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693.18 KB
- 文档页数:24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用要求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29.1—2010)1范围SZDB/Z29-2010的本部分规定了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设备有关设计、功能、技术和电气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通用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深圳市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与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895.21-2004建筑物电气装置GB/T 17215.211-2006交流电测量设备 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DL/T 620交流电器装置的过电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DL 502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JJG 842直流电能表检定规程JB/T 9288外附分流器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电动机的动力电源源于可充电电池或其他易携带能量存储的设备。
不包括室内电动车、有轨及无轨电车和工业载重电动车等车辆。
3.2充电 Charge从外部电源供给蓄电池直流电,将电能以化学能的方式贮存起来的过程。
3.3充电站EV Charging Station具有特定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将直流电能量传送到电动汽车上的设施总称。
车载充电机On-Board Charger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
3.5非车载充电机Off-Board Charger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并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能的充电机。
若无特别说明,本标准所指充电机为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
3.6充电站监控系统Charging Station Supervisor System将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电设备、谐波监测、视频监视、火灾报警及站内其他设备的状态信息、参数配置信息、充电过程实时信息等进行集成,实现站内设备监视、保护、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首先,在充电站的设计中,要考虑充电站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出入口等方面。
充电站建设应选择便于用户停车和充电的位置,同时考虑周边环境和道路条件,保证充电站的安全和便利。
充电站的建筑布局应兼顾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扩展性,确保充电设备的布置合理、方便维护。
出入口设计应符合交通规范,并考虑用户的便利和安全。
其次,在充电桩的设计中,要考虑充电桩的类型选择、功能配置、外观设计等方面。
充电桩的类型包括直流快充桩和交流慢充桩,根据充电需求和场地条件选择适当的充电桩类型。
充电桩的功能配置包括充电接口类型、充电功率调整、充电时长显示等,根据充电设备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充电桩的外观设计应符合美学要求,并考虑用户体验和易于识别。
此外,在充电站和充电桩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充电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充电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确保安全可靠的充电过程。
充电设备应具备过流、过压、过温等保护功能,并设有紧急停止按钮,以应对突发情况。
充电设备应具备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功能,以便对充电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还需要考虑与电力网的连接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充电设备应符合电力网接入标准,确保电能的安全供应和合理利用。
充电站应建设充电设备和配套设施的管理系统,包括充电设备的运维监控、用户管理和支付系统,旨在提供用户友好的充电服务。
最后,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还需要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
充电站应合理使用电能,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充电桩的布置应考虑充电设备的排放和噪音控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从充电站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出入口设计,到充电桩的类型选择、功能配置、外观设计,再到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与电力网的连接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全面规范了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桩的设计要求,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提供了安全、高效和便利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标准国家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设备进行规范和统一标准的文件。
该标准旨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安全性、性能和互操作性,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的基本要求。
充电设备的设计、材料、安装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确保了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标准中规定了充电设备应具备漏电保护、过载保护和过压保护等功能,以确保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出现电器安全问题。
其次,标准对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模式进行了分类和规范。
传导充电模式分为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
标准规定了不同模式下的充电设备参数,以及交流插座和直流充电接口的设计要求。
这样可以确保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都能够使用标准充电设备,并为用户提供便利。
此外,标准还对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设备的检测和评估进行了规定。
标准明确了设备的测试方法和检测标准,以确保充电设备符合安全性和性能要求。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护保养要求,为用户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国家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标准的出台对于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标准的制定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依据,降低了设备的不确定性,推动了充电设施的快速发展。
第二,标准的统一使得不同厂家的充电设备可以互相兼容,降低了用户购买充电设备的成本和风险。
第三,标准的制定为电动汽车产业链提供了统一的参照,促进了电动汽车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总之,国家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准的出台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和性能,也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了便利。
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相信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电动汽车产业也将实现更好的发展。
GB/T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18487.2—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GB/T18487.3—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GB/T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GB/T20234—2006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关于印发《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系统规范》等6项公司技术标准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8)1280号)附件1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附件2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规范附件3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信协议附件4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技术要求附件5电动汽车充电站布置设计导则附件6电动汽车充电站供电系统规范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7215.211—2006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11部分:测量设备GB/T17215.322—2008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2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0.2S级和0.5S级) GB/Z17625.6—2003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T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9826—2005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856—2004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DL 5027—19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T 5221—2005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 5352—2006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Q/GDWl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 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Q/GDW 371—200910(6)kV—500kV电缆线路技术标准。
T 47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29—2010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2010- 05-18 发布2010- 06-01 实施T 47SZDB/Z 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29.1—2010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用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2010- 05-18 发布2010- 06-01 实施SZDB/Z 29.1—2010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7)5设计要求 (7)6功能要求 (8)7环境与安全防护要求 (8)8标识与标志要求 (9)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直流计量装置 (10)附录 B (规范性附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交流计量装置 (12)SZDB/Z 29.1—2010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延伸供电服务价值链,指导和规范深圳市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特制定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SZDB/Z 29-2010《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九个部分:——第1 部分:通用要求;——第2 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第3 部分:非车载充电机;——第4 部分:车载充电机;——第5 部分:交流充电桩;——第6 部分:充电站监控管理系统;——第7 部分: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第8 部分: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第9 部分:城市电动公共汽车充电站。
本部分为SZDB/Z 29-2010 的第1 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
设计规范》
首先,规范明确了充电站的基本要求。
充电站应具备一定的空间布局
和停车位设计,以满足多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需求。
充电站的建筑和周
边环境应符合相应的法规和规范,保证充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
规范还对充电站的供电、接地、保护装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
充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规范对充电桩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充电桩应具备一
定的外观设计和显示屏、按钮、插座等设备,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操作和
使用。
充电桩的电气性能、通信接口、充电速度等方面也有详细的规定,
保证充电桩能够按照电动汽车的要求进行充电。
此外,规范还对充电桩的
安装、维护和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要求,确保充电桩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规范还对充电站的运营管理提出了一些规定。
充电站应有完善
的设备监控和故障报警系统,保证充电站的运行状态能够及时监测和处理。
充电站的运营管理应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充电服务的公平、安全和
高效。
规范还对充电站的用户服务和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使
充电站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总之,《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
计规范》是一份关于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的规范文件,对充电站及充电
桩的设计、安装和运营管理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旨在促进电动汽车充电设
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第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引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使得充电站及充电桩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制定本规范,用于指导充电站及充电桩的设计。
1.术语定义1.1充电站: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充电设备、充电桩、电力接入设备、充电监控系统等。
1.2充电桩:充电站内供电动汽车充电使用的设备,包括电源开关、充电机、电流传感器、计费系统等。
1.3充电标准:用于规定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技术规范,包括充电接口标准、充电模式、充电功率等。
1.4充电模式:电动汽车充电的方式,包括交流充电模式、直流充电模式等。
2.充电站设计规范2.1充电站的选址应考虑电源供应情况、交通便利程度、停车需求及潜在用户规模等因素。
充电站应离主要道路近,便于用户停车和充电。
2.2充电站应具备良好的电力供应设施,包括变电站、配电设备、电缆等,保证充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3充电站内充电桩的布局应合理,充电桩与充电室间距适宜,便于用户使用和维护。
充电桩的标示应清晰可见,方便用户找到充电接口。
2.4充电站应设有充电桩的数量预留空间,便于后期增加充电桩,以满足用户增长的需求。
3.1充电桩的外观设计应美观大方,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方便用户操作和交流。
3.2充电桩应具备电力接入保护装置,确保充电过程中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充电桩应具备电流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充电电流,进行计费和监控。
3.4充电桩应配备充电模式选择设备,支持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两种充电模式。
3.5充电桩应具备充电接口符合充电标准的要求,能够与不同品牌、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适配。
3.6充电桩应具备计费系统,能够对充电服务进行计费和结算,并提供计费明细给用户。
4.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的安全性要求4.1充电站及充电桩应具备防雷击保护装置,确保充电设备和用户的安全。
4.2充电设备应具备过流、过压、过温、短路等保护功能,以确保充电过程中设备的安全性。
ICST 47《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_第2部分: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精品汇编资料目次前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总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充电站和充电桩.......................................... 错误!未指定书签。
6 充电站和充电桩电气部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 电能质量的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8 电气照明................................................ 错误!未指定书签。
9 防雷与接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0 电气测量和计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监控系统...............................................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充电站安全防护......................................... 错误!未指定书签。
1暋总暋则1灡0灡1暋为推广上海市电动汽车使用、规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保障电动汽车运行安全 ,制定本规范。
1灡0灡2暋本规范适用于本市新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以及在居民社区、公共停车设施中增建、改建充电设施的整个建设过程。
1灡0灡3暋本规范不适用于电动摩托车、电动自动车以及电动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充电设施建设。
1灡0灡4暋本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从接入电网、规划选址、设计建设到工程验收的建设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1灡0灡5暋本规范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还应符合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本市地方标准的要求。
11 / 372暋术暋语2灡0灡1暋电动汽车 electricvehicle,EV主要为用于在街道和高速路上使用而生产的、由电动机推进的车辆 ,电动机的驱动电流来源于可充电电池或其他易携带能量存储的设备。
2灡0灡2暋充换电站E Vchargingstation采用电池更换方式或由非车载充电机(至少2台以上)及若干交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供给的场所。
2灡0灡3暋非车载充电机off灢boardcharger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等可充电的储能系统提供直流电能的设备。
2灡0灡4暋车载充电机on灢boardcharger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 ,将公共交流电网标称电压值的电能变换为直流电并给车载储能系统 (如动力蓄电池等 )充电的装置。
2灡0灡5暋交流充电桩c hargingspot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只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2灡0灡6暋供电系统power灢supplysystem为充电设施的运行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的总称。
2灡0灡7暋监控系统monitoringsystem对充电设施的设备运行状态、图像信号、参数配置等进行实时采集 ,实现站内设备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2灡0灡8暋计量系统meteringsystem在充电设施及电动汽车内安装的用于进行电能贸易结算的22 / 373 / 37计量装置 。
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 第3部分:非车载充电机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SZDB/Z 29.3—2010)1范围SZDB/Z 29-2010的本部分规定了深圳地区充电站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以下简称“充电机”)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标志、包装和贮运等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深圳地区采用传导式充电方式的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的的配置、订货和检验,亦适用于深圳地区电动汽车充电站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797.5-2008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 降水和风GB/T 4797.6-1995电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 尘、沙、盐雾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的技术条件GB 17625.1-2003低压电器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制(设备每相输入电流不大于16A)GB/Z 17625.6-2003电磁兼容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T 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9826-2005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3术语和定义SZDB/Z 29.1-20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SZDB/Z29.1-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电动机的动力电源源于可充电电池或其他易携带能量存储的设备。
不包括室内电动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工业载重车等车辆。
3.2充电站EV Charging Station具有特定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将直流电能量传送到电动汽车上的设施总称。
3.3非车载充电机Off-Board Charger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相连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能的充电机。
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通用技术规范-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公共充电基础设施通用技术规范(草案)1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乘用车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和标识、公共平台监控。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建设的电动乘用车用公用充电基础设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GB/T 18487.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2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3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 27930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充电机和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DB31/T 845-2014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 18487.1和GB/T 19596中确立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共充电基础设施public electrical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可为电动汽车提供公共充电服务的充电设施。
4技术要求4.1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温度-20℃~+50℃;相对湿度5%~95%;海拔高度≤2000m。
4.2人机交互功能4.2.1充电方式可实现定时间、定电量、定金额、自动充满等自动充电方式。
应禁用手动控制充电方式。
4.2.2显示参数应明显显示运行状态、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充电时间、充电电量、计费信息、故障提示信息等信息;显示字符应清晰、完整,不依靠环境光源即可辨认,也应在阳光直射下可辨认。
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标准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标准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充电效率、保障充电安全、减少充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充电技术和标准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1. 慢充技术慢充技术是指使用低功率交流电源进行充电,一般充电时间较长,适用于停车场、家庭或办公场所等长时间停靠的情况。
慢充技术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特点,充电设备简单、使用方便,但充电效率较低。
2. 快充技术快充技术是指使用高功率直流电源进行充电,充电速度快,适用于急需充电的情况,如长途旅行。
快充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同时安全风险也较大。
3. 智能充电技术智能充电技术是指通过车载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桩和智能控制系统的联动,实现充电控制、信息交互和电能管理的技术。
智能充电技术可以实现充电效率的优化,减少能量损耗和排放,提高系统性能。
4. 安全监测技术安全监测技术是指对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的电流、电压、温度以及其他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防止充电过程中出现过载、短路等问题,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安全监测技术可以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用户的安全。
二、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1. 国际标准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有IEC 61851系列标准和ISO 15118标准。
IEC 61851系列标准规定了充电接口的标准化和相应的测试方法,ISO 15118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之间进行通信交互时的通信协议。
2. 国家标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其中包括《电动汽车用交流充电器》、《电动汽车用直流充电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管理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等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充电设备的技术参数、安全要求、通信协议等内容,用于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安全和可靠性。
3. 地方标准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需求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各地还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