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50
社会学研究⽅法复习重点第⼀章导论1、社会研究:⼀种以经验的⽅式,对社会世界中⼈们的⾏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然的;研究⽅式是经验的⽽⾮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的特殊性;研究的⼲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2、社会研究的⽅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法论、研究⽅式、具体⽅法及技术。
⽅法论:⽅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相互对⽴的⽅法论:实证主义⽅法论和⼈⽂主义⽅法论。
研究⽅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献研究;实地研究。
具体⽅法和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
抽样⽅法、测量⽅法、统计分析⽅法、定性资料分析⽅法、计算机应⽤技术。
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较: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4、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案和准备研究⼯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章理论与研究⼀、理论:⼀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是对现象的⼀种抽象,是⼀类事物的属性在⼈们主观上的反应。
2、变量:就是具有⼀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发⽣改变的变量。
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者之间的位置,表明⾃变量影响因变量的⼀种⽅式或途径。
3、命题:指的是关于⼀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风笑天第三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第一章导论基本概念: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思考与实践: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答: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在于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所以会面临以下困难:1.人的特殊性(主体意识、主观意志)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自然、伦理、政治因素)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沦、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
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
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一、基本概念1.研究问题答: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
研究问题主要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方面。
2.研究主题答: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3.问题的重要性答:问题的重要性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
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的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
而这种意义或价值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4.问题的创造性答:问题的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5.问题的可行性答: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具有重要价值和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它所受到的主、客观限制往往也越多。
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
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6.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答: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有(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第一章 导论1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
对于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应用领域较广,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对事物的分析精确性高,对信息的收集迅速及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种目的,可以通过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
其资料是被访者的自我报告,对行为的测量被动、简洁,难以了解社会现实中人们的真实行为过程,对思想难以深入探讨。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1. 实地观察:社会学研究中,实地观察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亲自走访社会场所,观察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2. 访谈:访谈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交谈,获取他们对某个社会问题或现象的主观看法和经验。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即灵活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探讨。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社会学中用于验证特定假设或理论的方法。
研究者设计实验条件,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其他干扰因素,从而更好地分析因果关系。
4. 文献研究:社会学家常常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来了解过去的社会情况和事件。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统计数据、报告和文化创作等,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变迁和社会现象的演变规律。
5.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社会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给受访者分发问卷、进行网上调查或电话访问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分析社会现象和验证研究假设。
6.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对个别对象或具体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细节信息,揭示其中的模式和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社会学家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组织,揭示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社会问题。
第一章:绪论1、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计类型。
观研究。
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4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6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9、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12、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杨磊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一、科学方法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
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系;四、研究过程: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一章社会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 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地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地活动;2. 社会调查;指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有些学者将其等同于社会调查研究,(它是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类型,但是只是包括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3. 当代社会研究的主要特征;a)目的性是社会研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b)经验性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c)理论性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d)社会性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4. 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a)社会研究的主体组织主要扮演社会研究项目的组织者、委托者、承担者、资助者。
b)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者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c)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现状调查。
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对策研究等不同层次;d)社会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和。
5. 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能够客观地认识社会,真实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一项研究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第二节社会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原则1. 事实判断——是指对社会事实客观情况的判断,即通过科学的研究而对一个社会现象及其原因和规律客观存在状况做出的判断。
2. 价值判断——是指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程度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3. 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4. 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笫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20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
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这两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
正是这些社会变化和社会后果,使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即如何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问题,突出出来了。
(2)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别比、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答:(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方面。
社会学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2. 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社会现象,如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社会阶层等;3. 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和观察技巧,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调查报告;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学的兴趣;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学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较为表面,需要引导深入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调查,提高社会学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导论2. 社会现象分析: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3. 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社会研究方法4. 文化与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教材章节:第四章 社会与文化5. 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案: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不平等问题及应对策略;教材章节:第五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第三周:社会研究方法第四周:社会与文化第五周: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学领域。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