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新分类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7.46 MB
- 文档页数:26
2023 ESC 心肌病指南解读要点一:新增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NDLVC)分类。
新版指南根据形态学和功能学特征,将心肌病分为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NDL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和限制型心肌病(RCM)五种主要类型,新增了NDLVC。
NDLVC被定义为正常心肌出现非缺血性左心室瘢痕或被脂肪组织替代(可伴/不伴局部或广泛室壁运动异常),或仅有广泛左心室运动减弱而不伴瘢痕形成。
目前NDLVC主要包括无左心室扩张的DCM、致心律失常性左心室心肌病(ALVC)、左心室受累为主的ARVC,或者致心律失常性DCM(通常不满足ARVC的诊断标准)。
这一推荐在临床上设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为心肌病患者的细化分类、精准诊断和治疗制定了方向。
目前来看,NDLVC患者在诊断上面临“两岸不着边”的境地(既不属于HCM、也不属于DCM),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类似患者常将其归为一类或有利于此类心肌病患者的管理。
然而,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此类患者与DCM患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未来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化分类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单独推荐,还需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要点二:详细地列出了心肌病相关基因,尤其是猝死高风险基因。
近年来,基因检测长足发展,临床应用增多,并积累了很多数据。
本指南详细地列出了心肌病相关基因,尤其是猝死高风险基因,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表1 心源性猝死相关高危基因型和预测因素此外,新版心肌病指南对近年来发表的基因筛查相关文献进行了很好地梳理,尤其是对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乳糖不耐受的法布雷病和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进行了推荐,这三类疾病由于有了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相对于其他心肌病的治疗策略会有较大的改变,也是未来我们攻克心肌病的研究方向,是近年来心肌病的治疗领域最鼓舞人心的进展。
要点三:对DCM患者的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进行了明确推荐,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心肌疾病定义:心肌疾病指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排除瓣膜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包括:心肌病(原因不明)、特发性心肌病、心肌炎第一节: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WHO/ISFC 1980年WHO/ISFC 1995年定义: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病分类: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未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注:未定型心肌病仍保留,快速性心律失常引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已引起重视,但不在分类中。
一.扩张型心肌病:特征: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持续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亦可引起本病。
病理:心室扩大,室壁变薄,纤维瘢痕形成,附壁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充血性心力衰竭,栓塞和猝死,心脏扩大,奔马律,各种心律失常。
辅助检查:·X线:心影明显扩大,心胸比﹥50%,肺淤血·心电图: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ST-T 改变、异常Q波、R波减低。
·心脏超声: 大-心腔扩大薄-室壁变薄弱-心肌弥漫性运动减弱小-二尖办开口相对变小排除其它心脏病·放射性核素检查:核素血池扫描可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EF ↓.核素心肌显影为灶性散在性放射性减低。
·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早期正常,有心衰时,可见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左房压、肺毛压、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
心室造影: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EF↓·心内膜心肌活检: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示心室扩大,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应考虑本病可能。
与心肌炎,风心病,高心病,冠心病相鉴别。
治疗和预后:治疗:·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利尿剂、洋地黄、ACEI、β-阻滞剂、免疫调节剂、营养心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