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口与发展2
- 格式:ppt
- 大小:637.00 KB
- 文档页数:43
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宣传教育为主,实行科学管理,文明执法,和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
第二章人口与发展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制定全省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全省人口普查结果,调整人口控制目标。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推广先进、科学、文明的计划生育技术和方法,提高公民的计划生育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第三章生育管理第八条实行计划生育,以法定婚龄为基准,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九条夫妻双方应当共同负责生育管理,实行计划生育。
第十条生育权属于公民个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限制公民的生育权。
第十一条育龄夫妻可以选择避孕方式,并按照有关规定免费获得避孕药具。
第十二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终止妊娠。
第四章奖励与社会保障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的合法权益,具体措施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帮助和扶持,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一)拒绝计划生育管理的;(二)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报告生育情况的;(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四)未按照本条例规定进行节育手术或者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恢复生育能力的;(五)未按照本条例规定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的;(六)未按照本条例规定采取其他避孕措施的。
第六章人口地理学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般认为,人类由大约4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洲的东非高原很可能是人类最初完成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的地方,此后不断向亚、欧两大陆扩散。
5万年前,人类进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晚期;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最初的农业,人类开始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而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进程。
(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农业革命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
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依靠采集、渔猎获得食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
其人口特征是:(1)极低的人口密度。
据研究,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约300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人口密度为0.08人/km2;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约4000万,人口密度为0.5人/km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受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的限制。
(3)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公元前8000年,狩猎和采集者已开始迁移,逐渐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只剩南极洲还未被人类占据。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农业,农牧业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8·全国Ⅰ卷,4~52018·某某卷,102017·某某卷,1~2多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一个或多个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或差异。
2018·某某卷,10~112017·某某卷,142017·某某卷,12(1)2016·全国Ⅲ卷,4以文字或统计图表资料为背景,以我国历史上的重大移民事件及当前我国的民工潮、春运潮和中东、北非地区的难民潮等典型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1)居住地变更——前提条件。
(2)空间移动——一般以跨越行政区界线为标准。
(3)时间限定——长期或永久性(至少为一年以上)。
(1)19世纪以前欧洲美洲、大洋洲(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
(2)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如下图所示:(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地区迁出地迁入地影响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2018·全国Ⅰ卷,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及产业的分布(附答案)一、单选题1.东北稻米质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 一年一熟,生长期较长B. 夏季高温多雨C.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D. 当地生产技术先进2.东北的民居墙体较厚是因为()A. 东北人怕噪音B. 东北冬季太冷,这样可以保暖C. 东北人觉得墙厚安全D. 东北降水太多3.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资源丰富B. 科技力量雄厚C. 水资源丰富D. 工业历史悠久,消费市场广阔读图回答下面4-7题。
4.图中ABC三座山脉分别是()A.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B. 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兴岭C. 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D.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5.材料里提到的两大平原是()A.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B.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C.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D.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6.东北三省种植面积最广的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分别是()A. 甘蔗、油菜B. 甘蔗、大豆C. 甜菜、油菜D. 甜菜、大豆7.东北平原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B.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C. 地势低平,黑土广布D. 日出最早,光照充足8.如图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题。
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集中分布区分别是()A. 长白山山林地带和辽河平原B. 三江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C.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D. 辽河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9.黑龙江素有“中国粮仓”的美誉,其地表结构特征是()A. 三山夹两盆B. 山环水绕,平原居中C. 中间高,四周低D. 地表平坦10.关于长春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B. 辽宁省的省会C. 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D. 位于滨州线沿线地区11.如图三幅图是东北地区地理事物分布图。
2024年浙江省人口与社会保障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保障人口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人口与社会保障,是指人口发展、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条浙江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将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人口与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人口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人口与社会保障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人口与社会保障意识。
第二章人口发展第八条浙江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原则,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和浙江省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合理安排人口增长速度和结构。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调控,促进男女比例的平衡。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老年人口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十三条浙江省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领导,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运行。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稳健、有效运行。
6.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导学案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6月5日学习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现状1982年,我国将__________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人口_______________明显下降。
(2)前景由于__________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不包括港、澳、台)要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__________以内。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峰值__________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然料需求增加(2)人均耕地减少(3)植被破坏(4)环境污染加剧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5)推进生态农业(二)预习自测1. 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2.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计划生育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C.200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组成为A.增长型 B.稳定性 C.衰退型 D.无法确定4.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中国共需要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量13.5吨,也就是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5.12.2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一号•【施行日期】2016.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第三章生育调节第四章奖励与社会保障第五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三条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与增加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进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相结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领导全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