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效果分析摘要: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与技术的方法,旨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最佳疗效。
通过对益气温经活血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上肢淋巴水肿治疗一、研究资料及方法(一)病例来源选择2016年至2018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及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观察组采用益气温经活血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化疗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复发转移率。
(二)治疗方法对照组: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5%(P<0.01)。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两組復發轉移率比较無显著差异(P> 0. 05)。
对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进行分析。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采用了益气温经活血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益气温经活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缓解上肢淋巴水肿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于益气温经活血法的中西医学理论依据的研究资料作为支持论据:中医认为此病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故采用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环;西医则从解剖学角度解释了淋巴系统的作用及手术对该系统的破坏导致的水肿产生。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温经活血法,予自拟益气温经活血方和温和灸。
发现益气温经活血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对患者进行自拟益气温经活血方和温和灸的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疏肝通络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乳腺癌治疗的首要手段之一。
乳腺癌手术后常伴有上肢淋巴水肿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中药配合理疗治疗该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中医认为,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停滞所致。
疏肝通络、活血化瘀、祛湿通络为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中药配合理疗方案具体步骤如下: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师配制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调理肝气郁结,行气活血,祛湿通络。
2. 理疗: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理疗手段,促进淋巴排毒,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
3. 运动康复:指导患者进行特定的上肢运动康复活动,促进淋巴液循环,逐渐减轻上肢水肿。
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中药疗程,坚持每日理疗和运动康复活动。
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一系列治疗后,对比疗程前后的患者情况,发现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治疗后患者上肢水肿明显减轻。
通过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淋巴排毒,消除淋巴水肿,使患者上肢水肿得到明显改善。
在患者疗程结束后,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淋巴水肿程度的评估,发现患者上肢水肿明显减轻,对比治疗前后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上肢水肿情况得到改善。
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少。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会伴随持续性的疼痛感,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患者主诉的疼痛程度在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得到缓解。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断向医护人员表达自己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但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并不断感到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得到缓解。
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淋巴水肿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上存在优势。
探讨了临床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辨证论治目前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后患侧的上肢淋巴水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6%~63.3%,并且发病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1,3],77%乳腺癌患者术后3年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3年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以每年1%的幅度增加[4]。
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同侧上肢肿胀的主要原因,腋窝淋巴结解剖是引起上肢肿胀的直接原因,由于腋窝淋巴的清扫切断了上肢的淋巴回流通路,使上肢的淋巴不能充分引流导致水肿,同时也促发炎症和纤维化,并且使皮肤的细胞介导性免疫力降低,导致皮肤容易受损及继发感染[1,5]。
一旦淋巴水肿形成便难以治愈,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创手术缓解水肿的作用仍不肯定,西医尚无有效便捷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乳腺癌上肢水肿方而体现了一定的优势,能促进患者的体质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医将本病多归属为“水肿”的范畴,兼有索条状硬物,疼痛者,西医称之为血栓性静脉炎,则归属于“脉痹”范畴。
对于乳腺癌术后同侧淋巴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观点如下:1 血瘀为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
乳癌术后创伤所产生的病理反应也属“血瘀证”范畴,“污秽之血为瘀血”,“血不利则为水”,因此上肢水肿的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有密切关系。
根据《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及“血实宜决之”的理论,故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血利则水去。
2 气虚血瘀乳腺癌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
《医林改错》言“元气正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李中梓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均说明了气虚易致血瘀的观点。
《参芪利水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手术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这种水肿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参芪利水汤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芪利水汤。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参芪利水汤的临床疗效。
三、参芪利水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参芪利水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泽泻等中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人参、黄芪等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水肿;茯苓、白术等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有助于消除水肿;泽泻则具有活血化瘀、利水通淋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四、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参芪利水汤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具体表现为水肿消退、疼痛减轻、皮肤颜色改善等。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尤其在睡眠、饮食、活动能力等方面改善明显。
3. 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参芪利水汤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五、讨论参芪利水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显著。
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方面,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与西医治疗相比,参芪利水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因此,参芪利水汤可作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辅助治疗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于体表,故皮疹色红;热伤营血,肌肤失养,故鳞屑层层;心肝之火扰乱心神,故烦躁失眠;热邪伤及阴液,肠道津亏,故大便干结;肝郁伤脾,肝脾不和,故纳食欠馨;脾虚欠运,湿热内生,故瘙痒加重。
治疗上应以清肝泻火、凉血解毒为主,辅以活血通络、祛湿止痒。
治疗早期,方中水牛角可入心、肝两经,能泻心、肝之火,与生地、赤芍、丹皮合而为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之功;菝葜、板蓝根、白茅根则辅以清热解毒之力;白鲜皮、土茯苓、苦参清利湿热止痒;夜交藤安神;焦六曲护胃;陈皮、枳壳疏肝解郁,改善情志。
治疗中期,湿热渐退,瘙痒减轻,热邪耗伤营血,易致脉络瘀阻,皮疹难消,需加用龙葵、虎杖、丹参、鸡血藤等活血养血之品。
治疗后期,阴液耗伤,营血亏虚,肌肤失养,需加用熟地黄、制黄精填精益髓,滋阴养血,润燥止痒。
11 结语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病程阶段和疾病分型各不相同,皮疹表现和中医兼证多种多样。
在临床中,银屑病的中医辨证与五脏均有关联,但应以肝为核心,这主要是由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决定的。
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可使气血化生,肌肤得养;有助于肺的宣发肃降,可使卫气得固,津液外达;有助于心的藏神行血,可使神志宁静,脉络通畅;有助于肾的收纳藏精,可使冲任充盈,精血旺盛。
在某种角度上,肝的生理功能不仅直接影响着银屑病这一身心性疾病的发病和进展,而且通过与其他脏腑功能的内在联系影响着银屑病的转归和预后。
马绍尧教授从肝论治银屑病是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凝练和总结,对银屑病中医病机的把握既客观全面又突出重点,有助于在错综复杂银屑病的辨证分析中化繁为简,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第一作者:李晓睿(1974—),男,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研究。
通讯作者:李咏梅,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liyongmei 2006@ 收稿日期:2018-01-16编辑:傅如海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通常表现为患侧上肢周径增大,患处皮肤紧张粗糙。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9.57%,P<0.05。
结论:针对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患者,行防己黄芪汤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患肢水肿;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乳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术后患者伴有多种并发症,且以患肢水肿较为常见,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会出现疼痛、行动不便或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临床日渐重视相关治疗方式研究。
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的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7年1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3例。
对照组年龄41~65岁,平均(48.83±1.6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15±2.11)个月,其中轻度肿胀7例,中度肿胀13例,重度肿胀3例;观察组年龄42~66岁,平均(49.54±1.81)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5.04±2.03)个月,其中轻度肿胀6例,中度肿胀13例,重度肿胀4例。
上述资料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水肿程度划分标准:轻度:患肢近端部位同健侧相同部位周径差小于3cm;中度:二者之差为3~6cm范畴内;重度:二者之差超过6cm[1]。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训练,并辅以患肢热敷和按摩,同时给予患者呋塞米(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074),口服,20mg/次,2次/d,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1~2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方剂:黄芪15g,防己12g,薏苡仁20g,三棱6g,陈皮6g,桂枝10g,柴胡6g,桑枝6g,地龙10g,党参12g,当归12g,泽泻15g,炒白术15g,茯苓皮15g,甘草5g,莪术6g,搅匀后加水500ml,文火煎熬1h,取汁250ml,1剂/d,分两次服用。
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导致脾肾亏虚,又复感水湿、风等外邪;风邪袭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而风水相搏,则水肿;外邪困脾,脾阳不生,健运失职,对水液运化、转输失职,则水肿;肾主水,久病及肾,肾之开阖失利,水液泛滥则水肿[⑶;其病位在肾,与肺脾密切相关,治宜健脾益气、温阳益肾。
本文所用自拟补益脾肾汤方中黄苣益气健脾升阳,山药健脾胃、补肾气,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附子温肾之阳,肉桂补元阳、暖脾胃;牛膝、杜仲补肝肾,淫羊霍补肾阳,泽泻利水渗湿、化浊降脂;诸药合用,可使健脾运、补肾阳、消水肿、化湿浊。
本文结果显示: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BUN.SCr.Cys-C及尿旳-MG及尿24hUPQ均降低,观察组效果更明显(P <0.05)o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自拟补益脾肾汤联合西医药治疗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1]Chebotareva NV,Bobkova IN,Lysenko LV.The role of podocytesdysfunction in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progression[J].Ter Arkh,2018,90(6):92-97.[2]Chen YX,Chen XN.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From bench to bedside[J].Chronic Dis Transl Med,2018,4(3):187-191.[3]Moran SM,Cattran DC.Recent advances in risk prediction,therapeu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IgA nephropathy[J].Minerva Med, 2019,110(5):439-449.[4]Floege J,Boor P,Moeller MJ.What is certain in the treatment ofglomerulonephritis?[J].Internist(Berl),2018,59(12):1268-1278.[5]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0-471.[6]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6):8-9.[7]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37.[8]Zhang L,Long J,Jiang W,et al.Trend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in China:J].N Engl J Med,2016,375(9):905-906.[9]Dalili N,Behnam B,Vali F,et al.C3glomerulonephritis?withmultiple mutations in complement factor H[J].Iran J Kidney Dis, 2018,12(6):376-381.[10]谭洪华,李霞,薄爱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2(1):76-78.[11]吴凤丽,马晓光.联合检测血清CysC、血清hs-CRP、和尿02-MG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5):778-780.[12]亓文璇,李婷,段丹波,等.血清al-MG和02-M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4):429-430.[13]姜健,沈沛成,王娴娴,等•从“虚”“瘀”“风”论治慢性肾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55-157,(修回日期:2020-02-18)益气化瘀利水汤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叶慧贞,郑琏,章月照(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323000)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态势,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中医治疗秘方
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中医治疗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黄金昶
(1)治疗方法:
1)手法:①按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左手扶持患者患肢远端,右手拇指循经由远向近进行连环按揉15次-20次,手法由轻到重,用力直达深层组织。
重点电压肩部穴位。
②摩擦法:术者仍以左手扶持患肢远端,用右手掌根沿经分别进行梳发式由远向近摩擦15次-20次,在患者耐受下,用力进行手法操作。
③环摩法:以左手扶持患肢远端,右手掌部自远向近端沿线分别进行环型按摩15次-20次,手法由轻到重。
④抖手法:双手握住患肢远端,轻轻抖其腕部,使力渐达患肢肩部,15次-20次。
以上手法每天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中药热敷:中药组成: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当归30g、川芎30g、苏木30g、秦艽30g、徐长卿30g、丹参30g、桑枝20g、独活25g、大黄25g、泽兰25g、丹皮30g、茯苓60g、苍术25g,每日一剂,水煎趁热用两条毛巾轮换热敷,每日热敷2次-3次,约3小时-4小时,连续热敷10天为1疗程。
(2)适应证: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
(3)疗效:治疗乳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65例,有效率为92.3%。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19,V o l.27N o.10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验案封晓红,陈帅,蔡良(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ʌ摘要ɔ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但目前临床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亦无治疗的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本医案以活血化瘀㊁行气利水立法,采用温针灸结合刺血拔罐,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远端取穴为辅,取得满意疗效㊂ʌ关键词ɔ乳腺癌;上肢水肿;温针灸;刺血;拔罐中图分类号:R737.9;R249文献标识码:B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9.1046患者,女,45岁,2017年3月就诊㊂主诉:右侧乳腺癌根治术后5个月,右上肢水肿伴疼痛20d㊂现病史: 6个月前患者因出现右侧乳房疼痛伴硬块遂于医院就诊,诊断为乳腺癌,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出院后未行放化疗,术后复查无复发㊁无转移㊂20d前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伴疼痛,以夜间为甚㊂现症见:右上肢活动轻微受限,肿胀及疼痛感明显,触之冰冷,按之凹陷,皮肤呈暗紫色;患肢腕部及腕上10c m㊁肘部及肘上10c m处较健侧周径分别大3.0c m㊁4.8c m㊁3.9c m㊁2.3c m㊂舌紫暗,苔薄,舌尖有瘀点,脉弦涩㊂西医诊断: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㊂中医诊断:水肿;辨证:气滞血瘀㊂治则为活血化瘀,行气利水㊂采用温针灸结合刺血拔罐法治疗㊂取穴:局部取阿是穴㊁合谷㊁外关㊁手三里㊁曲池㊁臂臑,远端取太冲㊁复溜㊁三阴交㊁阴陵泉㊁血海㊁水分㊁气海㊂操作步骤如下㊂①温针灸: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㊂选用0.30m mˑ40m m毫针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合谷㊁手三里㊁臂臑及阿是穴处的针柄上插上直径为0.8c m㊁高1c m的艾炷,点燃施行温针灸,以温热舒适为度㊂每次每穴灸1壮为宜,留针30m i n㊂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㊂②刺血拔罐法:艾炷燃尽后取针,围绕皮肤最肿胀处及阿是穴处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三棱针或采血针进行点刺或散刺出血,再选用口径适宜的真空抽气罐,负压强度以患者自感皮肤紧张㊁可耐受为度,留罐5~10m i n㊂每针刺2次后刺血拔罐1次㊂治疗3次后,肿胀及疼痛减轻㊂治疗10次后,肿胀及疼痛基本消失,皮肤颜色变浅,活动范围较前有很大改善㊂连续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㊁右上臂及前臂臂围差值均<0.5c m,肤色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消失㊂1个月后回访,患者病情未有反复㊂按语: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有淋巴限流假说㊁淋巴泵功能衰竭假说㊁组织间隙压力失调假说等㊂本病属中医 溢饮 水肿 范畴,多因手术导致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通,津液输布不利,气血凝聚,水液停聚,溢于肌肤发为此病,病理因素为气滞㊁血瘀㊁水湿,水液停蓄不去㊂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㊂‘血证论“曰: 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 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㊂ 而水饮属阴寒,非阳而不运㊂‘灵枢㊃禁服“曰: 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㊂ ‘灵枢㊃刺节真邪“曰: 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㊂ ‘素问㊃调经论“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㊂ 研究显示,艾灸具有活血化瘀㊁抗炎免疫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炎性病性因子释放,减轻或减缓炎性反应,减少组织液渗出,促进炎性病灶吸收和消散[1-2]㊂故选用温针灸治疗,既有针刺疏通经络的作用,又兼有艾灸温通散寒㊁活血行气的作用,可借助温和的热力振奋阳气,阳气旺则气化输布津液㊂‘灵枢㊃九针十二原“提出: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㊂ 刺血拔罐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减轻病变组织渗出㊁水肿,有效解除病变组织的炎性反应㊂针灸在治疗疾病时采用局部取穴和远治取穴的治疗特点㊂选取阿是穴㊁合谷㊁外关㊁手三里㊁曲池㊁臂臑可疏通局部经络,调和气血,气行则瘀血自除;远端选取太冲㊁三阴交㊁血海㊁复溜㊁阴陵泉㊁水分㊁气海等穴,具有活血化瘀㊁行气利水㊁健脾祛湿㊁祛邪通络之功㊂在治疗时,先给予温针灸,再给予刺血拔罐法,意在先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炎性反应物吸收,再给予刺血拔罐减轻病变部位渗出㊁水肿,增强二者在治疗上的协同作用,故疗效显著㊂参考文献[1]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8.[2]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35.(收稿日期:2018-08-08)88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5月第27卷第10期。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中医辨证作者:李楠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第22期【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2例来本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比并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右臂臂围差值及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中医辨证治疗在临床妇科中,乳腺癌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采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肯定的效果[1]。
但是,此类手术会对患者的淋巴网造成破坏,使得高蛋白液体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淋巴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给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现代医学通常采取物理、西药及手术等治疗方法,但疗效不尽如人意[2]。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62例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部分病例展开中医辨证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62例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在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入院。
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平均年龄(40.24±5.78)岁;平均病程(42.03±8.64)d;中医分型:20例为气虚血瘀型,11例为脾虚湿蕴型。
观察组31例患者平均年龄(40.35±5.83)岁;平均病程(42.07±8.69)d;中医分型:18例为气虚血瘀型,13例为脾虚湿蕴型。
所有患者之前均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且手术效果良好,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同时排除肿瘤细胞转移、由其他病变导致的水肿及依从性差等患者。
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即指导其每天口服20mg呋塞米片,每日用药1次。
观察组则应用中医辨证疗法,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方剂组成包括黄芪、当归、鸡血藤各15g,茯苓、丹参各12g,冬瓜皮10g,桑枝、桃仁各8g,丝瓜络5g;脾虚湿蕴型患者的方剂为白术、党参、冬瓜皮、丝瓜络、茯苓、猪苓各10g,虎杖及桑枝各8g。
苓桂术甘汤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验案举隅作者:李洋洋武永利蔺耐荣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中医内治法多以活血化瘀、通络利水为主,主方以血府逐瘀汤及五苓散居多。
笔者认为乳腺癌术后水肿多由阳虚水停,痰湿瘀阻所致,治法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为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理,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配伍少量中药成方,结合中医按摩及功能锻炼,内外合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内治法;外治法【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1-0072-02乳腺癌是我国危害女性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侧上肢和手掌肿胀疼痛、疲劳乏力和功能障碍,甚则患肢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西医学认为乳腺癌患者术后水肿是由于术中切除患者淋巴结或放化疗引起淋巴和血液回流障碍而致。
此病属中医“水肿”范畴[2]。
1 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乳腺癌患者久病体虚,气血亏虚导致血行不畅,日久生瘀;气虚日久则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成痰成饮;患者术后机体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积聚四肢而发此病。
气虚导致血虚血瘀,津液不布;血瘀亦可加重津液停聚,脉络阻滞,导致新血不生;水湿内停阻碍气血运行,加重血瘀血虚,如此恶性往复,病程绵长。
不通则痛,故患肢肿胀疼痛;气血亏虚则患者疲劳乏力。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
因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肾为水脏,故此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
2 治法治则目前上肢淋巴水肿的保守治疗主要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种。
已报道的西医常用物理疗法主要包括功能锻炼、向心性按摩、弹力绷带或机械压迫法,此外还有间歇压力泵法、微波烘绑疗法等[2-3]。
中医外治法可分为两大类:①针灸推拿治疗:包括温针灸法、刺血拔罐法、艾灸法、电针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用、按摩结合功能锻炼法等;②药物外敷或熏洗:包括香附四子散热敷法、双柏散调糊外敷法、活血通络汤熏洗法、四子散热慰法、芒硝外用法等[4-7]。
疏肝通络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乳腺癌术后患者常常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并发症。
淋巴水肿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如何有效地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肝气郁结、络脉瘀阻所致。
疏肝通络、活血化瘀被认为是治疗上肢淋巴水肿的关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配合理疗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疏肝通络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疏肝通络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评估该治疗方案在缓解淋巴水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的疗效。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和效果,探讨中药配合理疗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良好疗效,并为进一步的疗效评价和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淋巴水肿的治疗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并促进淋巴水肿治疗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乳腺癌手术后可能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不尽如人意,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接受物理疗法或手术治疗。
研究如何采用疏肝通络中药配合理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药具有温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通过调理机体气血,促进淋巴循环,达到缓解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
谭新华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经验作者:范洪桥刘丽芳周亮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谭新华教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经验。
谭老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毒瘀内结,瘀血化水。
治以益气活血为主,兼搜风通络,参以引经药直达病所;并强调需权衡虚实轻重主次,主张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方可收到较好疗效。
关键词:名医经验;谭新华;淋巴水肿;乳腺癌中图分类号:R2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2-0126-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335Experince of Tan Xinhua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FAN Hongqiao1,2, LIU Lifang2, ZHOU Liang2, Instructor: TAN Xinhua2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China;2. Graduate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of TCM expert Tan Xinhua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TCM expert Tan believes that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upper extremity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is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toxin stasis, blood stasis and water retention. The general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tonify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combining dispelling wind and activating meridians and referring to meridian ushering medicine to reach disease places. He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between deficiency and excess in treatment, and advocate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external treatment in order to receive better efficacy.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Tan Xinhua; lymphedema; breast cancer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腋窝淋巴清扫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摘要: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淋巴水肿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上存在优势。
探讨了临床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辨证论治
目前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后患侧的上肢淋巴水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6%~63.3%,并且发病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1,3],77%乳腺癌患者术后3年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3年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以每年1%的幅度增加[4]。
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同侧上肢肿胀的主要原因,腋窝淋巴结解剖是引起上肢肿胀的直接原因,由于腋窝淋巴的清扫切断了上肢的淋巴回流通路,使上肢的淋巴不能充分引流导致水肿,同时也促发炎症和纤维化,并且使皮肤的细胞介导性免疫力降低,导致皮肤容易受损及继发感染[1,5]。
一旦淋巴水肿形成便难以治愈,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创手术缓解水肿的作用仍不肯定,西医尚无有效便捷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乳腺癌上肢水肿方而体现了一定的优势,能促进患者的体质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中医将本病多归属为“水肿”的范畴,兼有索条状硬物,疼痛者,西医称之为血栓性静脉炎,则归属于“脉痹”范畴。
对于乳腺癌术后同侧淋巴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观点如下:
1 血瘀为主
“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乳腺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
乳癌术后创伤所产生的病理反应也属“血瘀证”范畴,“污秽之血为瘀血”,“血不利则为水”,因此上肢水肿的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有密切关系。
根据《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及“血实宜决之”的理论,故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血利则水去。
2 气虚血瘀
乳腺癌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亏虚。
《医林改错》言“元气正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李中梓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均说明了气虚易致血瘀的观点。
乳腺癌经手术治疗后损伤脉络,更耗气伤血,使正虚者更虚,邪实者更实,气虚更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则为水;并且气虚致水液不能敷布而停滞,溢于肌肤而生水肿。
故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利水消肿为
主而标本兼治。
3 重视脾胃损伤
乳腺癌患者存在对死亡恐惧以及形体改变所引起的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易导致肝脾不和、肝郁脾虚。
除术后造成的脉络损伤阻塞不通外,术后气血虚弱、脾胃受损也是重要的因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肌肤之间,引起肿胀。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故治疗上除运用益气活血外,应当重视益气健脾以助运化,并且应当辅以调和肝脾的治疗。
4 热毒、瘀血并存
手术创伤,损伤络脉,加之肿瘤病人多气阴两虚,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水聚,溢于肌肤而水肿,临床上由于淋巴水肿易继发感染,许多患者合并手臂红肿,故病人常同时存在热毒、瘀血、络脉损伤等病理因素,治当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5 阳虚气弱,气滞血瘀
乳癌术后阳虚气弱、气滞血瘀可导致上肢水肿,《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记载“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得阳气而温,而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得运化,积蓄成毒而为上肢肿胀,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活血化瘀”。
另外,临床对于药物外敷及针刺的局部治疗,多根据“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结者散之”而采用疏利开通、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的治则。
笔者认为气虚血瘀是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水肿的基本病机,由于患者原发疾病的存在,体内癌毒不清,加之手术、放化疗等损伤,导致患者存在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不同患者气血阴阳的失衡不同,血瘀、水停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当结合乳腺癌原发病的治疗,扶正抗癌,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衡,消除肿胀。
参考文献:
[1]乔生才,张涛,韩琦,等.乳腺癌术后同侧上肢肿胀的测量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3):262~263.
[2]Campisi C.Surgery of breast cancer,secondary lymph edema and quality of life:A challenge for the general surgeon[J].Ann hal Chir.2002,73(5):471.
[3]Kosir MA,Rymai C,Kppolu P,et al.Surgical outcomes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Measuring actute lymph edema[J].J Surg Res.2001,95(2):147~151.
[4]Petrek JA,Semie RT,Peters M,et al.Lymph edema in a cohort of breast cancinoma survivors 20 years after diagnosis[J].Cancer.1998,83(12):2798~2802.
[5]陈德谊.乳腺癌手术后的淋巴水肿[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1,8(3):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