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计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475.93 KB
- 文档页数:3
一、引言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日益提高,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本人在实训过程中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了深入学习,并撰写了以下实训报告。
二、实训目的1. 了解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掌握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计算法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生产准备、生产管理、设备折旧等。
作业成本计算法通过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成本核算的精细化。
2.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步骤(1)确定作业:分析企业内部各项作业,将其归纳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2)分配间接成本:根据作业中心的特点,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作业中心的工作量,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
(4)分配作业成本: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
(5)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将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的作业成本汇总,得到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 实训案例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其作业成本计算过程。
(1)确定作业:经过分析,该企业共有10个作业中心,分别为:原材料采购、生产准备、生产制造、产品检验、产品包装、产品销售、客户服务、设备维护、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2)分配间接成本:根据各作业中心的特点,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例如,生产准备费用按照生产工时分配,设备维护费用按照设备使用时间分配。
(3)计算作业成本:根据各作业中心的工作量,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
成本管理之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和核算企业生产成本的方法,它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并在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和主要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根据生产的特性和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生产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产品或作业上,并根据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来计算作业成本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个中间成品或多个生产阶段的企业。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作业或部门,然后按照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将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作业上。
这样可以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并提供给管理层参考。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主要步骤包括:1.作业或产品的定义:首先要确定每个作业或产品的范围和内容,以便后续的成本核算和分析。
2.成本元素的确定:根据作业或产品的特点,确定与其相关的各项成本元素,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3.成本汇总:对于每个作业或产品,将其相关的成本元素进行汇总,并计算出总成本。
4.作业量的确定: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数据,确定每个作业或产品的作业量,例如产量、使用时间等。
5.成本分配:根据作业量和成本的关系,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
6.作业成本的计算:根据分配的成本和作业量,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7.成本分析:对于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以了解和掌握成本结构和成本变动的情况。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或产品的成本,并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供管理层参考。
其缺点是计算和分析的过程相对复杂,且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来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结合其他的成本管理方法一起使用,例如标准成本法和活动成本法等,以提高成本管理的效果。
同时,企业在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时,也应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摘要: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2.确定成本动因3.计算作业成本4.计算产品成本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五、提高作业成本法计算精度的方法正文:一、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将成本对象的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作业环节,通过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追踪、计算和控制,从而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成本动因的环节。
确定作业中心有助于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有效追踪和控制。
2.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人工等。
通过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成本波动的原因,为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3.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指在作业中心中,单位成本动因所产生的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时,需要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成本分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将各个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可以更加精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产品定价和盈利分析。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的企业,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 提高成本核算精度:作业成本法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流动进行细化分析,使成本核算更加精确。
- 促进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识别成本动因,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 优化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可以揭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2.局限性- 计算复杂度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作业成本法公式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公式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理解起来也没那么难。
咱们先来说说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公式:作业成本分配率 = 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总成本÷作业动因总量。
然后呢,某产品应分配的作业成本 =该产品耗用的作业动因量×作业成本分配率。
举个例子吧,就说咱们常见的学校小卖部。
小卖部老板为了算清楚每种商品的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用作业成本法。
比如说进货这件事儿,老板每次去进货都要花费时间、精力还有车费。
这进货的过程就是一个“作业”,车费、时间成本等加起来就是这个作业的总成本。
而作业动因呢,可能就是进货的次数或者进货的商品种类数量。
假如老板这个月进货一共花了 500 块钱,一共进了 10 次货,那作业成本分配率就是 50 元/次。
如果某种饮料这个月进货了 3 次,那这种饮料在进货这个作业上分配的成本就是 3×50 = 150 元。
再比如说,小卖部里整理货架也是一个作业。
整理货架需要花费人力和时间,这部分成本算在一起是 300 元。
而整理货架的作业动因是整理的次数,这个月一共整理了 15 次。
那作业成本分配率就是 20 元/次。
如果某种零食这个月因为上新货整理了 4 次货架,那这种零食在整理货架这个作业上分配的成本就是 4×20 = 80 元。
通过这样的计算,小卖部老板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每种商品在进货、整理货架等各个环节上的成本,从而更好地制定价格,控制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实际的企业生产或者服务提供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就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
比如说一家制造企业,生产线上有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业。
像原材料搬运、机器调试、产品组装等等。
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再把这些成本合理地分配到最终的产品上,企业就能更准确地知道每个产品的真实成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比如哪些产品要加大生产,哪些产品要优化或者淘汰。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步骤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的方法,它将成本分配给产品的各个阶段或作业,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
下面将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作业成本池作业成本池是指将同类成本归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追踪和分配成本。
在确定作业成本池时,需要考虑成本的共同特征和归属关系。
常见的作业成本池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第二步: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作业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成本产生的因素,其变化程度与成本的变化程度相关。
通过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更准确地分配成本。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产品数量或材料重量,直接人工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工时数或员工数量。
第三步:确定作业成本分配基础作业成本分配基础是指根据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程度来分配成本的依据。
常见的作业成本分配基础包括直接材料成本比例、直接人工工时数或直接人工工资比例、制造费用的驱动因素比例等。
第四步:计算作业成本在确定了作业成本池、作业成本驱动因素和作业成本分配基础后,可以开始计算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但通常是将作业成本池乘以作业成本分配基础的比例。
第五步:分配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是指将计算得到的作业成本分配给相应的作业或产品。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则,成本应该按照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程度来分配。
例如,直接材料成本可以按照产品数量或材料重量来分配,直接人工成本可以按照工时数或员工数量来分配。
第六步:计算单位产品成本通过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作业或产品,可以计算出单位产品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
通过计算单位产品成本,可以评估产品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总结: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成本的方法,它通过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或产品,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作业成本池、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确定作业成本分配基础、计算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和计算单位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对于理解和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可以简单表述为:总成本 =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相对容易确定,比如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这些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上。
而间接成本的分配就相对复杂一些,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来完成。
间接成本分配率 = 待分配的间接成本总额÷分配基础总量某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该产品的分配基础×间接成本分配率比如说,一家工厂生产 A、B 两种产品,共发生间接成本 100 万元。
其中,用于生产 A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 2000 小时,生产 B 产品的机器工时为3000 小时。
那么,间接成本分配率= 100 万元÷(2000 + 3000)小时 = 200 元/小时。
A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2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40 万元B 产品应分配的间接成本 = 3000 小时×200 元/小时 = 60 万元我曾经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过,当时企业就面临着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
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流程复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导致一些产品成本被低估,而另一些产品成本被高估。
这给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利润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后来,我们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为了确定各项作业和分配基础,我们深入车间,观察工人的操作流程,记录机器的运行时间,分析各种材料的消耗情况。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确统计一台关键设备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使用时间,我和同事在车间里蹲守了整整一天。
从早上工人上班,到晚上下班,我们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那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却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获取到了非常宝贵的数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作业成本核算体系。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计算
1.建立同质成本库
所谓的同质成本库,是指将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按肯定要求合并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建立一个同质成本库,就是将同质组内各项作业的成本归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成本集合。
纳入同一个同质组的作业,必需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必需属于同一类作业。
其次,对于不同产品来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2.计算作业成本安排率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安排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二是预算作业成本安排率。
(1)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
例如,企业生产某产品的车间,当期发生的搬运环节的作业成本为20 000元,当期实际作业为2 000次。
那么,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20 000÷2 000=10(元/次)。
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详细见表1-1。
(2)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
例如,企业生产某产品的车间,估计当期发生的搬运环节的作业成本为21 000元,当期估计实际作业为2 000次。
那么,实际作业成本安排率=21 000÷2 000=10.5(元/次)。
需要留意的是,既然是估计的成本,必定与实际的有差异,采纳估计的作业成本安排率需要结转成本差异。
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详细见表1-2。
企业采纳什么样的安排方法比较好呢?一般来说,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法比较好。
企业采纳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安排率法,虽然会增加安排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的工作量,但它能准时为管理者供应管理和决策依据,并能准时反映成本变动的缘由。
作业成本计算法名词解释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和产出成果,利用成本计算方法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和计量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包括:
1. 直接成本法:根据作业直接使用的材料和直接劳动成本来计算作业成本。
2. 间接成本法:将作业间接使用的材料和劳动成本按一定的分配基础进行分配,并加到作业的直接成本上,再计算作业的成本。
3. 过程成本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分摊到每个作业上,计算作业的成本。
4. 活动成本法: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活动来确定作业的成本,将活动相关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上。
5. ABC成本法:根据活动的相关性来确定作业的成本,将活
动相关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上,并结合活动的资源消耗量进行成本分析。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计算作业成本,以便更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和流程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的成本计算方法。
与传统的直接成本法和间接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加精细,能更准确地计算出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和流程。
一、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影响项活动发生和消耗成本的因素。
例如,生产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直接劳动时间、机器使用时间等。
确定活动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第一步,对于准确计算成本非常重要。
二、识别活动活动是指组织中需要进行的任务或操作,可以是生产过程中的其中一步骤,也可以是管理活动中的其中一项工作。
通过识别活动,可以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活动,并为每个活动建立成本中心。
三、确定成本驱动因素与活动的关系在这一步骤中,需要确定每个活动所消耗的成本驱动因素与相应活动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活动的特征和需求来进行。
例如,如果一个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是直接劳动时间,那么需要确定每个单位直接劳动时间所需的成本。
四、计算活动成本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根据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和与活动的关系来计算每个活动的成本。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和成本驱动因素而定,但通常是通过将成本驱动因素与活动的单位成本相乘来计算。
五、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需求量活动需求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对每个活动的需求量。
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和设计,可以确定每个产品或服务对每个活动的需求量。
这可以通过分析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和生产流程来进行。
六、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成本在这一步骤中,根据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需求量和每个活动的成本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成本。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需求量与每个活动的成本相乘,得到每个产品或服务对每个活动的成本。
七、分配企业的共享成本共享成本是指不属于特定活动,但是需要由企业承担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
一、什么是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个用于计算特定作业(工作)所需成本的算法,
它可以用于估算工作项的实际成本,也可用于估算在原材料消耗、劳动力
支出、机械、设备、服务及其他支出上所投入的费用。
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数学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可预知的投入
费用,来估算每个工作成本,并将其转换为美元(或任何其他货币)的市
场价值。
它是一种通用的原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工作,可以用于估算工
作报价时的全部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用途
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用于计算不同类型的作业,它可以帮助公司管理
成本并估算工作成本,因此可以将最低价格报价给客户,而不会损失利润。
此外,作业成本计算法还可以用于制定最优的作业计划,以确定投入和支
出的最佳比例,从而减少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
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步骤
1.定义工作项目的范围和要求,并确定将要花费的资本成本,以及支
出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支出、设备租赁费用、服务支出等等。
2.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施工时间,将其转换为标准工时,这样可以确
定总工时。
3.确定工作人员的报酬,根据工作类别。
成本管理之作业成本计算法概述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作业成本的方法。
通过对作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进行逐项追踪,并分配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实现对成本的准确计算和控制。
作业成本计算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批量较小,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如定制制造业、加工制造业等。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步骤作业成本计算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确定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需要进行成本计算的具体产品、作业或成本中心。
在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时,需要明确所计算的成本对象,以便将成本正确地分配到相应的对象上。
2.追踪直接材料成本在作业成本计算中,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作业的材料成本。
追踪直接材料成本需要根据物料清单和实际发出的材料数量进行计算,以确保将材料成本准确地分配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
3.追踪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作业的人工成本。
追踪直接人工成本需要根据实际的人工工时和工资率进行计算,将人工成本准确地分配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
4.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除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外的其他生产成本,如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
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可以采用间接成本分配率、作业基数法、标准成本法等不同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计算作业成本在完成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后,可以根据所选的分配方法计算出作业的成本。
作业成本的计算可以按照产品、作业或者成本中心的维度进行。
6.成本控制和分析完成作业成本计算后,可以对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以便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
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可以分析出成本的变动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缺点作业成本计算法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实现对作业成本的准确计算和控制,帮助企业了解产品或作业的成本构成,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可以根据具体的成本对象进行成本分配,提高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和准确度。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也被称为ABC成本法,是一种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的方法。
它通过拓宽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准确和真实。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作业和作业中心: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将企业的运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和作业中心,明确各作业和作业中心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归属。
2. 确定资源成本:将企业的资源成本按照其用途和消耗方式分配到各个作业和作业中心中,这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
3. 确定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确定作业成本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找出哪些作业是必要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从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
4. 计算作业成本:根据确定的资源成本和作业动因,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并将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或服务中。
在计算作业成本时,可以采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如直接费用法、间接费用法、作业基础成本法等。
5. 分析作业价值:通过对作业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作业是不增值的,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其运营成本和业务流程,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公式成本计算是企业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有三种基本方法:作业成本法、加权平均法和直接成本法。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基本方法的公式和计算步骤。
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按产成品的生产过程而分类计算成本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可分解成多个独立、较为复杂的阶段的企业。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用量×直接材料单价2.计算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3.计算制造费用:制造费用=间接材料费用+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4.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二、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按平衡产量计算单位产品成本的方法,适用于生产过程相对简单的企业。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库存的成本+本期新入库成本÷期初库存数量+本期新入库数量2.计算期末库存成本:期末库存成本=期末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3.计算本期产量成本:本期产量成本=本期产量数量×加权平均单价三、直接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直接计算与产品有关的材料、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方法,适用于成本有明确归属的企业。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用量×直接材料单价2.计算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3.计算直接制造费用:直接制造费用=直接制造费用项1+直接制造费用项2+...+直接制造费用项n4.计算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制造费用以上就是作业成本法、加权平均法和直接成本法的计算步骤和公式。
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企业的成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作业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许多组织资源的使用并非用于构成产品的实物形态,而是用于为各种辅助作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泛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为各类顾客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用于各种作业的资源进行计量和定价,这些作业业主要是指辅助生产、交货及顾客服务。
成本系统结构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
传统的成本系统具有以下两步: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生产或经营部门,同时。
生产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
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生产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生产部门。
第二步,成本从生产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生产的生产品中。
作业成本系统也具有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要确认耗用企业辅助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辅助资源的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的作业中,直到将企业的全部辅助资源费用都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中为对、第二步,通过为每一种作业确定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
而且,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个期间内所使用的作业成本驱动率也是多重的。
这种成本计算法看起来很复杂,实际操作却很简单。
平衡计分卡用来表达企业在生产能力基础上的竞争和在生成技
术革新的竞争中所必须达到的、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将任务和决策转化成目标和指标,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方面。
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增加了非财务指标,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成为企业各层员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平衡计分卡里指标的使用人式各不相同.包括将企业的策略结合在一起;传达企业的策略;将个人、企业和各部门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利用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能力、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
平衡计分卡是用来交流、通知和学习的系统,而非一个控制系统。
经济附加使其概念源于剩余收益。
由于提高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活动有时会降低公司的价值,因而实业界和理论界提出一种替代的业绩评价方法,即用剩余收益来克服投资报酬率的局限性。
从税前净收益中减去资本成本得到的结果就是剩余收益。
增加那些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或减少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投资,则剩余收益会增加。
由于剩余收益法有利于使公司对部门的业绩评价与使部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活动保持一致性,因而与投资报酬率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理论界用经济附加值取代了剩余收益。
经济附加值概念的提出从不同角度扩展了剩余收益评价方法:一方面,经济附加值是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推出的,体现该行业的资本成本和部门
的风险特征,能得出一个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独业务单位的风险水平。
另一方面,经济附加值是在对因财务报告的需要而被公认会计准则曲解的信息作出调整后计算得出的。
市场附加值是指公司的市场价值与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通过市场附加值最大化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市场附加值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附加值=市场价值总额一总投资额。
市场价值总额是负债的贴面价值与所房者权益的市场价值之机总投资额是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之和。
市场附加值与净现值有直接联系,净现值能够计量某一项目可望增加的市场附加值。
公司通过编制资金预算表、可以得出某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公司的管理者一般不会也不应选择那些预期会产生负市场附加值的投资项目。
刘明辉、金一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