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的发生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84.79 KB
- 文档页数:1
果农之友2018.8绿色植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干果营养价值的正确认识,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核桃产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随着核桃园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核桃举肢蛾危害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核桃的品质和产量,极大地损害了果农的经济收益。
滦南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总结出核桃举肢蛾的发生规律及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收到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1核桃举肢蛾的危害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图1)(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危害,粪便排于其中,蛀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被害果渐变琥珀色,并开始凹陷,核桃仁(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核桃黑”,严重影响核桃品质。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图1幼虫危害状2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举肢蛾科,成虫体长4~7毫米,翅展12~15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腹面银白。
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向上弯曲,超过头顶。
翅狭长披针状,缘毛很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还有一长圆形小白斑(有时不显)。
后足很长,胫节白色,中部和端部有环状黑色长毛束,静止时胫、跗节向侧后方上举起,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
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黄白色,红黄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
幼虫(图2)初孵时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7.5~9毫米,肉红色,头部棕黄色,体背中间有紫红色斑点,腹足趾钩为单序横带。
蛹体长4~7毫米,纺锤形,初期为黄色,近羽化时变为深褐色,藏于土茧内。
茧长7~10毫米,椭圆形,略扁平,褐色,常粘附草屑及细土粒。
图2核桃举肢蛾幼虫3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河北唐山地区每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2~3厘米深的土中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可在树干基部皮缝中越冬。
绿色植保核桃举肢蛾是核桃生产中最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近几年来,核桃举肢蛾在章丘核桃老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造成大量落果,一般减产15%左右,严重的减产30%以上。
为此,笔者对章丘市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供广大果农参考。
1核桃举肢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核桃举肢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
学名: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又名核桃黑。
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核桃产区,危害核桃的果实。
1.1危害特点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变黑(图1),多提早脱落。
图1核桃举肢蛾危害状1.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3毫米左右,黑褐色,腹面银白,翅狭长披针状,缘毛长,前翅端部1/3处有一半月形白斑,后缘基部1/3处有一长圆形白斑,后足长,栖息时向后侧上方举起,故名举肢蛾(图2)。
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孵化前为红褐色。
幼虫:体长8毫米左右,初乳白色,头黄褐至暗褐色,背部微红,前胸盾和胸足黄褐色(图3)。
蛹:长5毫米左右,黄褐至褐色。
茧:长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
1.3生活史及习性核桃举肢蛾在章丘市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于树下3厘米左右深处土中、石块下或杂草中结茧越冬,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缝中越冬。
越冬代幼虫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出土化蛹,蛹期7天左右,5月中旬至5月底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产卵期,卵期约为5天,5月下旬至6月底为第1代幼虫期,幼虫期40天左右,6月中至6月底为第1次危害落果期,幼虫在落果或土中作茧化蛹。
6月底至7月中下旬为第1代蛹期,7月上旬至7月底为第1代成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第2代卵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期,8月上旬至8月底为第2次落果期。
成虫昼伏夜出,一般一个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一个果上可产7~8粒。
一个雌虫可产卵35~40粒。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2~3小时即开始钻入果实青皮,纵横取食(图4),果皮内充满虫粪,被害果最后变黑,多数脱落(图5),故称“核桃黑”。
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核桃举肢蛾是危害核桃树健康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
核桃举肢蛾专食核桃的果实青皮,受害果变黑干缩,失去经济价值,故称核桃黑。
部分幼虫早期蛀入果心,深及果仁,致果仁干枯,对核桃产量影响很大。
严重的年份黑果率可达80%以上,核桃几乎绝收。
掌握核桃举肢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既可以更好地对核桃举肢蛾进行有效防治,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希望本文能给广大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及农民朋友一些帮助。
一、核桃举肢蛾的危害症状初孵化幼虫在果面上停留一段时间后,开始爬行寻找果实为害。
蛀果时间为5~8小时,幼虫蛀果后,在蛀果孔处出现无色胶状分泌物,后变为透明白色胶珠,渐变为琥珀色。
幼虫蛀果后,在青皮内纵横串食,初为害期,蛀果孔呈线状,深达果仁,使果皮干缩变黑,故又称为“核桃黑”。
蛀果孔隧道内充满虫粪,1个果内幼虫可达几头,多者30余头,被害处黑烂。
早期被害果,核桃仁发育不良,果皮皱缩变黑,提早脱落,但幼虫不转果为害。
有的幼虫蛀食果柄,引起早期落果。
老熟幼虫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脱果,此时被害核桃青皮变黑、果肉变质腐烂。
老熟幼虫脱果时先咬破果皮掉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适宜场所入土结茧越冬,脱果期为1个月左右。
二、核桃举肢蛾发生严重危害的原因由于在核桃种植生产上不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致使核桃举肢蛾大量发生。
该虫是核桃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以幼虫蛀入硬壳内取食种仁,早期危害不明显,不易发现,一旦发现落果或果实变黑时,往往已错过防治时机,严重影响核桃产量和品质。
1.近几年冬季温度偏暖,夏季6、7月份雨量偏多。
成虫羽化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重,干旱年份较轻。
2.栽植环境不好。
凡是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必重;一般窝风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阴坡地比阳坡地、沟里比沟外发生重;荒坡地比经常耕作地发生较重。
3.重视不够,管理跟不上,粗放管理。
水肥不够。
修剪不及时。
4.由于农民病虫害防治素质低,防治适期预测不准确,甚至不预测,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用错药,按病害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