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各样的岩石
- 格式:ppt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5
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材简析】《各种各样的岩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一课,即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岩石的收集和研究兴趣,然后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为本单元后面的学习和研究起到引领的作用。
从整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来看,研究岩石的本质特征是整个单元的研究主线,但是本节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并未开始本质特征的研究,而是通过观察,描述岩石和给岩石分类两个活动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岩石。
如果简单得从本节课两个活动的难度来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从这两个活动对学生后续的单元学习的推进来看,则不是简单的观察,描述和分类。
需要教师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活动来深层次的。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不会太陌生,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海边到处都有岩石。
学生对岩石有着最熟悉却又最陌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看得多却又关注的少。
所以对于岩石他们也有许多问题,如“美丽的雨花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会这么光滑?”等,这正是引领学生研究岩石奥秘的兴趣之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官观察经验,本节课需要通过观察,描述,分类等活动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对岩石的观察角度和描述,学会运动多种观察方法研究岩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岩石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2.岩石可以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结果也可能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对岩石进行观察2.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岩石的特点3.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2.感受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也是美丽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岩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感官及方法,多维度观察岩石,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岩石的特点,用不同的标准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一、填空题。
1、在上坡、()和()地方可以看到岩石。
2、地球表层由一层坚硬的()构成,厚度()千米,被称为()。
3、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轻重、颗粒大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4、通过()的方法,可以感知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5、我们可以从()、()、()等方面描述岩石的特征。
二、判断题。
1、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地表覆盖。
()2、岩石的外表都是粗糙的。
()3、根据岩石的成因,我们可以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4、岩石的种类繁多,颜色、形态、结构各不相同。
()5、地球上有的岩石是透明的,有的是有棱角的。
()三、单选题。
1、在地球运动过程中,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的岩石是()。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2、海底有岩石吗?( )A、有B、没有C、不确定3、用手摸一摸,能发现岩石的特点是()。
A、透明B、光滑C、纹理4、刻一刻岩石,可以感知岩石的()。
A、粗糙、细腻B、软硬C、颗粒大小四、简答题。
1、说一说,你能在什么地方采集到岩石?2、说一说,观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答案一、填空题。
1、海边悬崖2、岩石 60—120 岩石圈3、颜色花纹软硬4、摸一摸5、颜色纹理颗粒大小二、判断题。
1、√2、×3、√4、√5、√三、单选题。
1、A2、A3、B4、B四、简答题。
1、答:我能在山坡、海边、悬崖、海底、地下等地方采集到岩石。
2、答:观察岩石的方法有看、摸、闻、掂、刻等。
我们可以观察岩石的花纹、轻重、颜色、光泽、软硬、条痕、气味等来描述岩石。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定义与分类2. 沉积岩的特征与实例3. 变质岩的特征与实例4. 岩浆岩的特征与实例5. 岩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的奥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岩石的认识。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
2. 讲解岩石的定义与分类:明确岩石的概念,介绍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的特点。
3. 分析岩石实例:展示各类岩石的典型实例,分析其特征。
4. 探讨岩石的形成与演变: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演变规律。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岩石分类示意图,总结各类岩石的特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析问题能力等。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地球岩石圈分布图、各类岩石样本图片。
2. 视频资料:岩石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视频。
3.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前往当地的地质公园或岩石标本馆进行考察。
4. 教学课件:制作岩石学知识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分类的鉴别方法,岩石形成与演变背后的地质作用。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岩石学相关知识,掌握各类岩石的特征。
四年级上册科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第15课《认识岩石》教学目标:1、能从观察岩石特征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说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3、能运用感官或工具观察岩石的基本特征;4、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概括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5、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6、能说出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
课前准备:岩石标本、放大镜、小刀、铜钥匙,岩石有关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我国有许多风景名胜,有的层峦叠嶂,有的雄伟壮丽,它们的主体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认识岩石》。
二、初步观察自带岩石教师:同学们,课下咱们都收集了很多岩石了吧,下面就快点拿出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的这些岩石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描述自己带来的岩石的样子;交流分类标准教师: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按照岩石的硬度进行分类。
方法是:先用指甲在岩石上刻划一下试试,看是否能划动;如果不行,用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刻划试一试;如果刻划不动,再用小刀进行刻画试一下。
下面快尝试一下小组动手尝试,并汇报三、认识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教师:刚才咱们是用眼睛直接观察的,下面咱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岩石标本盒内的岩石,重点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一会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好开始观察吧!注意不要破坏岩石标本学生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自然界,岩石会因为风化作用,外表不能展示真实颜色,我们可以借助条痕来进行观察。
就像白色粉笔外表被彩色粉笔染色了,但是在黑板上写出的字是白色的。
教师:同学们,自然界的岩石多种多样,特点各不相同,这与它们的成因有很大关系。
按照岩石成因,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教师:我们刚才观察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各种各样的岩石》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及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岩石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岩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岩石的性质;(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岩石特征的辨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岩石的分类、特征及形成过程。
难点:岩石性质的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性质;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岩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岩石的分类:介绍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概念及特征。
3. 岩石的特征:学习岩石的颜色、硬度、密度、纹理等特征。
4. 岩石的形成过程:简要介绍沉积、熔融、变质等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岩石分类及特征。
2. 岩石性质实验:分组进行岩石硬度、密度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
3. 岩石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岩石类型。
4. 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岩石性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及结果分析能力。
《各种各样的岩石》网络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学生以常见的岩石为对象进行研究活动。
通过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研究的好习惯。
二、学习者分析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很高,愿意研究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
对本单元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具备以下知识技能和能力:1、对身边的常见材料有一定的了解。
2、课外知识比较丰富,有助于本单元的学习。
3、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
4、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5、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经验。
6、能在家长及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查找资料。
三、教学目标设计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常见岩石的特点,并根据岩石的特点给岩石分类。
能力目标通过网上教学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查找、收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内外探索岩石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同时激发学生的紧迫感,树立为科学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利用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对岩石进行自主探究。
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时,教师应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去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体验给岩石分类。
并引导学生将有关的研究方法移到对周围其他常见事物的研究中。
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面对每一名学生有目的的设计问题,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并给适当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评价方面,计划搜集如下评价作息,根据评价信息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应的建议;1、课前材料收集过程中的态度、投入的程度,加工的深度;2、小组活动的态度、合作意识、参与程度,与人交流的技巧;3、专题研究的程度、结果及课后的延伸活动;4、学生的反馈及课后感受。
四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各种各样岩石》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第5单元《岩石与土壤》中,深入学习第1课时《各种各样岩石》。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解岩石成因、分类、特点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解岩石成因,掌握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特点。
2. 学会观察和描述岩石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纹理等。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对地质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岩石成因、分类及特点。
难点:岩石成因理解,岩石分类辨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岩石标本、放大镜、地质锤、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白纸、铅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校园内岩石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岩石外观,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岩石成因,让学生解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过程。
(2)展示岩石标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岩石颜色、硬度、纹理等物理性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岩石类型及其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岩石标本,填写观察记录表,辨别岩石类型。
5.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岩石成因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 岩石分类颜色硬度纹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三种不同类型岩石,并说明它们成因。
(2)观察身边岩石,记录其颜色、硬度、纹理等物理性质。
2. 答案:(1)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如花岗岩。
沉积岩:由河流、湖泊、海洋中沉积物堆积而成,如砂岩、页岩。
变质岩: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片麻岩、大理石。
(2)请学生自行观察并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岩石成因、分类和特点掌握情况,以及观察、描述岩石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知识,如地层、化石、地形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2《各种各样的岩石》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材料”的第二个知识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认识常见的岩石类型,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对于身边常见的自然事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岩石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岩石类型,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分类和特点。
2.岩石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了解其特点。
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岩石的差异,进行分类。
3.讲授法:教师讲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类型的岩石标本,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
2.准备岩石分类的图片或卡片。
3.准备岩石形成过程的PPT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岩石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岩石分类的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岩石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分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根据岩石的特点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各自分类的结果,讲解分类的依据。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巩固岩石分类的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播放岩石形成过程的PPT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形成的原因。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岩石形成的过程。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岩石标本,观察并记录其特点,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