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05.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三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
3.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如图)(1)图示食物网中包括5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猫头鹰、蛇、青蛙、食虫鸟。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此营养结构的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判断】(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是指绿色植物。
(×)【提示】硝化细菌不属植物,也是生产者。
(2)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提示】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提示】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提示】食物网中的两种生物可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等。
(5)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但不同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同。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3.对点连线【提示】①-b-Ⅱ②-a-Ⅴ③-d-Ⅲ④-e-Ⅳ⑤-c-Ⅰ1.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自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思路分析】正确解答此题应从以下2点突破:①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其他生物数量会依次减少,出现连锁反应。
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小幅度),最后趋向稳定,且稳定后数量比最开始的数量要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先往上依次分析到最高营养级,再以最高营养级为中心,分析其他的食物链。
若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若a种群的变化使b种群的营养级变低,则b种群数量会增加,因为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
⏹口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图中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其他生物数量?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例4:假设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解析: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X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X围生态系统的空间X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连线]2.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完善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的图示(1)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________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________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________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____________;②桥梁:____________;③主导(基石):__________。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1.[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的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天津卷]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题后归纳]生态系统各类成分的关系如下图考向二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考查3.[海南卷]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题指导]1.解答本题应明确如下两个“一定”(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光合细菌)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一、食物网中的生物数量变化分析1.第一营养级减少,将连锁性地引发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可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可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在复杂食物网中,分析中间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天敌和食物两个角度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主。
若中间环节一样多,则以天敌的影响为主。
(2)生产者往往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当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捕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短期内基本不变。
(4)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同时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其营养级降低,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数量最终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例1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猫头鹰占据三条食物链,草→鹿的食物链中不含猫头鹰,因此当鹿的数量减少时,可以导致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在含有猫头鹰的三条食物链中,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最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多,因此该食物链中的蛇减少,可减少能量的消耗,使流向猫头鹰的能量增加;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草的光合作用,因此草的数量增加也会使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故选D。
例2如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
若引入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鱼a和鱼b间的种间竞争将会减弱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规律类型一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直接或间接以第一营养级为食的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天敌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如果天敌一方因患病或其他原因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生物数量如何变化?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在图中的食物网中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类型[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①⑧陆地生态系统:②④⑦⑪人工生态系统:⑤⑥⑩⑫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成分[连线]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食物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影响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直接或间接以第一营养级为食的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天敌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如果天敌一方因患病或其他原因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再加上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的素质下降,导致疾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少,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3、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另一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小。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口诀: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具体情况一: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具体情况二: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具体情况三: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例1: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生物数量如何变化?解析: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和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
例2:在图中的食物网中若鼠大量减少,则猫头鹰的数量怎样变化?解析:猫头鹰以多种生物为食,鼠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不大,因为它能够依靠其他食物来源(鸟和蛇)而维持数量稳定。
例3:在图中的食物网中如果蚱蜢突然减少,则蚯蚓的数量如何变化?解析:当蚱蜢突然减少时,以它为食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减少,鹰就要更多地捕食相思鸟和兔,蚯蚓因为天敌相思鸟的减少而数量增加,达至极限时发生剧烈的种内斗争,导致数量下降,所以蚯蚓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押非选择题生物与环境考向预测考情统计(2023年)核心考点考向01生物与环境1.(2023·河北·高考真题)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
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
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
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
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生物量(kg·hm-2)小型鱼类大中型鱼类2019年30.430.82020 年22.847.92021年 5.8547.6回答下列问题:(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结构。
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重叠,表现为关系。
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于该食物网中的。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
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2.(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提醒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四)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核心精要]在解决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然后注意题目中的“最多”、“最少”、“至多”、“至少”等词语,从而确定是使用10%或20%来解决相关问题。
(1)设食物链为A→B→C→D,分情况讨论:实现问题思路求解计算过程D营养级净增重(M) 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量(X) X×20%×20%×20%=M 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量(X) X×10%×10%×10%=MA营养级的需要量(N) D营养级最多增重的量(X) N×20%×20%×20%=X D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X) N×10%×10%×10%=X提醒“最多”“至少”与“10%”“20%”的对应关系设在食物链A→B→C→D中,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现有A营养级生物的总质量为M,能使D营养级生物增重多少?列式计算:M·a%·b%·c%=X此时不再涉及“最多”“至少”的问题。
(3)在食物网中分析时,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具体规律总结如下:①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②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4)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不等,则按照各自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对点训练]1.根据图示的食物网,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A.G/75千克B.3G/125千克C.6G/125千克D.G/550千克A[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5×X/2+5×5×X/2)×5=G,X=G/75千克。
如何在食物网中判断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应该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当某种群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数量变化时,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一般应该遵循以下规律: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的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该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的数量变化(当然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③处于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某一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鱼全部死亡,试问对磷虾的数量有何影响?解析:从食物来源和天敌危害两方面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当大鱼全部死亡后,大量浮游动物得以生存,并且捕食大量浮游植物使其减少,导致磷虾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数量减少。
②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这条食物链中断,虎鲸只能从两侧的食物链捕食,对左侧的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数量增多。
③当大鱼全部死亡后,浮游动物会增加,使须鲸捕获浮游动物的机会增多,从而减少了对磷虾的捕食,使磷虾的数量增多。
④当大鱼全部死亡后,中间食物链中断导致虎鲸数量减少,须鲸数量增多,从而导致磷虾数量减少。
①④和②③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但是,由上述规律可知只有第②种分析方法是正确的。
所以,结果是磷虾的数量增多。
总之,应该用能量流动规律来进行分析、判断,而这也正是此类试题的灵魂所在。
例题赏析例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是一致的,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生物量也相应越多;反之,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生物量也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