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各种各样的岩石.ppt
- 格式:ppt
- 大小:23.05 MB
- 文档页数:64
一、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节课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水平和科学精神,树立准确看待自然的观点,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
二、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由“观察、描述岩石”、“给岩石归类”两个主要内容组成,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很多次上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整个单元的课时,发现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岩石,但是学生对观察岩石特征和描述岩石特征表现出观察不仔细、描述不准确(缺乏词语)。
我期望通过本课活动后,当学生捡到一块岩石时,不会随便看过后就随手扔掉,而会使用各种观察方法对它实行观察研究和描述研究。
四、媒体使用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描述岩石的特点。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40分钟既要完成岩石的观察、归类活动,又要完成两张表格的记录,无疑是难为学生。
为了向40分钟要质量,我借助课件给学生编号、借助纸片表现学生收集的特征、借助学生汇报指导如何使用准确的词语描述特征,既让全体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又得以见证,可谓一举两得;为了引领学生的思维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挑起学生快乐的情愫,让他们的探究热情持续下去,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视频、图片资料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界岩石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使学生孜孜以求地探寻岩石的奥秘。
五、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岩石是一种天然的物质,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归类。
2、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和给岩石归类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和归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3、体验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研究成果的愉悦情感,使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盎然。
4.1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在我国的分布和主要地貌特征2.说明河流(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分类和分布3.说明风沙(风力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4.说明海岸(海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知识点01 喀斯特地貌1,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6,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即学即练1】天窗结构是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1.根据上图中岩层走向与地表状况等分析,当地()A.各处岩层断层发育形成天窗构造B.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C.外力侵蚀程度较低岩层较为完整D.灰岩与砂页岩共同构成当地地貌2.猜测图中天窗构造中水体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水位季节变化小B.ph值呈弱酸性C.终年水温偏高D.雨水补给为主【答案】1.B2.A【分析】1.根据所给地貌地质剖面图中信息可得知,天窗构造由外力作用形成,排除A;D2以上各岩层走向具有一定坡度,说明这里是褶皱构造一部分,B正确;地表起伏明显,地下暗河发育,说明这里岩溶地貌典型,排除C;参与化学侵蚀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构成为主,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