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与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43
《现代管理学》第七章领导考点26 领导概述(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判断)1.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拥有权力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
领导者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者的含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领导者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第二,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
第三,领导者的任务是激励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2.所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人彼此都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会感受到领导的存在和重要。
3.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 (2)激励作用 (3)协调作用4.领导的过程是领导者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对下属施加影响的过程,权力是领导的核心。
美国学者弗伦奇和雷文将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划分为:奖励权力、威胁权力、合法性权力、专业权力和参考权力。
通常认为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以下方面:(1)法定性权力。
法定权通常与职位联系在一起,得到下属的认可。
(2)奖赏性权力。
奖赏包括物质和精神奖赏两方面。
(3)惩罚性权力。
惩罚权包括物质处罚、批评、调职、开除等。
(4)感召性权力。
感召性权力是指领导者拥有吸引他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行为等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和钦佩。
(5)专长性权力。
专长性权力是指领导者拥有某些专业知识或特殊技能而产生的权力。
5.领导者的影响力。
(1)强制性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具有组织赋予并由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的正式权力而产生的影响力。
所以强制性影响力也被称为职权,是根据职务依法确定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领导者的法定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惩罚性权力都属于强制性影响力。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三个方面,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
(2)非强制性影响力是指由领导者自身某些特殊条件而产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能让组织成员发自内心的、长时期地敬重与服从领导者。
领导者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都会产生非强制性影响力。
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的因素比强制性影响力要广泛得多,一般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等。
处理好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范文班组管理中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问题,对于班组的协作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班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积极性,适当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对于班组的发展和壮大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班组管理者应该积极倾听和理解每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每个人的观点。
同时,班组管理者也要及时传达信息,明确任务和要求,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和职责。
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其次,要注重激励和培养班组成员。
班组管理者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激励计划和培养方案。
激励可以通过奖励制度,如薪资激励、晋升机会等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同时,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班组成员的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
激励和培养既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团队合作和协调。
班组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合作,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持。
班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也要注重协调和处理冲突。
在班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和分歧,班组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达到双赢的结果。
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冲突处理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另外,要建立正面的工作氛围。
班组管理者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举办一些庆祝会等方式来增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凝聚力。
同时,还要注重表扬和认可,及时给予成员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正面的工作氛围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最后,要处理好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班组管理者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成员,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被忽视的方面。
有效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处理团队人际关系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团队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1. 监控团队人际关系在团队中,人际关系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问题。
团队管理者需要时刻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便及时干预和解决。
2. 鼓励沟通和协作建立一个开放、互相尊重的团队文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密切合作。
让团队成员明白,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沟通和协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建立信任和理解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建立信任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团队氛围,让每位团队成员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4. 定期沟通和反馈定期的团队会议和个人反馈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理清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团队管理者应该主动和团队成员沟通,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团队环境。
5. 处理冲突和矛盾在团队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团队管理者需要冷静分析问题,客观处理矛盾,帮助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维护团队的团结与稳定。
结语团队管理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方面,只有处理好团队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团队更好地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希望通过上述建议,团队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应对团队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为团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分享和讨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想分享您的团队管理经验,请随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