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取材与固定
- 格式:ppt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28
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病理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一、病理标本的采集病理标本的采集是疾病诊断的首要环节,它要求精确和细致。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1. 细胞学标本采集:细胞学标本采集主要涉及细胞涂片、细针穿刺等,操作时要注意消毒措施,避免污染。
采集时要尽量避免血液干扰,以免干扰细胞学的评估。
2. 组织学标本采集:组织学标本采集一般使用外科手术取材,术前要进行相关的检查,确保完全取得病变组织。
取材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病理背景的污染或变形。
3. 液体标本采集:液体标本采集主要包括腹水、胸水和尿液等。
采集时要注意收集足够量的标本,并避免采集时的交叉污染。
二、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病理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是确保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标本的处理与保存注意事项:1. 标本加工处理:组织学标本一般需要进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加工处理,以确保组织的形态结构不变。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时间和温度,避免过长时间的固定或超低温的保存。
2. 标本保存条件:病理标本的保存温度要根据标本的性质进行调整。
常规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在室温下,而冷冻切片等需要保存在低温环境下。
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编号与记录,避免混淆。
3. 标本的保存周期:不同类型的标本在保存周期上有所差异。
通常,组织学标本可以保存数年,而液体标本则需要较短的保存时间。
标本在保存前要制作好包装材料,并注明保存日期与保存人员。
4. 标本运输条件: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和温度的变化,以免引起标本的变性或损坏。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密封性,防止泄漏造成交叉污染。
三、病理标本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病理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理标本质量控制措施:1. 标本的鉴定与编号:在采集标本的同时,要对标本进行鉴定与编号,确保与病人的信息相符合,并与相关记录相对应。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常规病理技术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的固定:通过手术从人体取下的组织称为标本。
标本取下后会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小的组织固定4~6小时,大的需要18~24小时甚至更久。
这一步是为了防止组织出现自溶现象。
2. 编号、取材、记录:组织固定好后,首先进行编号登记,然后由病理医师结合病理申请单上的相关资料进行取材。
取材过程中,医生会对标本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病灶范围、病灶数目等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同时由病理技术员与病理医生配合,将标本的大体情况登记录入系统,并将病变部位按照取材规范切成适当大小的组织块。
每一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且每一块组织都有其唯一的编号。
3. 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取好后装入写有病理编号的有孔小盒内,再放入病理组织脱水机中进行脱水、透明、浸蜡。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十二道程序,耗时十四小时,一般在取材当日的夜间进行。
4. 包埋:将已经完成脱水、透明、浸蜡的标本放入专用模具,按规范摆放好,再加入包埋剂(最常用的包埋剂是石蜡),然后放在冷冻台上冷却,此时的标本已变成蜡块。
5. 切片、摊片、贴片、烤片:技术人员将包埋好的蜡块粗切后放在冷冻台上按序冷冻,然后在轮转切片机上切成厚3~5微米的组织蜡片。
切下的蜡片经过冷水展平后放到温水中慢慢展开,然后“定点”、“定向”地捞在专用玻片上。
载有组织的玻片再经过20-30分钟70-80℃烤箱烤干,使组织牢牢贴在玻片上。
6. 染色:最常见的是HE染色,将玻片上的超薄组织经过20多个染色缸的处理,变成彩色的图像。
7. 封片:在染好的组织上盖上一层透明的盖玻片,称为封片。
它能使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8. 镜下阅片至报告发出:病理医师将封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运用病理学知识,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对送检标本进行最后的诊断。
此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初诊医生和复诊医生的双人两级诊断。
如遇病变不典型,还需要重切、深切甚至补取材,又要1-2天;如遇到疑难病例,还需经过高级医师间讨论、会诊。
组织标本收集取材固定一、标本收集和查验程序对于所有送检的标本,必须认真执行查验程序,方能进入下一程序,其主要程序是:1.收集标本时:要仔细查对申请单上的姓名与标本上的姓名,序号是否一致;标本的件数与申请单是否相符;标本是否用固定液固定过。
2.标本经上述验收后,进行编号登记,以防错乱。
编号按年份和流水号两种方法,如果为了今后的查找较为方便,按年份编号为较好。
二.、活检组织取材在外科送检的诸多材料中,对于每一例病例的材料,大小都不一样,但对于较大的标本,不可能都对其进行制作切片,因此,选择适合于病理技术制作,适合于病理诊断且有利于回顾性研究等各方面的材料,是病理活检的关键,通常把这过程称为取材。
(一)取材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取出所有送检的标本,量其大小,称其重量,描写其色泽,质地,形状和肉眼所见表面情况。
当标本切开后,应详细描写其切面的颜色,硬度,病变部位等,必要时绘图说明。
②对于细小标本如肺支气管穿刺物标本胃肠镜活检标本[1]等,应将其染上伊红颜色后,用擦镜纸或特别脱水袋将其包上或装上,以防漏出脱水盒的小孔。
③对于有传染性的标本,让标本彻底固定后再取材。
如结核瘤标本等。
④对于罕见特殊的标本,应小心保存好,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量保存好大体标本。
以利于教学标本,陈列标本的收集。
⑤边取材边固定,组织标本较多的单位,取材经常要花上几个小时,如果从下午2:30开始取材,至5:30完成,那么先取的材料就可以多固定几个小时,如此可以防止固定时间不足,同时也可防止组织发生自溶。
⑥对于骨髓穿刺的组织,可先用10%硝酸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再与其它组织进行处理。
⑦骨组织和钙化组织,应彻底脱钙后,方能进行制作。
具体用大头针能顺利扎入骨组织则可。
⑧活检组织取材,不能太厚,以不超过2mm为宜。
以防脱水不彻底,不利于制片。
⑨每取完一例标本后,所有的工具如刀,剪,盘镊,切板等,必须用水冲洗干净,以免污染,混淆于其它病例。
病理技术员工作流程病理技术员的工作流程那可真是个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一、标本接收。
咱们病理技术员啊,每天都在盼着那些标本到来。
就像等着远方朋友寄来的神秘包裹一样。
标本到了之后,那可得仔细核对信息,患者的名字、年龄、科室啥的,一个都不能错。
这就好比是确认朋友身份一样重要呢。
要是弄错了,那可就麻烦大啦。
就像把别人的信件给错拿了一样糟糕。
而且标本的状态也要检查,看看有没有破损呀,是不是足够量来做检测呢。
这时候,心里就默默想着:“小标本呀,你可得乖乖的,让我能顺利地给你检查哦。
”二、标本固定。
接收完了,就得把标本固定好。
这就像是给标本安排一个舒适的小床,让它好好待着。
一般会用到固定液,这个固定液就像是标本的保护罩。
把标本放进去的时候,动作要轻柔,就像哄小宝贝睡觉一样。
固定的时间也很关键,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太短了,标本可能没固定好,检测就不准啦;太长了呢,可能又会影响标本的一些特性。
咱们心里得时刻记着这个时间,就像记着朋友的生日一样重要呢。
三、标本取材。
固定好之后,就到了取材的时候啦。
这可是个技术活呢。
就像厨师切菜一样,不过咱切的可是标本。
要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选取合适的部位来切。
这个时候啊,眼睛要像老鹰一样锐利,手要像艺术家一样精准。
切下来的小块标本,那可都是精华呢。
每一块都承载着患者病情的线索,就像拼图的小碎片一样,少了一块都不行。
而且取材的时候,还要注意大小和形状,得符合检测的标准。
四、标本脱水。
取材完了,标本就进入脱水环节啦。
这个脱水就像是给标本做一个瘦身运动呢。
把标本里多余的水分去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处理。
脱水机要调整好合适的参数,就像给机器下一个魔法咒语一样。
看着标本在脱水机里慢慢地变干,就像看着小种子慢慢发芽一样,充满了期待。
五、标本包埋。
脱水之后就是包埋啦。
这就像是给标本穿上一件特制的小衣服。
把标本放到包埋盒里,再用包埋蜡填满。
这个蜡就像是标本的新外套,要包得严严实实的,不能有缝隙。
标本制作流程范文标本制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一项技术。
制作标本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研究已采集的生物样本,让其能够长时间保存并保持其形态结构。
本文将介绍标本制作的一般流程,包括采样、固定、脱水、清洗、脱脂、干燥、装饰和保存等环节。
以下是详细的制作流程。
1.采样: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样本进行采集,例如脊椎动物的软组织或骨骼、植物的花朵或叶片等。
采样时应保持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防止损坏和变形。
2.固定:将采集到的生物样本进行固定,以保持其原有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缓冲福尔马林、乙醛等。
固定时应注意按照固定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并确保样本充分浸泡在固定剂中。
3.脱水:在固定固化后,为了去除样本中的水分,需要进行脱水处理。
通常采用渐进浓度的乙醇溶液对样本进行脱水,如50%、70%、90%和绝对乙醇。
每个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样本的浸泡时间应该足够,确保样本充分脱水。
4.清洗:脱水后的样本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固定剂和脱水剂的残留物。
一般使用去福尔马林液进行清洗,清洗时需要将样本完全浸泡在清洗液中,反复更换清洗液直至样本完全清洗干净。
5.脱脂:部分样本,特别是动物骨骼,存在脂肪或油脂。
为了保持样本的稳定和保存性能,需要进行脱脂处理。
常用的脱脂剂有醚类、醇类等。
脱脂时应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火灾和爆炸等危险。
6.干燥:样本脱水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样本中的水分。
常见的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
自然干燥需要将样本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使其自然蒸发水分。
人工干燥则需要使用干燥剂或干燥设备对样本进行干燥,确保样本完全干燥。
7.装饰:标本制作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装饰和修饰,以增加其观赏性和教育性。
可以使用染色、着色、涂漆等方法,使标本更加美观和易于展示。
8.保存:制作完成的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使其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保存时应将标本放置在适当的容器中,如密封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并储存在干燥、避光和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法医病理学检材的提取、固定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法医病理学检材提取和固定的方法和要求。
2.适用范围凡因鉴定需要取材和固定的按照此作业指导书执行。
3.职责中心主任批准具有法医病理学鉴定资格的鉴定人完成此项工作。
4.程序4.1尸表损伤和病变检材的方法和要求4.1.1体表损伤和病变的提取方法和原则:病变或损伤均应带有周围1cm的正常组织,能完整提取的应尽量提取整个损伤或病变区。
4.1.2电流斑的提取方法:对直径小于3~4cm的损伤,在损伤边缘正常组织1cm处完整切取。
如多处相同损伤应提取4处以上。
直径大于4cm的损伤,在不破坏尸体外观情况下,也可整个提取。
如不能整个提取,可跨损伤的最大直径切取1cm宽的条状组织两块,并要求至少一端带有1cm的正常组织,切取时避免挤压和金属类工具接触损伤,以免局部组织受压变形和影响金属元素分析的准确度,提取损伤的同时应提取周围正常组织,以利作金属元素分析的空白对照使用。
剖验提取后,除留做金属元素分析的损伤和空白对照组不能放入固定液外,应按元素分析的要求包装送检。
做病理组织细胞学检验的检材应立即放入固定液固定。
4.2胸腹腔、颅腔器官检材的提取方法(见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作业指导书)。
4.3骨骼检材提取方法要求:对疑有造血系统疾病可提取三处以上的骨髓做组织细胞学检验,常取的部位有髂前上棘、胸骨、肋骨、股骨等,要求取3cm后的骨放入固定液内固定。
4.4法医病理学检材提取的原则和方法4.4.1提取检材时,要记录器官表面和切面。
病变及损伤的大小,以长/宽/深或厚(cm)表示,测量器官的大小以长/宽/厚(cm)表示,重量,以g表示。
4.4.2各器官检材提取要求和原则:胸、腹腔和大脑在没有明显病变和损伤的情况下,要求提取整个心脏和大脑。
其他器官在无明显病变损伤时,可按照标标准的规定提取组织块,组织块的厚度应在1-2cm。
4.4.3肺组织的切取:右肺上、中、下叶各取一块,上叶为小正方形,中叶为中正方形,下叶为大正方形。
病理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取材保存制度1、病理标本采集制度(1)患者信息的获取:病理标本采集前,应先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等。
(2)选择采集部位:根据医生的诊断意见和检查结果,选择采集标本的部位和数量。
(3)采集标本方法:根据采集部位不同,采集方法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常见的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内镜活检标本等。
在采集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4)固定处理:采集完毕的标本应立即进行固定处理,避免标本变性和细胞结构改变。
固定后的标本应存储在适当的条件下,以保证质量。
2、病理标本运送制度(1)标本存放容器的选择:标本运送前,应选择适当的容器将标本固定处理完毕后,存放于其中。
应选择不锈钢或塑料制成的容器,避免标本因容器材料的原因而破坏。
在容器内应贴上标签,标注患者姓名、采集时间和采集部位等信息。
(2)运输方式的选择:标本运输前,应根据标本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敏感性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如气体或液体标本应密闭、避免振动,固体或脆性标本应防水、防震、避免挤压。
(3)运输条件的控制:标本运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偏振、紫外线等,应尽可能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标本的稳定性和质量。
3、病理标本接收制度(1)接收标本的检查:标本送至病理科后,接收人员应对标本及送样单进行仔细的检查,确认标本是依据规范采集的,并核对采集信息、接收时间等信息。
(2)标本的处理:接收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处理标本,如进行手术切片,放入蜡块中固定等。
同时,要对任务进行及时安排,确保标本的及时处理,避免延误任务。
(3)标本相关资料的记录:接收人员需要做好标本信息整理与记录工作,如在系统中建立新建任务、记录病人信息、采样信息等。
此外,还需要做好标本的留样、退样、销毁的相关记录。
手术病理标本送检流程手术病理标本送检是临床医生在诊断与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为医生提供关键的病理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手术病理标本送检的流程。
1. 标本采集。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手术操作,将疑似病变的组织标本切取下来,通常会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协助进行标本采集工作。
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避免标本的污染和损坏,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标本固定。
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立即进行固定处理,通常使用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标本的形态结构,防止组织蛋白质的降解和细胞结构的改变。
3. 标本包埋。
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包埋处理,将标本置于蜡中浸泡,然后进行蜡包埋,使组织标本能够被切片。
包埋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处理,通常使用微型切片机将标本切成薄片,以便于后续的染色和镜检。
4. 标本染色。
切片后的标本需要进行染色处理,通常使用赖氏染色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以突出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细胞核的特征,便于医生进行观察和诊断。
5. 标本镜检。
染色后的标本切片交由专业的病理医生进行镜检,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进一步确认病理诊断结果。
6. 报告出具。
经过病理医生的仔细观察和诊断后,会出具病理报告,报告中包括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和医生的建议,供临床医生参考,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总结。
手术病理标本送检流程是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精心操作和专业知识。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本处理和病理诊断,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使医护人员更加重视手术病理标本送检的重要性,提高标本处理和病理诊断的质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病理科标本采集和资料保管制度
1、病理取材质量应选择具有病变代表性的标本,不得随意切割和挤压。
标本收留时,要进一步查对并及时固定和登记编号。
脱落细胞检查应单独登记编号,根据不同标本及时进行离心,涂片和固定。
2、切除标本,除有价值者,一般在报告发出后即可处理。
3、尸体标本,可有选择的保存。
4、切片、蜡块应永久依次保存,便于查找。
5、细胞学涂片,阳性病例、可疑病例等应长期保留。
6、凡特殊或典型的标本,应制作装瓶,陈列于标本厨内,以备教学、科研之用。
7、病理检查记录单,定期分别装订成册,便于保管使用。
8、编制索引,活检、尸检病理诊断,均应及时分别编制索引卡,便于查阅。
9、外借切片、涂片,需办理借片手续。
登记本、病检记录、索引卡等,只能在本室内使用,不外借。
10、病理科应创造有关科室医师查阅病理资料和观片等便利条件。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地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的一般规范:
1. 标本选择: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
如果有多个病变部位,应分别取材。
2. 标本固定:取材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大块标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3. 标本大小:标本的大小应适中,一般不超过3-5厘米。
对于大块标本,应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
4. 标本形状:标本的形状应符合解剖学结构,避免扭曲或损伤。
5. 标本取材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病理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常见的取材方法包括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切割法等。
6. 标本编号: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结果记录。
7. 标本保存:取材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干燥或受到其他损伤。
可以使用标本瓶、容器或包装材料进行保存。
8. 标本送检: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和检查要求等。
总之,病理取材规范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供可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步骤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
它可以用于研究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疾病、研究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步骤。
第一步:取材和固定免疫组织化学的第一步是从病理标本中取材。
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等。
取材时要保证样本质量和完整性,以免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取材完成后,将标本进行固定,常用的固定剂包括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eutral buffered formalin)等。
第二步:脱水和清蜡固定后的标本一般需要去除水分,并使标本透明度变佳,便于后续工作。
这一步骤主要通过脱水和清蜡来实现。
脱水是指逐渐将标本中的水分转化为有机溶剂,如乙醇。
清蜡是指将脱水后的标本置于熔化的蜡中,使蜡渗透到标本中,完成固定。
第三步:切片和贴片清蜡后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一般使用切片机将标本切成5-10微米厚的切片。
切片完成后,将切片剥离并贴到载玻片上,以供后续染色使用。
第四步: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是免疫组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用于恢复由于固定和清蜡处理导致的抗原结构的变性和损伤。
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诱导抗原修复、酶诱导抗原修复和化学诱导抗原修复等。
热诱导抗原修复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高压蒸汽或微波加热来实现抗原修复。
第五步:特异性抗体标记在免疫组织化学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在这个步骤中,将特异性抗体加入到切片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孵育,使特异性抗体与标本中的目标蛋白质结合。
特异性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标记,如荧光素标记和酶标记等。
第六步:反应检测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后,需要进行反应检测来可视化标记物。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中的荧光信号,也可以通过酶和底物的反应生成染色产物来观察标本中的颜色变化。
常用的反应检测方法包括酶标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等。
病理标本的采集、运送、接受、取材、保存制度一、病理标本的采集1、组织标本的收集:在活检或手术过程中,对病变部分应尽量保存完好,完整切除,避免挤压变形,活检组织应取肿瘤的部分,而不要取肿瘤周围、表面或坏死部分。
2、组织标本的固定:手术标本切除后应马上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以免细胞自溶影响诊断,大标本应间隔3CM用平行切口切开,以利固定液渗透。
3、细胞学标本的收集:脱落细胞学检查标本,包括痰、胸腹水、脑脊液等取材后马上送病理科;咽、喉、宫颈、阴道拭子涂片等,及时涂片固定;穿刺细胞学标本,穿刺后置于载玻片,用另一张载玻片轻柔地推片,将穿刺物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不能太厚),马上固定于95%的乙醇(或乙醚酒精)。
4、标本容器上写上或贴上有病人姓名的标签,涂片应有编号及病人姓名。
二、病理标本的运送1、临床各科室及门诊应安排人员负责标本的清点、查对、登记、运送(不允许让病人或其家属送标本),并与病理科值班人员交接核对,并在专设的标本登记本上签收。
2、手术室标本(含门诊小手术室):由手术室工作人员根据医师开出的病理会诊单负责清点、查对登记、运送;病理科值班人员签收。
3、病理科验收各种标本,对标本不符合要求及申请单填写不规范、不整洁,单与标本不符合者,应及时退还,待纠正后重新核对、签收。
4、标本的送检及交接时间(1)细胞学标本:痰上午8:00~9:00刮片及穿刺涂片:上午9:00~11:30,下午2:30~5:00胸腹水、尿液等随到随收(2)组织活检标本:每天16:00点前。
(3)冰冻切片诊断,冰冻切片提前一天填写冰检查申请单和知青同意书送至病理科,周一至五上午8:00-下午5:00随送随检,其余时间应预先通知;应专人运送标本,并做好登记交接。
5、病理报告的发出和回送门诊的病理报告及细胞学报告由病理科专人至门诊导诊台并签收;住院病人的病理报告及细胞学报告,每天下午(5:00前)送回各送检科室,由当班医师或护士在专设的报告单登记本上签收。
标本采集、送达、固定时间记录及标本交接相关规定与程序病理标本采集、送达、固定时间记录及标本交接相关规定1、凡手术切除或抽取、钳取、刮取自人体的组织、细胞等均应按病理送检项目的要求,及时、完整送病理科检查,不得随意丢弃、切开、私自留取或仅部分送检标本;如有特殊需要必须征得病理科的同意,在病理医师的指导下切开或留取组织;2、标本采集时要注意尽量减少烧灼,以免影响诊断;3、标本切除后应立即固定,标本离体到固定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除有特殊要求外,标本必须使用足量10%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固定液不少于标本体积的3-5倍;4、对标本较小、难以制作切片或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如标本干涸、严重自溶或腐败者),应与送检医师及时联系说明情况;对于一份标本分送两家或以上医院病理科者,应拒绝接收;5、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按操作规程及时剖开,充分固定,时间应大于6小时(或过夜),第二天取材;6、住院病人的标本由科室安排专人送检,门诊病人的标本由病人或其家属送到病理科;7、有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送达病理科时间、标本固定时间(时间精确到分钟);8、需要做冰冻切片检查的需提前预约,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便病理科工作人员在手术当日提前开机等候;9、冰冻切片检查的标本切取后应保持新鲜,不要加任何液体,立即送到病理科,以免影响制片和诊断;10、标本送检时应和填写详细的病理申请单一起送到病理科,原则上不接收口头申请的标本,特殊情况下,可按流程接收和处理标本,但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24小时)补充书面病理申请单,否则不出具书面病例报告;11、建立标本核对、送检交接登记和互签字制度,以保证标本的可追溯性;12、标本和申请单应有两套各自独立的标记,接收标本、取材时实行“双核对”。
病理科标本核对和交接制度病理科登记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仔细检查送检标本和申请单上所填写的内容,与送检人员一起严格核查,合格后才可签收;并根据标本的类型进行分类编号,登记。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病理标本的制作流程,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熟悉病理学实验室的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临床病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病理学实验室实训设备:显微镜、切片机、烤箱、染色机、显微镜等三、实训原理病理标本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使组织样本保持原有的形态结构,便于显微镜观察。
四、实训过程1. 取材:在病理学实验室,我们首先学习了如何从手术切除的组织中取出所需样本。
取材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样本的完整性。
2. 固定:将取出的组织样本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如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以防止组织自溶和形态改变。
3. 脱水:将固定后的组织样本进行脱水处理,常用梯度乙醇进行。
脱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组织样本的脱水程度,防止过度脱水。
4. 透明:将脱水后的组织样本放入透明液中,如二甲苯,使组织样本透明化。
5. 浸蜡:将透明后的组织样本放入熔蜡中,使组织样本浸入蜡中。
6. 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样本放入包埋机中,将组织样本包埋在石蜡中。
7. 切片:将包埋好的组织样本放入切片机中,进行切片。
切片厚度一般为4-5微米。
8. 染色:将切片放入染色机中进行染色。
常用染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染色(HE 染色)和特殊染色。
9. 观察与记录: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组织形态、细胞结构等特征。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病理标本的制作流程,熟悉了病理学实验室的操作规范,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部分实训成果:1. 成功制作了病理标本,切片质量良好。
2. 熟练掌握了切片、染色等操作技能。
3. 学会了观察组织形态、细胞结构等特征。
4. 增强了无菌操作意识,提高了实验安全意识。
六、实训总结本次实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病理标本的制作流程,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我们对本次实训的总结:1. 病理学实验室的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实验安全。
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病理标本取材是病理学诊断不可或缺的一环,确保标本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要介绍的是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管理规范。
一、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病理标本取材室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污染。
2. 器械准备:确保取材器械的齐全、无损坏,器械消毒应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3. 标本容器准备:准备足够数量的标本容器,并确保其清洁无污染。
二、标本接收与登记1. 标本接收:接收标本时要与送检单进行比对,确保标本与病例信息一致。
2. 登记信息:将标本信息准确无误地登记到病理数据库中,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送检单位等。
三、标本取材流程1. 取材顺序:按照病理学要求的优先级进行取材,先取需要特殊处理的标本,再进行组织取材。
2. 取材技巧:取材时要注意操作细致、稳定,避免损伤标本;对于需要取淋巴结的标本,应按规定的层级进行取材。
3. 标本采取:每个标本应在取材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空气干燥,以防伪膜产生。
4. 标本保存:取材后应将标本及时保存在相应的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密封,避免标本的干燥和变形。
四、标本处理与保存1. 标本固定剂选用:根据标本的性质和需要进行选择合适的固定剂进行处理,确保标本的保存和染色效果。
2. 储存条件:标本处理后应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保存,按照要求存放在冷藏盒或冷冻箱中避免腐败。
五、病理标本信息记录1. 标本信息标记:在每个标本上进行标记,确保标本的取材信息能够与病理数据库中的登记信息相符。
2. 标本信息登记:将标本的详细信息准确记录到病理数据库中,包括取材时间、取材部位、取材医师等。
六、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1. 质量控制:建立标本取材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质量评估:定期进行标本取材的质量评估,评估结果用于改进工艺流程和提高取材质量。
总结:病理标本取材工艺流程的规范管理是提高病理诊断质量的关键环节。
中学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文介绍了中学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包括取材、固定、染色和封存等步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中学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篇1一、取材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第一步是取材。
取材时应根据制作目的和材料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如植物的花、叶、果实,动物的组织、器官等。
取材时要注意材料的新鲜程度,尽可能避免使用腐烂、变质或干燥的材料。
二、固定固定是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关键步骤。
固定是指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将生物材料固定在玻片上,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化学固定和物理固定。
化学固定常用的药品有福尔马林、酒精、醋酸等。
物理固定则可以通过快速冷冻或真空干燥等方式实现。
三、染色染色是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重要步骤。
染色可以使生物组织的细胞和细胞器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方便观察和研究。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水染、酒精染、碘液染等。
染色时应根据材料和染色目的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和染色方法。
四、封存封存是生物玻片标本制作的最后一步。
封存可以保护玻片标本,防止其受到污染和损坏。
常用的封存方法包括蜡封、树脂封存等。
封存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封存材料和方法,以保证玻片标本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注意事项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
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取材时要选择新鲜、完整的材料。
2. 固定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药品,并注意固定时间和温度。
3. 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和染色剂,并注意染色时间和浓度。
4. 封存时要选择合适的封存方法和材料,并注意封存前后的保存方式。
《中学生物玻片标本制作方法》篇2制作生物玻片标本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能,对于中学生物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以下是制作生物玻片标本的一般步骤:1. 采集样本: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样本进行采集。
从大概标本上切除适当的组织资料进行研究就是取材。
取材不单在免疫组化而且在惯例病理检查中也十分重要。
用于免疫组化的组织一般取材大小为。
取材时应剔除脂肪和钙化,不然会影响切片 ,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组织标本包含动物标本、手术活检标本、尸体解剖标本及细胞标本等 ,有关各样标本的取材方法分述以下。
一、动物的致死法及取材(一致死法(1 空气栓塞法向动物静脉内注入必定量的空气,使动物很快死亡。
一般合用大动物 ,比如兔、犬、猫等动物。
(2 麻醉法可将浸有乙醚或氯仿(三氯甲烷的棉球连同动物一同放人密闭容器内进行麻醉 ,也可用 4%戊巴比妥作静脉注射 ,或用 20%氨基甲酸乙酯做腹腔注射。
合用于鼠等小动物。
(3 断头法用剪刀剪去动物的头部,待血液流出后立刻取材。
合用于小动物。
(4 去头法用重物猛击头后部或将动物头后部猛撞桌沿。
(5 股动脉放血法动物麻醉后,切开股动脉放血致死。
(二取材注意事项(1 最幸亏动物心脏还在跳动时立刻取材,并快速投入环保组织固定液内。
脏器的上皮组织易变质 ,争取在死后半小时内取材完成,不然免疫组化染色时会产生背景染色。
(2 切取组织使用的刀、剪要求尖利 ,防止往返挫动组织。
因动物组织质脆 ,所以夹取组织时切勿使劲过重 ,免得挤压伤害组织。
二、尸体解剖的取材尸体解剖的取材应依据实质需要进行,一般取材部位和数目以下。
(1 心和大血管右心室一块 ,左心室一块 ,主动脉一块 ,取材部位可在距主动脉瓣5cm 处。
(2 肺右下叶一块 ,切成正方形 ;左下叶一块 ,可切成长方形。
(3 肝右叶一块 ,切成正方形 ;左叶一块 ,切成长方形。
(3 脾一块。
(4 胰一块。
(6 肾两肾各一块 ,包含皮质、髓质和肾盂。
右肾一块切成正方形,左肾一块切成长(7 膀胱一块。
(8 肾上腺左、右各取一块。
(9 消化道食管一块 ,胃窦部一块 ,小肠一块 ,淋奉承一块 ,直肠一块。
(10 骨脊椎骨一块。
(11 胸腺一块。
(12 子宫宫颈和宫体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