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业务知识培训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8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自身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业务水平,我参加了由我国著名人民调解专家举办的人民调解讲座。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人民调解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1.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我国特有的社会治理方式,旨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调解,可以使当事人达成共识,减少矛盾升级,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2.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人民调解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调解,使当事人得到公正、公平的解决,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人民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注重事实、证据和法律的运用,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提高调解员素质。
人民调解工作要求调解员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道德品质和沟通能力。
通过讲座,调解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调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和方法1.自愿原则。
人民调解工作以自愿为前提,调解过程中,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公平公正原则。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听取当事人的诉求,确保调解结果的公正性。
3.合法原则。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要依法依规进行,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
4.调解方法。
人民调解工作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沟通协调、说服教育、法律宣传、调解协议等。
三、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经验1.注重调解员队伍建设。
加强调解员培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养、道德品质和沟通能力,确保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2.拓宽调解渠道。
建立健全多元化调解机制,如社区调解、行业调解、网络调解等,为当事人提供更多调解选择。
3.加强调解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4.强化调解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调解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023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计划(精选3篇)篇一:2023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通过本次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进一步加强调解员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推动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二、培训内容1. 法律知识培训:包括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等相关知识,加强对法律原则、程序和判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调解技巧培训:包括沟通技巧、问题解决技巧、谈判技巧等,培养调解员灵活运用不同的调解技巧,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3. 人际关系和心理学知识培训:培养调解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调解。
三、培训方式1. 理论学习:通过讲座、讲解、研讨等形式,从理论上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员深入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员加强对法律和调解技巧的运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调解过程,让学员亲身体验调解的整个过程,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四、培训措施1. 配备专业教师:从相关法律机构、调解机构和大学等单位邀请相关专业教师,确保培训质量。
2. 提供学习资料:为学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法律文献,便于学员深入学习和研究。
3. 现场培训:安排学员到调解机构进行实地学习,观摩实际调解案件,并与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行交流。
五、培训评估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制定考试和评估标准,对学员进行培训成果的评估,确保培训效果。
六、培训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年3月至5月,共计80个培训学时。
地点:选择在各地调解机构或大学进行培训,具体地点待定。
篇二:2023年度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
2. 提高调解员的沟通、谈判和冲突解决能力,提升调解的成功率。
3. 培养调解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
二、培训内容1. 法律知识培训: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等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与调解实践的结合。
今天在53109模拟法庭室开展了浙江万里学院人民调解技能讲座,本次讲座由司法局人员李波前来进行为我们讲解人民调解技能的培训。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长期以来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各种利益格局将重新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将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人民调解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预防和处理了大量的群体性纠纷和社会热点矛盾,2002年中办发[2002]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颁规章,对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程度、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
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通过这次的讲座我觉得有三点是我们所需的。
第一,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
思想上的坚定性,是指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坚定性;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坚定性;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性;兢兢业业工作,严格要求的坚定性;具备了思想素质的坚定性,加强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才能成为人民调解员的自觉行动。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因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进入情况,提出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
其次,广博的知识。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它存在于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
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确定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作为提高调解工作水平的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街道2024年人民调解宣传月活动总结7篇篇1一、活动背景与目标2024年,街道办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以“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民调解效能”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人民调解宣传月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居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和支持,普及人民调解相关知识,提高矛盾纠纷解决效率,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二、活动策划与执行1. 活动策划:街道办邀请了法律专家、社区工作者和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策划,确定了以主题讲座、宣传展览、现场咨询和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内容。
2. 宣传展览:在活动现场,街道办设置了多个宣传展位,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详细介绍了人民调解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3. 主题讲座:街道办邀请了法律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了人民调解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吸引了大量居民前来聆听。
4. 现场咨询:在活动现场,设立了专门的咨询台,由资深人民调解员和法律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解答服务。
5. 互动体验:通过模拟调解场景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居民亲身体验人民调解的实际操作过程,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活动成效与亮点1. 提升居民认知度:通过宣传月的活动,居民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升,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纠纷。
2. 增强社区凝聚力:活动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提高调解效率:在活动过程中,街道办及时收集并整理了居民的矛盾纠纷信息,为后续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调解效率。
4. 创新宣传形式:本次活动采用了多种创新宣传形式,如互动体验、模拟调解等,使得宣传工作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1. 活动覆盖面有待扩大:尽管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居民对此活动不了解或参与度不高。
建议街道办在未来的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居民参与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讲座主讲人:朱明星水口司法所所长一、人民调解概述1、2010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2、当下调解类型(1)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2)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行政纠纷的一种方法。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行政调解同人民调解一样,属于诉讼外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均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的效力,但对当事人均应具有约束力。
(3)诉讼调解诉讼调解是指诉讼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对争议的民事权益和法律关系,通过互谅互让,平等协商,最终达成协议,以解决双方民事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3、人民调解原则(1)自愿平等原则人民调解应当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当事人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不受任何强迫、歧视。
(2)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原则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主要依据。
民间纠纷的内容主要涉及当事人有权自行处分的人身、财产权益。
因此,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依照社会公德、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行业惯例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这里的权利,既包括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也包括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解决纠纷,要求救济的程序权利。
人民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但并不是唯一机制。
人民调解不能代替仲裁、行政和司法等解决纠纷的机制,也不是这些机制的前置程序或必经程序。
调解的进行以纠纷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调解的启动、实施以及协议的达成等都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