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分析与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86.01 KB
- 文档页数:6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其他生物数量会依次减少,出现连锁反应。
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小幅度),最后趋向稳定,且稳定后数量比最开始的数量要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先往上依次分析到最高营养级,再以最高营养级为中心,分析其他的食物链。
若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若a种群的变化使b种群的营养级变低,则b种群数量会增加,因为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
⏹口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图中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其他生物数量?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例4:假设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解析: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例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一系列有序而衡平的关联体系构成的,在
这个系统中,食物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食物网就是一个生命
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由于食物网的特性,其中的生物的数量变
化更加丰富。
当食物网中的物种彼此之间进行潜在的关联时,如果一个物种数量减少,另一种物种的数量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导致全部物种数量发生变化。
例如,有鱼类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当某种鱼类数量减少时,另
一种物种(如其食物)在该鱼类受害的地方就会出现数量增加的现象,即其他物种数量也会受到影响,而使得整体物种数量发生变化。
如果物种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变化,那么它们的生存能力
肯定会发生变化。
随着物种数量的减少,食物网也将发生变化,物种
间的关联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有时,一种物种数量减少时,其他物种
也会感受到减少,从而引起整体物种数量的变化。
此外,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竞争因素。
在竞争环境中,某物种数量增加,它的竞争对手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导致整体物种数量的变化。
此外,一些具有能量特性的食物和鱼种群会影响食物网中物种的数量,
环境的改变、外来物种的入侵等也是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总之,食物网中物种的数量变化有许多原因,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到
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植物和动物,改善食物网的结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明细]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P88—小字)(√)2.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全部的动物和植物也是一个系统。
(P88—旁栏思考)(×)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P90—正文)(√) 4.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P90—正文)(×)5.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P91—正文)(×)6.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P91—正文)(√)7.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P91—小字)(√)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P92—练习)(√)9.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P92—正文)(√)(2016·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生产者。
田螺、草鱼是消费者,A、D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正确;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是消费者,C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02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由□01生物群落与它的□03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0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1.组成成分:□解者。
2.各生物成分比较[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微专题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一、食物网中的生物数量变化分析1.第一营养级减少,将连锁性地引发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可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可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在复杂食物网中,分析中间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天敌和食物两个角度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主。
若中间环节一样多,则以天敌的影响为主。
(2)生产者往往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当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捕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短期内基本不变。
(4)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同时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其营养级降低,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数量最终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例1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鱼a和鱼b间的种间竞争将会减弱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 A例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
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可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题中四种生物营养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丁、丙、乙、甲,它们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章知识点详尽版九下第⼆章知识点详尽版第⼀节:种群与⽣物群落⼀.物种:⼀个物种就是⼀群⽣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育⼦孙后代。
⼆.种群:⽣活在⼀定区域内的同种⽣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1.⼀定空间(⼀个区域):⼩则如⽥地、池塘,⼤则如草原、海洋。
2.同种⽣物(⼀个物种):有⼤⼩、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个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3.个体的总和(⼀群个体)三.种群特征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种群密度不同种群在同⼀环境下种群密度差异很⼤,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调查⽅法:标志重捕法2.出⽣率与死亡率:决定种群⼤⼩和密度的直接因素⼀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的⽐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年个体很少3.年龄组成类型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的⽐例适中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少,⽼年个体很多意义: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4.性别⽐例四.种群的数量变化1.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条件:⾷物、空间充裕、⽆敌害等理想条件2.“J”型曲线公式:Nt=N0λ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K值原因:因⽣活条件有限⽽使种内⽃争加剧;以该种群⽣物为⾷的捕⾷者3.“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值(K值)后停⽌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出⽣率与死亡率⽓侯、⾷物4.决定因素捕⾷者、竞争者迁⼊与迁出⼈类的活动5.研究的意义:合理利⽤和保护野⽣⽣物资源;防治害⾍五.⽣物群落1群落概念:在⼀定⾃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物的总和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垂直结构:明显的分层现象2群落结构动物的分层:受植物分层的制约⽔平结构:因地形、光照、湿度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3群落演替:随时间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第⼆节⽣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络1.⾮⽣物的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阳光、热能、空⽓、⽔分、⽆机盐等。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类型[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①⑧陆地生态系统:②④⑦⑪人工生态系统:⑤⑥⑩⑫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成分[连线]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4)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三种生物成分的比较(3)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1. 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了热泉。
经过对热泉生态系统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起生命所处的环境相似。
热泉喷出的海水中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CO2来制造有机物。
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硫细菌是自养生物,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B. 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D. 硫细菌与硝化细菌同化作用类型相同,都属于生产者[知识点]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说明硫细菌是该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它异养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
A、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故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而“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说明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B正确;C、深海中几乎无光,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D、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D正确。
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直接或间接以第一营养级为食的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天敌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如果天敌一方因患病或其他原因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生物数量如何变化?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在图中的食物网中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能够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因为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而致使其它物种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它物种变动: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它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营养级依次减少。
( 2 ) “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某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
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其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
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 ( 3 )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分析: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时,对另一种群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例2】根据下列南极食物网图回答: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解析:本食物网中共牵扯5 条食物链,均为从生产者开始至虎鲸结束。
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考虑:①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到生存,并捕食大量浮游植物,使浮游植物减少,导致得不到充足食物的磷虾减少。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目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目增多。
例谈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作者:祝远超来源:《中学生理科应试》2017年第04期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此类试题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屡见不鲜。
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一、食物网的概念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1.复杂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例1 图1是南极食物网图解,若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则对短期内鳞虾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到生存,并捕食大量的浮游植物,使浮游植物减少,从而导致鳞虾的数量减少B.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导致虎鲸数量减少,须鲸数量增多,从而导致鳞虾的数量减少C.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多,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对鳞虾的捕食量,导致鳞虾的数量增多D.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将捕食更多的海豹和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鳞虾的数量增多。
解析从表面上看,上述4个选项均“言之有理”,都是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考虑的,只是分析的路线和方向不同。
那么,究竟哪种分析是正确的呢?首先要弄清此类试题的解题依据。
食物链中某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关键是看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若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增加,则该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增加,反之减少。
然后,还要弄清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其一,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中间环节越多,损耗的能量也越多,故应根据中间环节少的路线进行分析。
其二,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以“草→羊→狼”为例,羊每增加10kg需消耗草50 kg~100 kg,可使狼增加1 kg~2 kg。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的引发其后各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捕食者数量的影响
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生物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底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的多,所以当某一生物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具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生物通过其他食物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所以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例1、根据下列南极食物网图回答: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食物链
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目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目增多。
例2.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生物数量如何变化?
解析:图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
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生物减少,下一营养级生物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减少。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
由于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
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原则:“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4:在图中的食物网中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
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5: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
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解析: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应该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时,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一般应该遵循以下规律:
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的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的数量变化(当然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③处于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某一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
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
解析: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以生存,并且捕食大量浮游植物使其减少,导致磷虾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数量减少。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③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加,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了对磷虾的捕食,使磷虾的数量增多。
④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食物链中断导致虎鲸数量减少,须鲸数量增多,从而导致磷虾数量减少。
①④和②③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但是,由上述规律可知只有第②种分析方法是正确的。
所以,结果是磷虾的数量增多。
总之,应该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进行分析、判断,而这也正是此类试题的灵魂所在。
例题赏析
例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是一致的,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生物量也相应越多;反之,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生物量也越少。
据此可以排出甲、乙、丙、丁4种生物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按题意,在一条封闭的食物链中,乙以甲为食,乙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甲种群数量的下降、丁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丙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D
例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如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
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____________。
(2)若初级消费者中的____________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3)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知F、G、H、I在食物链中占据第三营养级。
B、C、D、E
这四个初级消费者总体重分别是1kg、100kg、180kg、200kg,可见E的重量
最大,能量最多,被除去后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影响最大。
G和D、E是捕食关系,D、E与生产者A也是捕食关系,如除去G,则D、E的数量会增多,A的数量就会减少。
答案:(1)F、G、H、I (2)E (3)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