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课《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2.51 KB
- 文档页数:2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歌诗体•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 1.古人: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本诗在抒怀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苦闷之情。
请具体赏析。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自己没有遇到贤明君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后两句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 3.赏析“念”“独”•念,想到,展现了诗人包含古今、宽广无垠的崇高精神境界;独,独自,表现了诗人独上幽州台的孤独心境以及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的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起境界。
•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聚集,钟爱,将大自然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一虚一实,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挺拔。
• 3. “小”赏析。
•小,矮小、渺小。
站在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了。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了解有关诗词的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准备朗读法、品读法、背诵法,听、说、读、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涕泪(tì)岱宗(dài)怆然(chuàng)决眦(zì)青未了(liǎo)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涕:眼泪。
钟:聚集。
眦:眼眶。
缘:因为。
怆然:悲伤的样子。
会当:终当,终要。
3.走近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四川)人。
唐代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蝾,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现存诗100余首,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享有“诗圣”的美誉,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望岳》全文与赏析《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如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展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开篇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尊称为岱宗。
诗人用“夫如何”这一问句,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好奇和期待。
而“齐鲁青未了”则从距离上进行烘托,说泰山横跨齐鲁,那苍翠的山色无边无际,一直绵延不绝。
这一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让人感受到其地域之广、气势之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是在赞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赋予了它神奇秀丽的景色。
泰山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和秀美,而“阴阳割昏晓”则是说泰山的高大,山南山北因阳光的照射不同,而呈现出明暗之分,就好像被分割成了早晨和黄昏。
这里的描写非常形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和壮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在泰山上的感受。
山中的层层白云,让人心胸荡漾;张大眼睛极力远望,才能看到归巢的鸟儿。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泰山景色的美妙,也表现出自己对泰山的深深陶醉和迷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情感和志向的集中体现。
诗人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眼中都会显得渺小。
这不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决心和勇气,也反映出他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种壮志豪情,让人读来精神为之一振。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首先,设问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对比手法的运用,如“阴阳割昏晓”中明暗的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还有夸张手法,“一览众山小”中,通过夸张地说众山渺小,衬托出泰山的雄伟。
七下语第20课课内古诗鉴赏及答案(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一、《登幽州台歌》(一)作者信息: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1.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大。
2.“古人”、“来者”指像燕昭王一样能招纳贤士、重视人才的明主。
【特别注意:此处3.“古人”、“来者”是特指,而并非泛指】4.怆然:悲伤的样子。
5.涕:眼泪。
6.念:想起、想到(三)、核心知识点: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愁苦的情绪。
2.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独”字。
诗人是怎样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答:(1)、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过去到未来的漫长的时间轴里,然后用两个“不见”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无人理解、赏识的苦闷。
(2)、诗人把自己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天地的阔大,时间的绵长),使自己显得越发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主旨:《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
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一)作者信息: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二)重点词语解释: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一定要,终要;凌:登上。
(三)核心知识点: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远望所见,展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历史悠久。
“齐鲁青未了”中“齐鲁”二字,指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突出其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青未了”在写出泰山山峦连绵辽阔的同时,又突出其千古常青的特点。
写出了泰山的历史悠久。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1)“钟”:聚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列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登幽州台歌》 1.写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书写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感慨,抒发了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10.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11. “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时间的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重点问题: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涩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七下古诗笔记201805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原文以及翻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2、主题:①诗人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抒发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②由个人经历想到天地悠悠,生命短暂、宇宙无尽而人生有限,顿觉个人渺小孤单、寂寞;③以天地的悠悠和个人的“独”对比;④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防的爱国情怀。
3、古人、来者、悠悠如何理解?【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悠悠: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以此来衬托诗人个人的渺小,使其产生孤独、寂寞,生不逢时的悲伤。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1、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作者俯仰古今,表现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7、你觉得诗人为何流泪?【1、不见明君,壮志难酬,怀才不遇;2、时间久远,天地广阔,个人渺小,时不我待,生不逢时的孤寂和哀伤;3、担心国事,自己却无能为力。
】8、请说出诗中对比。
【1、古今君王对待人才的做法不同;2、个人遭遇与时间、空间的对比;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9、如何理解本诗的“吊古伤今”?【1、所谓古,指的是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2、所谓伤今,指的是自己不被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苦闷。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望岳》的全诗及赏析《望岳》的全诗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岳》的全诗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诗】《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隐入了山林。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造化:创造与化育。
《淮南子·精神》:“伟哉造化者”。
诗中的“造化”就是“造化者”。
指创造、化育一切的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七下20课和后四首古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诗歌意思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二、主题归纳抒发了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三、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诗歌意思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主题归纳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气概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透露出诗人早年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文言文翻译与注释孙权劝学司马光撰[ 宋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0课古诗赏析
望岳杜甫
主旨: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赏析:
1、“望”贯穿全文,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以设问统领下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2)“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齐
鲁青未了”是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3、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画面: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2)炼字:“钟”有聚集之意,体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有分开、隔断之意,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画面: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是实景,是细望所见。
诗人抓住“云气”和“飞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5、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
以“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2)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哲理:(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修辞: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高,同时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2)炼字:“千寻”正面写塔高,借写山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提充满信心。
这也是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写塔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表达方法:议论
(2)写作手法: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借代奸邪小人,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比喻眼前困难、挫折、障碍等。
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3)哲理:只有站的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游山西村陆游
主旨:通过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村民淳朴好客,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赏析: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表现了山西村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
“足”字表达了乡民的纯朴、热情和生活的富足。
“莫笑”写出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画面: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2)哲理:(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3、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西村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4、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抒发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
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主旨: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结合,形象表达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
表现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赏析:
1、诗中抒发了三种心情:离别的忧伤、回归的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展开联想,运用比喻,移情于物,以落花自喻,写落花不是无情之物,来年还要化作肥沃的泥土滋养花的生长,表达了作者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3、为什么用浩荡修饰离愁
答:因为诗人这一年已进入不惑之年,却毫无建树,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他为国为民的理想不能实现,此时辞官归隐,心中的离愁远不可与一般的离愁相比,而是遭受巨大打击的失望,故用浩荡修饰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