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住宅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为空间,这种人为空间从来就包含着住宅的室内空间和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
随着居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业主,开发商,亦或设计方,都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空间的品质,并出现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绿化设计及居民的需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来谈谈住宅区的环境空间设计。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
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
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
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观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
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
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
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
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
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外部空间环境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外部空间环境当我们说起住宅建筑的设计和装修时,往往会考虑私人空间的设计,包括室内布局、装修材料和家具选择等。
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必须考虑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
一个合适的室外设计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使用室外空间的舒适度,并将外部环境与室内装饰完美地结合起来。
1. 坚持一致性建筑外立面形式与色彩scheme可以与室内设计有所区别,但是作为整体,它们应该保持统一,突显建筑的可辨识度。
这意味着当建筑师和规划师设计外部空间时,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外观,并选择与建筑风格相符合的物料和颜色。
2. 相关性和使用性室外设计必须考虑实用性,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家庭成员使用室外空间的需求。
家庭户外活动和娱乐可以通过宽敞的露台或甲板,花园和草坪,烧烤区和户外厨房等设施实现。
同时,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建筑师和规划师需要考虑到与室内空间之间的联系,创造出流畅的过渡。
例如通过使用纳凉台或者封闭式露台,使室外以同样的设计风格延伸到室内,这样空间的功能和设计就能够和谐配合,同时也增加了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的可能性。
3. 采用合适的植被在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植被。
正确选择和布置植物能够创造出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使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方便植物管理的灌溉系统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方便家庭管理。
4.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也是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使用室外灯光可以改善夜间的安全性和可居住性。
通过照明设计,我们可以突显爬藤植物、石头和其他质地。
此外,通过使用节能的照明设备,这也是一个环保先进的选择。
5. 创造私人空间在家庭中有私人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在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个人空间的因素。
例如,一个墙壁绿化项目、一个私人的小型庭院,或者一个遮阳休息区,都可以为个人空间的创造提供灵感。
在设计住宅建筑的外部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原则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
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应该是环境的内容和尺度要适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景观的核心是生态;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是地方的、民族的、现代的、朴素的和简单的。
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建设要坚持以取悦于人、方便于人、服务于人为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依据的原则。
1、把握景观设计的生态系统原则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园林化没计,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没计绿化步行街,有条件的话,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开人工小河流和省水泊体。
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
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都应做到空间层次分明。
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空间。
组团绿化空间是理想的、方便的人际交往空间,应作为住区园林的重点,使之成为既有观赏景观又有交往设施(亭台、桌椅等,又是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绿化空间。
住宅楼首层架空也是绿化空间和增大人际交往的好办法。
可在架室层设置居民休息、健身、老人、儿童活动的设施,种植喜阴的矮科植物和花卉,发展立体绿化,营造空中景观。
房前屋后布置园艺,多层次主体绿化,造成无处不绿的居住空间。
2、把握景观设计的色彩与造型的和谐性建筑外型、色彩、组合居住区中的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
包括建筑风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建筑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中、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
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采用可多式多样,根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应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
立面要防止单调沉闷,尽量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居住建筑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摘要: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栖身而起源的,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建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间断地改进居住生活空间环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人们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空间环境的塑造。
而且,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更加重视。
关键词:居住建筑以人为本空间形态环境设计1 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历史发展与趋势分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因不同的地区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等方面差异较大,针对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形制和不同的地域特征,主要形成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三合院的传统住宅布置形式。
这两种形制的共同点都是房屋围合院落,营造出了私有、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制因比较封闭,甚至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住宅建筑和住区环境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居住需要,因此对环境的设计不够重视,对环境、景观等没有更多的要求。
所以这一时期的住区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对居住区环境的设计思想还处于起步阶段。
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大跃进”、自然灾害和国内外不利政治因素对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降低造价,住区建筑的形式简单,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比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保障,于是对居住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同时更加重视人的活动规律和环境景观的塑造。
此时我国对城市居住区的综合规划更加重视。
9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住区环境设计中也开始出现配套的公共建筑,外部空间中开始注重组团的多种形式和庭院的设置,以满足人们更多景观需求。
住宅设计的34个法则住宅设计是一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而要在设计中取得成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法则。
本文将介绍34个住宅设计的法则,以帮助设计师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设计的要点。
一、规划与布局1. 功能性:住宅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求,确保每个空间都能够实现其预定的功能。
2. 流线性:住宅的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应具有合理的流线,使人们在其中移动更加便捷和舒适。
3. 空间布局:住宅的各个空间应具有合理的布局,避免拥挤和混乱的感觉。
二、室内设计4. 比例与尺度:住宅的各个空间和家具应在比例和尺度上相互协调,避免过于庞大或过于狭小的感觉。
5. 光线利用:合理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为住宅创造舒适和温馨的氛围。
6. 色彩搭配:住宅的色彩应与居住者的喜好和个性相匹配,创造出和谐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7. 材质选择:住宅的材质应具有美观、耐用和环保的特点,同时与整体设计风格相协调。
三、外部环境8. 地理位置:住宅的地理位置应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境质量和社区配套设施等因素。
9. 建筑风格:住宅的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能够融入,又能够突出个性。
10. 景观设计:住宅的外部景观应与室内设计相呼应,创造出和谐的整体效果。
四、人性化设计11. 通风与采光:住宅的设计应注重通风和采光,使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
12. 隐私与开放:住宅的设计应兼顾居住者的隐私需求和对社交空间的开放需求。
13. 储存空间:住宅的设计应提供足够的储存空间,使居住者能够有序地存放物品。
14. 安全性: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居住者的安全需求,包括防盗、防火和防震等方面。
15. 无障碍设计: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无障碍的使用环境。
五、舒适性设计16. 温度与湿度: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为居住者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17. 噪音控制:住宅的设计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保证居住者的安静和休息。
18. 空气质量:住宅的设计应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确保无污染和正常通风。
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以建筑外部空间为基础,以追求室外空间的多功能完美结合,并充分满⾜⼈们⽣活、⼯作中的物质和审美需求为⽬标的创造性的活动。
本⽂的“居住区环境”是指供⼈们起居⽣活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历已被应⽤在宫廷建筑和居住建筑中,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种开放的观念和理论促使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法开始转变,环境设计中的封闭形态设计⽅式逐渐变成了开放的空间设计⽅式,从单⼀性的视觉设计演变成了多因素、多层次、多⽅位的整体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居住区环境设计是⼀种强调居住区环境整体效果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把握对整体的居住区环境的创造。
居住区环境是由多种建筑的构件、材料、⾊彩及周围的绿化、⼩品等各种要素整合形成。
失去对居住区环境整体性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式都只是⼀些⽀离的局部。
2、多元性将居住区环境中的⼈⽂、历史、风情、地域、技术等多种元素与景观环境相融合构成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多元性特征。
⽐如在上海这个⼤都市的居住环境中,既有当地风俗的建筑⾥弄,⼜有欧洲风格的殖民地建筑,还有古典风格、现代风格及⽥园风格的其他建筑景观,这种丰富的多元形态,包含了更多的内涵。
只有多元性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才能让整个城市的形态更为丰富多彩。
3、⼈⽂性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表现在居住区环境应与使⽤者的⽂化层次、地区⽂化的特征相适应,并满⾜⼈们物质及精神的各种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个充满⽂化氛围和⼈性情趣的环境空间。
4、艺术性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功能为基本要求。
功能包含了“使⽤功能”和“观赏功能”。
居住区空间包含有形空间和⽆形空间两部分。
有形空间包含形体、材质、⾊彩等,它的艺术性特征⼀般表现为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与统⼀、⽐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
⽽⽆形空间的艺术性特征是指能给⼈带来流畅、⾃然、舒适、协调等感受和各种精神需求。
5、科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也具有⼯程技术性的特征。
北京住宅外部设计导则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重要的经济中心,住宅外部设计对于这座城市的建筑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外观、材料选择和绿化环境等方面,探讨北京住宅外部设计的导则。
一、建筑外观设计北京住宅的外部设计应该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谐。
在建筑风格上,可以根据周围建筑的特点,选择传统、现代或是混合的风格。
如果周边建筑以传统风格为主,那么住宅的外观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屋顶形式和装饰元素,以与周围建筑相呼应。
如果周边建筑多为现代风格,住宅的外观可以选择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突出个性。
在外墙颜色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避免过于夺目或突兀的颜色搭配。
二、材料选择北京的住宅外部设计应该注重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美观,也要考虑实用性和耐久性。
在外墙材料的选择上,可以使用砖石、木材、玻璃等材料,根据设计风格和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确保外墙的抗风雨和保温性能。
在屋顶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瓦片、金属板或是绿化屋顶等,根据建筑风格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既要保证防水性能,又要注重屋顶的美观效果。
三、绿化环境北京的住宅外部设计应该注重绿化环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在小区或是住宅周围的景观设计上,可以布置花园、草坪、景观湖等绿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植被的选择,选择适应北京气候条件的植物,保证植物的生长和景观的持久性。
在建筑外墙和屋顶的设计上,可以考虑绿化墙和绿化屋顶的应用,增加建筑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规划与布局北京住宅外部设计的规划与布局应该注重合理的空间利用和人性化的设计。
在住宅群或小区的规划上,要注重道路的合理布局和交通流线的设计,确保居民的出行便利和安全。
同时,要注重住宅的布局和户型设计,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功能。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营造,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和社交场所。
五、安全与环保北京住宅外部设计的安全与环保应该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居住建筑设计规范
一、基本要求
1.建筑设计作为住宅用房屋构筑,应以保持住宅优雅气派、豪华高雅为原则,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案,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文明风采。
2.住宅建筑应符合国家、地方有关住宅设计标准,结构安全、实用,符合合理居住需要,采光、通风满足住宅舒适性要求,设计要求连续性、和谐性、灵活性和实用性良好,在建造平面布局、形体造型、装修装饰等方面,应有自身风格特色,与环境相融合,注重居住空间的组织和使用功能的配置,住宅空间的尺度要合理、比例协调、外部空间要设计灵活,使它们练就充足的光线,优雅的体现。
二、外墙要求
1.外墙材料应视情况综合选择,宜耐候性、耐腐蚀性,强度好,重量轻,外在保护性能强,极少收缩变形,体积小,价格合理,施工安装方便等。
2.外墙应符合建筑物使用性能及功能要求,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好。
外墙设计应力试强度满足住宅设计规范要求,设计基本参数应有不小于标准要求的余量,防坍方式应符合设计规范,质量上乘。
三、屋面要求
2.屋面应符合建筑物使用性能及功能要求,保温、隔热、保护结构、防止水渗漏效果好,应务必严格控制结构收缩变形,保证构件拼接处完整,表面尺寸齐整,质量上乘。
四、室内要求
1.住宅室内应实行节能动环境保护原则,施工设计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和防潮温等条件,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性。
2.室内装饰漆面,应采用环保、健康、美观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住宅设计实用性及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