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5.83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教学还是从微观看,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中学语文教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二者区分开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方法等问题的认识(一)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是个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一元论者”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二元论者”认为,语文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思想性;“多元论者”则认为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之外,还具有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的看法,原因之一是对“语文”这一名称的理解不同。
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章,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化,不一而足。
我们认为还是最早使用“语文”这一名称的叶圣陶先生的解释最好:“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③]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指语言和文字,看似和叶圣陶先生不同,但他进一步解释说:“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④]所以,吕先生和叶先生的看法实际上是一致的。
“语文”既然是语言的意思,语文课自然就是语言课了。
这样,语文学科的性质就不难确定了。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国家教委1995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⑤](注意:这里的“语文”也是作“语言”解)。
语言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静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第10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带领学生在别人或者自己的言语实践(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中,逐步归纳、总结、接受语言规则,再用习得的规则,指导自己的言语实践,使自己更善于正确接受外部信息和妥善表达自我。
当然,某一社会的语言规则都是系统的,庞大的,学生对于语言规则的归纳、总结、接受不可能一步到位。
所以,整个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而所谓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规律的科学。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鉴赏的深与浅,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对文学语言的把握能力,另一个是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语言接受文学,又通过文学积累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把握语言现象,从现象到规律,才能深入把握语言规律的来源,在理性的规律指导下,加速语感培养的质量和速度。
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语理教育。
因为光凭语感并不能解决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问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理论逻辑,如果完全不从语言方面分析,悬空而无据地感悟,采用完全经验性的学习,学生是学不会自己分析鉴赏的,更不能达到通过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目的。
笔者就自己语文教学中语言学的运用提出以下观点与诸位分享:一、关于语言学规律在语文课堂中的传授问题语言学知识的传授要有的放矢。
整个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在初中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际情况呢?其实,小学语文教育成果是比较直观的,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从掌握大约3000左右的常用字,能写出一篇400字左右的命题作文,懂得如何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学会根据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开始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然而,语法对初中生来说还是陌生的。
初中语文语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激发学生对家庭、对亲人的关注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难点:领悟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背影》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2)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引导学生珍惜家人和亲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感恩家庭、珍惜亲人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发表自己的感悟。
3. 回家后,为家人做一件小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然而,部分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仍较浅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感恩情怀。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案例(详情)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案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案例:1.讲授法:适用于传授系统知识的学科教学,如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等。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以听讲为主。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是向学生报告有关资料,叙述比较简单,只概述重要事实,让学生听后得出结论。
讲解,是对有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进行较详细的解释和论证,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知识。
讲读,是结合课文的讲解进行阅读,指导学习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讲演,是对有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作比较系统的讲述,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述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
2.谈话法: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间的交谈、问答,使学生掌握知识或巩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很好的作用。
4.实践性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包括观察、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参观、调查等方法。
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技能,锻炼实际操作和动口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某些设备仪器的构造和性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2.谈话法:让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真谛,培植他们的思想情感,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语言与教言语--语文教学的两种不同境界
杨邦俊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反映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弄清这两个概念,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顺应语言规律,把语文教学从一般的教语言上升到教言语的层面,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我们拟从语言科学的角度辨析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教语言"和"教言语"两种不同的教法。
一、语文教学的两种境界现代语言学,对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
所谓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1。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杨邦俊
【作者单位】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文教学要从\"教语言\"走向\"教言语\"\r——来自一道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启发[J], 贾龙弟;高莉莉
2.语文教学要从\"教语言\"走向\"教言语\"\r——来自一道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启发[J], 高莉莉;贾龙弟
3.语文教学要从“教语言”走向“教言语”——来自一道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启发[J], 贾龙弟;高莉莉;
4.语文教学要从"教语言"走向"教言语"——来自一道语文综合性试题的启发 [J], 高莉莉;贾龙弟
5.从教语言到教言语——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 [J], 杨邦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简介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程简介】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一任务是在言语实践
中实现的。
做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这种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如下: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与区别,
语言的系统性(组合与聚合、词类、语句的结构分析),词的内容与分析,句子的内容与分
析,语言知识运用的教学策略。
前四节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第五节明确与语言运用有关的教学策略。
本课程提供了两个课例:《标点符号》、《比喻》,并对课例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做了
讨论。
【学习要求】
.了解语言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在处理语言现象时指导学生从语境出发分析语句的
含义。
.理解语言的组合、聚合关系,对汉语词类有较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中能运用语言层级
性的特点,把语素(汉字)和词、短语的使用做适当的系联。
能较熟练、正确地运用层次分
析法分析语句,提高语病的纠偏能力。
.学习语义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在理解鉴赏和使用词语两方面帮助学
生提高语感。
.学习语用学的基本知识,提高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容的能力,提高指导学生解答高层
次的阅读测试题的能力。
.提高随文运用语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效率,研讨语文知识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该能力的提高是在言语
实践中实现的。
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师的语言学知识越渊博、越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就会越高。
本课程介绍语言
学主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说明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明确教学策略。
第一节语言与言语
【基本知识】
. 语言与文字:
要点: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字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语言是一套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符号的外壳,意义是符号的内容。
语
言最小的单位是音位(音素),最小的表义单位是语素。
语素是语言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可
以做不同的分类,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力是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世界上的文字有表音和表义两大类。
汉字是音义文
字(汉字的部件与音、义有关)。
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多数汉字表示一个语素(有意义)。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主要分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
修辞学等几部分。
教师学习语言学是为了懂得语言的理性知识。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既有语
言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更有话语的理解和运用。
前者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内容,而不是语言学、文字学的理性知识,后者(话语的理解和运用)则涵盖了前者。
实践性强调的是
运用,而不是让学生精通概念、结构、结构关系等静态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率,教师必须掌
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