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408.11 KB
- 文档页数:34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六月目录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一)发展成效 (4)(二)主要问题 (7)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6.30•【文号】工信部规〔2016〕225号•【施行日期】2016.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规〔2016〕2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我部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6月30日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
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2.06.16•【文号】国发[2012]19号•【施行日期】2012.06.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16号)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304号)、《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工信厅节〔2014〕149号),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
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
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1.12.17•【文号】工信部规[2011]600号•【施行日期】2011.1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规[2011]6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部属相关单位: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务院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要求,全面推进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我部制定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现予以发布。
附件: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联系电话:************)附件: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前言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不当处置与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当前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确保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战略部署,落实国务院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工作思路,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中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我国各工业领域在生产活动中年产生量在1,000万吨以上、对环境和安全影响较大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和电石渣。
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2012-01-20 17:07:28来源:中国网前言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战略部署,采取积极的综合措施,特别是《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及时出台,为轻工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轻工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指导未来五年轻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迈进,编制《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 年。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面临形势(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内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生产平稳较快增长2010 年,全部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3 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
家用电器、皮革、塑料制品、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
2.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6 个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95 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清
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造纸信息》》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为做好工业清洁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工业行业清洁
生产,发挥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工信部2010年11月22日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清洁
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通知”,组织开展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征集工作。
申报范围要求如下:
【总页数】1页(P45-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7
【相关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以及现役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备选项目的通知 [J],
2.工信部、科技部组织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J], 刘毅
3.工信部发布《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19年)》征求意
见稿 [J], 本刊讯
4.工业和信息化部通知组织申报“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节能技术装备 [J],
5.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1年版)的通矢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时间:2012-02-28 09:40来源:工信部作者:工信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1 前言“十二五”(2011–2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的指导性文件。
2一、现状与形势(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
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5 年的41.8%降至2010 年的4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
“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以及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
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 年的2.59 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 年的1.91 吨标准煤,5 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
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
2010 年同2005 年相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
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 万吨、10700 万吨、37000 万吨和1130 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节能标准不断完善。
发布了一批能耗限额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通信设备节能标准。
二是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分解下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指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评价考核,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三是积极推动节能技术进步。
围绕重大节能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实施一批重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编制了重点行业节能技术目录与指南,推广干熄焦、高炉压差发电(TRT)等一大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
四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发布重点用能行业13种产品(工序)能效标杆指标,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支持钢铁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五是加强绿色信息通信技术应用。
推广移动办公、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绿色节能新业务,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传统产业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工业节能降耗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工业能源消耗增速过高;二是行业间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先进生产能力和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无法支撑节能发展需求;四是市场化节能机制尚待完善,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五是工业节能管理基础薄弱,节能服务能力与市场需求发展不相适应。
(二)形势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仍不断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严峻。
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继续增加,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同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也将对工业发展形成硬约束。
另外,传统的能源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工业转型升级为节能降耗提供良好契机。
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生产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破解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看,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节能降耗构成严峻挑战。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博弈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口国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碳足迹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出口将面临巨大压力。
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新趋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核心价值观。
从现实情况看,重工业发展增速快于轻工业,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处于较高水平,单位工业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节能潜力仍然很大,要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出路在于能源节约。
从长远战略看,节能减排是解决能源安全和保障供应的优先举措,只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挖掘工业节能潜力,才能确保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期,视频、图像等新业务新应用带来数据业务快速增长,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使得集成度高、能耗大的数据单架设备大量增加,能源消耗呈指数增长,通信业节能将面临更大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绿色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工业节能降耗提供有力支撑。
从长远发展看,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而“十二五”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30 多年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发展方式粗放是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支撑,重外延、轻内涵现象仍较普遍,尤其是支撑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工业发展靠投资、出口拉动和资源能源支撑是不可持续的。
必须注重内涵式增长,把工业节能降耗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切入点之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面对国家战略任务和约束性指标要求、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以及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要求更高。
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工业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工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工艺、装备、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在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培育和发展节能产品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服务产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抓好重点行业节能的同时,逐步将节能推向工业全行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落实目标责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积极开展节能服务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主动节能意识。
坚持过程节能与产品节能相结合。
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设计,实施绿色制造,强化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等机电产品推广力度,逐步降低用能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坚持优化存量和控制增量相结合。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程、加强节能挖潜改造和技术改造力度,持续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企业过快增长,努力提高新增项目的能效水平。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政府在节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技术;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用能企业到国外建设工厂和工业园区,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三)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到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 年下降21%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实现节能量6.7 亿吨标准煤。
2.主要行业目标到2015 年,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0 年下降18%、18%、18%、20%、20%、22%、20%、20%、18%。
3.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下降目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表1:“十二五”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下降目标序号指标单位2010 年2015 年下降目标(%)1 吨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605 580 4.12 铜冶炼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350 300 14.33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千瓦时/吨14013 13300 5.14 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5 112 2.65 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重箱17 15 11.86 乙烯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886 857 3.37 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402 1350 3.74.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加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酸蓄电池等工业行业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具体淘汰任务按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确定的“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执行。
序号指标单位2010 年2015 年下降目标(%)8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离子膜法,30%)千克标准煤/吨351 330 69 电石生产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05 1050 510 造纸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30 900 2011 日用玻璃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437 380 1312 发酵产品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900 820 8.913 日用陶瓷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1190 1110 6.714 万米印染布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万米2298 2114 815 吨纱(线)混合数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368 339 816 万米布混合数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万米1817 1672 817 粘胶纤维综合能耗(长丝)千克标准煤/吨4713 4477 518 铸件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吨合格铸件600 480 2019 多晶硅工艺能耗(高温氢化)千克标准煤/吨39000 33000 15.420 多晶硅工艺能耗(低温氢化)千克标准煤/吨36000 30000 16.7三、重点行业节能途径与措施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大力推进结构节能,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向上下游一体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向集中,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大力提升行业能源利用水平,继续加强重大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推广力度,加快重大节能标准制定,确保实现“十二五”行业节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