压㊁性别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㊂将确定的危险因素利用R3.6.3软件构建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其一致性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单因素分析:根据康复训练效果,286例患者中康复效果不佳占42.66% (122/286)㊂其中,建模组200例偏瘫患者中84例(42.00%)康复训练效果不佳,验证组86例患者中38例(44.19%)康复训练效果不佳㊂建模组患者中效果不佳组年龄㊁男性比例㊁饮酒比例㊁高血压比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以及居住环境为农村比例均显著高于效果良好组(P<0.05),而文化程度㊁糖尿病比例㊁肥胖比例㊁高血脂症比例㊁家庭月收入㊁卒中类型㊁吸烟比例㊁职业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㊀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单因素分析[n(%), xʃs]影响因素效果不佳组(n=84)效果良好组(n=116)t/χ2P 年龄(岁)77.50ʃ6.1973.62ʃ5.82 4.5300.000性别男54(64.29)58(50.00) 4.0350.045女30(35.71)58(50.00)吸烟有50(59.52)55(47.41) 2.8650.091㊃4351㊃无34(40.48)61(52.59)饮酒有49(58.33)42(36.21)9.6190.002无35(41.67)74(63.79)糖尿病是47(55.95)60(51.72)0.3500.554否37(44.05)56(48.28)高血压是53(63.10)43(37.07)13.2220.000否31(36.90)73(62.93)高脂血症是44(52.38)74(63.79) 2.6230.105否40(47.62)42(36.21)肥胖是42(50.00)43(37.07) 3.3340.068否42(50.00)73(62.93)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51(60.71)80(68.97) 1.4680.226出血性脑卒中33(39.29)36(31.0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35(41.67)57(49.14) 1.9300.381高中30(35.71)31(26.72)大学及以上19(22.62)28(24.14)家庭月收入<5000元21(25.00)18(15.52) 2.7910.248 5000~10000元45(53.57)70(60.34)>10000元18(21.43)28(24.14)康复训练开始时间ɤ2周48(57.14)94(81.03)13.5060.000 >2周36(42.86)22(18.97)职业工人19(22.62)21(18.10) 3.6580.600农民13(15.48)11(9.48)职员14(16.67)22(18.97)管理人员10(11.90)22(18.97)个体经营者18(21.43)25(21.55)其他10(11.90)15(12.93)居住环境农村49(58.33)41(35.34)10.4030.001城镇35(41.67)75(64.66)2.2㊀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以康复训练效果不佳为因变量(否=0,是=1),对年龄㊁性别㊁饮酒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㊁居住环境这6个因素进行赋值(见表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㊂结果显示,居住环境㊁年龄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㊁饮酒是影响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㊂见表3㊂㊃5351㊃表2㊀赋值方式变量赋值方式年龄连续变量性别女=0,男=1高血压否=0,是=1饮酒否=0,是=1康复训练开始时间ɤ2周=0,>2周=1居住环境城镇=0,农村=12.3㊀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建立:将上述确定的年龄㊁高血压㊁饮酒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㊁居住环境5个危险因素引入R软件,建立预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㊂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相较于ɤ2周,对应列线图模型评分为54.7分,居住环境为农村为32.3分,高血压为40.4分,饮酒为28.6分,年龄每增长5岁,列线图模型评分上升16.5分㊂见图1㊂表3㊀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βSE waldχ2P OR95%CI 年龄0.0870.0299.1700.002 1.091 1.031~1.155性别0.4840.341 2.0130.156 1.6220.831~3.164高血压 1.1000.34110.4030.001 3.005 1.540~5.865饮酒0.7230.338 4.5670.033 2.061 1.062~4.001康复训练开始时间 1.4840.37915.3540.000 4.412 2.100~9.270居住环境0.8420.338 6.2060.013 2.322 1.197~4.504图1㊀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2.4㊀列线图模型的验证:建模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41~0.861)(图2),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69~0.934)(图3),提示模型的区分度较好;建模组的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 (图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746,P =0.364;验证组的校准曲线拟合良好(图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017,P=0.659,提示该模型一致性较好㊂图2㊀建模组ROC曲线图3㊀验证组ROC曲线㊃6351㊃图4㊀建模组校准曲线图5㊀验证组校准曲线3㊀讨㊀论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可以显著降低关节挛缩㊁肩痛㊁肌肉萎缩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8]㊂其还可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康复信心,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心肺功能更好的维持[9]㊂然而,接受康复训练者仍有几乎一半患者在出院时存在瘫痪㊁认知缺陷㊁疲劳㊁行为问题和抑郁[4]㊂研究显示,较长的康复训练过程会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达到高峰,1年后明显减缓[8]㊂本研究以本院康复科200例老年脑卒中后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康复训练3个月,其中有84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效果不佳率为42.00%㊂因此,明确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早期针对性干预㊁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意义重大㊂本研究通过对康复训练开始时间㊁年龄㊁性别㊁饮酒㊁高血压以及居住环境等共14个因素分析,发现年龄㊁饮酒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以及居住环境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危险因素㊂列线图能够实现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的可视化㊁量化,通过总评分计算出某事件发生的风险概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㊂既往研究显示,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5],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不良预后风险㊁接受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㊁脑卒中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风险[10,11]㊂本研究基于年龄㊁饮酒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以及居住环境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个体化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风险,并能尽早干预,对改善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有积极作用㊂年龄被认为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的关键个人因素㊂本研究发现年龄每增长5岁,列线图模型增加16.5分,原因可能是高龄患者通常基础疾病复杂多样,身体健康状态不佳,导致血液浓缩,血液凝集程度加重,脑组织血流量减少,脑组织㊁细胞缺血缺氧风险增加,从而造成康复训练效果不佳[12]㊂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合并高血压相较于无高血压增加列线图模型评分40.4分㊂偏瘫患者合并高血压导致舒张压㊁收缩压的升高,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侧支血流障碍风险增加,进而对康复训练效果造成不利影响[13]㊂本研究列线图模型发现,饮酒对应列线图模型评分为28.6分㊂既往研究显示,饮酒会增加高血压㊁脑卒中风险,而长期性大量饮酒会导致肝硬化,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㊁凝血功能失调,并可能导致脑梗死面积扩大,从而加大康复训练难度[1]㊂本研究中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列线图模型发现,康复训练开始时间>2周相较于ɤ2周,对应列线图模型评分为54.7分㊂既往研究显示,在脑卒中偏瘫后2周内采取适当康复训练可促使其快速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而偏瘫持续时间越长,可塑性降低,预后越差,残疾率也相应较高[14]㊂本研究还发现居住环境为农村比城镇及城市增加列线图模型评分32.3分,可能是由于农村缺乏康复训练知识普及,缺乏康复训练机构,获取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患者康复信心较低,家庭经济有限等众多因素导致农村地区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15]㊂因而,临床应结合偏瘫患者个人情况,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重点关注合并高血压疾病患者,加大农村医疗知识普及,合理制定干预计划,从而有效提供康复训练效果㊂列线图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的校准曲线拟合良好(图4),Hosmer -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χ2=8.746,P =0.364;验证组的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 -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χ2=6.017,P =0.659,说明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效果不佳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有良好的一致性㊂建模组的ROC 曲线见图2,验证组的ROC 曲线结果见图3,说明区分度较好㊂然而,本研究未排除患者心理状态㊃7351㊃及家庭成员对患者的影响,导致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下一步将结合临床实践㊁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法完善预测偏瘫患者康复效果不佳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㊂综上所述,基于年龄㊁饮酒㊁高血压㊁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以及居住环境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地个体化预测康复训练效果不佳风险,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对改善康复训练效果有积极作用㊂ʌ参考文献ɔ[1]㊀Kuriakose D,Xiao Z.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stroke: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nt MolSci,2020,21(20):1-24.[2]㊀彭美娣,陈玉培,冯扣兰,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交通医学,2022,36(5):532-534.[3]㊀Lou Y T,Yang J J,Ma Y F,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ethods combin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ongait of stroke patients[J].World Clin Cases,2020,8(24):6282-6295.[4]㊀Vluggen T P M M,van Haastregt J C M,Verbunt J A,et al.Feasibility of an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ar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for older stroke patients:a process evalua-tion[J].BMC Neurol,2020,20(1):1-13.[5]㊀Shi R,Zhang T,Sun H,et al.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tudy of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n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Front Endocrinol(Lausanne),2020,11(1):1-14.[6]㊀Sacco R L,Kasner S E,Broderick J P,et al.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stroke for the21st century: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3,44(7):2064-2089.[7]㊀Alex C.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M].Berlin germa-ny:springer netherlands,2014.19-20.[8]㊀Yan Q,Wang X,Zhang Y,et al.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troke[J].Am Transl Res,2021,3(12):14046-14056.[9]㊀Yang C,Zhao J,Xie H,et al.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rve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J].Am Transl Res,2021,13(10):11842-11850.[10]㊀Sun C,Li X,Song B,et al.A NADE nomogram to predictthe probability of6-month unfavorable outcome in Chinese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BMC Neurol,2019,19(1):1-8.[11]㊀Zhou Z,Yin X,Niu Q,et al.Risk factors and a nomogramfor predicting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thrombolysis[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20,16(1):1189-1197.[12]㊀Wang CY,Miyoshi S,Chen C H,et al.Walking ability andfunctional status after post-acute care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different age groups:a p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J].Aging(Albany NY),2020,12(11):10704-10714.[13]㊀Lv X,Chen H.Effect of virtual reality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machine on the nursing recovery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stroke[J].Healthc Eng,2022,2022(1):1-10. [14]㊀Lv Y,Zhang Q,Rong L,et al.Butylphthalide soft capsulescombined with modified tonic exercise therapy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of patients with strokehemiplegia[J].Am Transl Res,2021,13(12):13803-13810.[15]㊀朱翠平.农村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0):745-748.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09-1538-06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效果及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张小钰,㊀马敬祖,㊀于㊀佳,㊀万㊀钧,㊀马㊀军(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㊀宁夏㊀银川㊀750012)ʌ摘㊀要ɔ目的:探究关节镜下双滑轮和双排缝线桥联合技术治疗肩袖损伤(rotator cuff tears,RCT)的效果及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接受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的52例RCT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的53例RCT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随访6个月㊃8351㊃ʌ基金项目ɔ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1BEG03050)ʌ通讯作者ɔ马㊀军。
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摘要:高血压和以往有脑血管病史为卒中后痴呆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硬化,血流量减小,白质缺血,致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而多次卒中发作形成多灶损害,使不同区域脑血流反复阻断,局部血流量减少而产生痴呆症状。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预防即是最佳的治疗,临床上对各种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和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治疗预后1如何预防脑卒中复发脑卒中后两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
脑卒中发生后五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1]。
脑卒中一旦再次复发,病情会更为凶险,常因反复发作而死亡。
就全世界而言,卒中每年夺去570万人的生命。
它已经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其危害不分年龄、男女、肤色和国家。
虽然3/4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和治疗存活了下来,但绝大多数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对患病者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对病人家属亦是如此。
2做好二级预防所谓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
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青年(<50岁)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所以在卒中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
对于脑卒中后的血压管理,无论是初发脑卒中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种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40/90毫米汞柱,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首次卒中后的患者,不论既往有否高血压史,均需密切监测血压水平。
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适当运动等;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对于抗血小板聚集的预防,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对脑卒中的防制一直是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影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046-02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指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年发病率61/10万-388/10万,死亡率16.1/10万-113/10万,居人类死因的第二位;在中国,脑卒中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60/10万-120/10万,也居中国居民死因的第二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强烈的社会竞争力给人们身心造成的压力,使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早趋势。
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一旦发生,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可完全恢复正常者只占少数,明确和了解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对脑卒中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影响脑卒中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一般情况1.1年龄年龄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Hankey[1]研究发现,年龄越大患严重的脑卒中的危险性越大,其预后往往不佳,且死亡率和伤残率较高。
De Jong [2]等认为,年龄是预测脑卒中病后28天病死率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Leys等人对15-45年轻患者研究分析发现年龄越小,预后结局越理想[3]。
脑卒中患者年龄越大,病情程度越重均会增加患者死亡及不良的预后结局。
1.2性别男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美国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3:1。
我国MONICA调查研究17个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结果发现男女之比为l.5:l,各种亚型比例不同。
有关性别的研究结果多认为男性是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保加利亚学者认为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差,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更为明显。
1.3就诊时间就诊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及时就诊,减少院外延误时间,有利于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孙现广等对10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研究发现,发病后超过24h就诊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低于发病后24h内就诊者(P<0.05),其中脑栓塞和脑出血疗效无变化者明显增多;血栓性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明显高于24h内就诊的患者(P<0.05)。
1.4体温体温与脑卒中的转归密切相关,体温增高可加重脑卒中的预后。
近来有研究发现体温变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体温越高(39℃以上)者,出血性转化(HT)、再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越高,且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降低[4]。
1.5血压对于入院血压(Blood pressure,BP)与脑卒中的预后,许多学者持不同观点。
Leonardi-Bee等分析了17398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呈U型关系,即SBP位于150mmHg处,预后最好;SBP每增高或降低10mmHg,早期病死率分别增加3.8%和17.9%;14天内脑卒中复发率增加4.2%。
作者的解释是,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压低,梗死体积扩大而影响预后,而血压过高时脑卒中的早期复发率明显增高,也影响预后。
目前,脑卒中患者入院血压水平究竟在何范围内预后最好,尚未达成统一,可能是因为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不同所致。
1.6吸烟、饮酒有研究表明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可减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使血压升高,血粘度增加,加速动脉硬化,并刺激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脑血流量。
与吸烟关系最大的卒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次为脑梗死,最后为脑出血。
适度饮酒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增加内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水平。
长期酗酒可引起心律紊乱和心壁运动异常而易催患脑栓塞[5]。
1.7家族史多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不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脑卒中预后相关。
Lisabeth等在人群研究中观察了脑卒中家族史与预后的关系,4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家属中40%有脑卒中史,脑卒中家族史与不良功能预后明显相关(OR=1.87,95%CI:1.14-3.09),但与脑卒中严重程度及90天死亡率无关[6]。
2既往病史2.1脑卒中病史及发病次数卒中病史是老年患者再发血栓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危险比为2.1,女性为1.9。
Kokmen等认为卒中病史是患者发生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发病次数与预后也有关系。
一般认为,复发者较第一次发病者存活率低,复发次数越多则存活率越低。
2.2心血管疾病病史心血管异常及疾病是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影响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Broderick等人认为脑卒中的显著性独立预测变量是年龄、心肌损伤、房颤、充血性心衰,年龄与充血性心衰之间还存在交互作用,并提出卒中再发的唯一显著性预测变量是心脏瓣膜疾病和充血性心衰。
Lai等人也提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可增加卒中病人的死亡率。
冠心病与房颤容易形成心源性栓子,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微血管形成梗阻,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引起脑梗塞[7]。
2.3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现在是影响脑卒中预后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导致脑部小血管玻璃样变性及大血管动脉硬化。
高血压会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预后也不理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高血压史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
以前的研究也发现有高血压史与卒中后高血压与不良的预后结局相关。
Leonardi学者研究表明,大约有3/4的急性缺血型病人血压偏高,一半病人有高血压史。
无论是偶然测量还是24小时不定时测量的血压偏高,可能会与不良的预后有关。
有高血压的患者在脑卒中病后还会增加复发的危险。
李裙等人Cox模型分析发现高血压是影响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死亡危险[8]。
2.4糖尿病病史糖尿病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
Gurgen等学者[9]随访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脑卒中关系密切,表明血糖水平增高,卒中不易康复。
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是预测病人30天病死率的独立因子[10]。
还有学者也认为糖尿病也是影响病后复发的独立因子。
范学军等人研究也认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增加脑梗死的损害,影响预后[11]。
推测原因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糖、脂肪代谢紊乱、胆固醇合成增加,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血液粘稠度高,血液凝固性强,血流减慢,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在脑中堆积,严重影响脑卒中的康复。
但是Howard等研究不认为糖尿病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
3实验室检查结果3.1血糖脑卒中急性期的血糖(Glucose,GLU)增高,是脑卒中预后较差的因素之一。
升高的血糖可增加无氧酵解,使酸性产物堆积,导致细胞内外酸中毒,从而使脑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受损。
高血糖症是一种独立的因素,较年龄增长、脑卒中类型等更明显地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脑卒中急性期血糖增高者有更高的死亡率,预后更差[12]。
研究发现,高血糖可以加重缺血性脑损伤[13]。
脑损害越重,血糖应激反应越明显,血糖水平越高,高血糖反过来又加重脑组织损伤,使脑卒中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恶性循环[14]。
有人认为高血糖可作为无糖尿病的急性脑卒中病人病情与预后的判断的参数指标[15]。
3.2血脂血脂,血清脂类物质的总称,其中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磷脂(Phospholipid,PHL)和游离脂肪酸(Freefatty acid,FFA)。
目前,血脂与脑卒中预后关系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尚无统一认识。
日本Okinnawa研究认为血清TC低水平是男性脑卒中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清TC<160mg/dl时,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增加两倍。
另有文献指出血浆TC>7.0mmol/L(270mg/dl)或8mmol/L(310mg/dl)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才显著升高。
血清LDL及TG升高,HDL降低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
Chen学者还认为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预后较好。
高胆固醇可能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
4结语总之,目前通过分析脑卒中病人的社会学特征、临床状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较准确地评估脑卒中病人的预后。
研究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指导治疗,促进病人康复,以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Hankey GJ.Long-term outcome after ischa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J].Cerebrovase Dis,2003,16(suppl 1):14~19[2]De Jong G,van Raak L,Kessels F,et al.Stroke subtype and mortality,a follow-up study in 998 patients with a first cerebral infarct[J].J Clin Epidemiol,2003,56:262~268[3]D.Leys,L.Bandu,H.Henon,et al.Clinical outcome in 287 consecutive young adults (15 to 45 years)with ischemic stroke[J].Neurology,2002;59:26-33[4]冯继贞、王峰、赵淑霞、李新立、夏强、刘群才.体温变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2(4):48-49[5]陈春莲.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防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2):263[6]Lisabeth LD,Smith MA,Brown DL,Uchino K,Morgenstern LB.Family history and stroke outcome in a bi-ethnic,opulation-based stroke surveillance study[J].BMC Neurol,2005,5:20[7]周义峰,屠在春.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随访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学,2001:8(6):370-371[8]李裙,吴家幕,刘春梅.高血糖与脑卒中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3(7):794[9]Fikret Gurgen,Nurgul Gurgen.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 to interpret major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schemic stroke in a small population [J].BioMedical Engineering,Online,2003;2:5-9[10]de Jong G,van Raak L,Kessels F,Lodder J.Stroke subtype and mortality.a follow-up study in 998 patients with a first cerebral infarct [J].Clin Epidemiol,2003Mar;56(3):262-8[11]范学军,资晓宏,宋治.糖尿病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J].湖南医学,2002;4,(19):133-134[12]李珺,吴家幂,刘春梅.高血糖与脑卒中预后关系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94~795[13]Szczudlik A,Slowik A,Turaj W,et al.Transient hyperglycemia in ischemia stroke patients[J].Neurol Sci,2001,189(1~2):1005~1011[14]郭娟,赵瑞云.干预脑卒中后高血糖对其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1000-1001[15]付敬发,刘成芳.早期测定血糖对脑卒中预后估测的意义[J].重庆医学,2003;32(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