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种乐趣,朋友间的相聚也是一种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这句话阐述了孔子“德治”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道德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这里的“德治”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他认为,君子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而应具备广泛的才能和知识。
这里的“器”指的是局限于某一领域的工具或器具,而君子则应具备全面的素质。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别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的定义。
他认为,仁德就是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孔子说:“君子团结但不结党,小人结党但不团结。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事上的区别。
君子注重团结,但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结党营私;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甚至为了个人目的而背叛朋友。
总结:《论语》中的经典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翻译,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六《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①节选自《论语》。
《论语》,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成。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②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③说:通“悦”,喜悦、高兴。
④愠:怨恨,生气。
⑤知:通“智”,聪明。
⑥好:喜爱,爱好。
⑦乐:以(之)为快乐。
⑧凋:凋谢。
⑨尝:曾经。
⑩寝:睡。
二七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yǐ]。
注释:①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kē],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
②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④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
⑤环:围。
⑥夫:发语词。
⑦池:护城河。
⑧兵:武器。
⑨委而去之:委,抛弃。
去,离开。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目录▼【一】作品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二】注释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
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
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2.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3.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中古诗词阅读】《<论语>八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论语》八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如果你复习旧知识,了解新知识,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从,教女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静默学习不关我的事,学习永不厌倦,教学永不厌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不要生气,不要多愁善感。
如果你不把一个角和三个角对立起来,这种事就不会再发生了。
”【试题】1.解释课文中下列附加词语的含义。
(1)思而不学则殆殆:()(2)永远不要厌倦学习:()(3)不愤不启不愤不启:()2.在下列小组中添加一些单词。
具有相同含义的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我可以当老师。
我能打一场战争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远方的朋友,从七百里的三峡来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你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来成为一名教师。
B.有时早上是白帝,晚上是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将“敏感且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这句话翻译成白话。
5.用原文填空。
(1)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教师应该抓住适当的机会进行启发,正如文章所说:“,。
”(2)从课文中选择一个能表明你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③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一半的论语统治着世界”。
今天我们阅读它也将受益匪浅。
请在《论语》中再写一篇你熟悉的文章(与试卷上的不一样),并简要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参考答案】1.精神疲惫,毫无成果,心满意足,心想理解却无法理解。
论语八则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岂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么?假如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么?人不自知而不愠怒,岂不是君子的表现么?”礼记: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应该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知道礼仪,而且要按照礼仪去行事,这也是必须的!”先进后说:子曰:“先进而后言,则民兴而不疑也。
”翻译:孔夫子说:“先行以身作则,然后才去言说,那么百姓就会兴致勃勃,而不会有怀疑的想法。
”管仲:子曰:“君子闻讫而后喜而笑,大夫闻讫而不笑,士闻讫而作,下士闻讫而莫之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听说后便高兴并笑出声来;大夫听说后却不肯笑出声来;士族听说后事先行动;而下层士族听说后,则没有人知晓。
”能任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夫子说:“人应该不仅仅只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还要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
”礼之用:子曰:“学而优则仕,礼之用也。
”翻译:孔夫子说:“学习,尤其要学习如何胜过别人,这样才能胜任官职,而礼仪则是如此学习的必要技巧。
”信: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孔夫子说:“君子之间的相处宁静而有序,小人之间的相处讨好而不真实。
”节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孔夫子说:“一个没有守信用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行得对不对。
”宽容: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夫子说:“由,我要教你一句话:如果知道,就知道;如果不懂,就不管,这也是知道的一种。
”以上就是论语八则的翻译,以及孔夫子所言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他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诲强调的是仁爱、节操、尊重、宽容、谦逊和守信用,而这些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孔子通过“论语八则”传达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重视和继承,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信这些核心价值观并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庭中朋友之间的关系、尊重长者等等。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一)01【学而篇】原文及其全文翻译【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论语》(全文及译文)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论语·八佾》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而不巩固,就会失去所学。
要忠诚和诚信,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论语·里仁》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是美好的。
选择居住的地方而不选择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他聪明而好学,不因地位低下而感到羞耻去请教别人,因此被称为‘文’。
”六、《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得到乐趣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八、《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一个有志向的人不能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义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非常重大吗?直到死后才能结束,不是非常遥远吗?”。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四、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种器物。
”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
”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七、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八则名言,涵盖了人生哲学、道德修养、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八则名言的进一步解读: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
二、强调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提升。
三、强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
四、强调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拘泥于某种事物。
五、强调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态。
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对他人施加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七、强调诚信的必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自己的信誉。
八、强调兴趣和热爱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以兴趣为动力,享受学习的过程。
总之,《论语》八则名言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修身养性、诚信待人、乐观向上,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欢愉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诚?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严谨,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凶狠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结合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结合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戆直;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论语八则,《论语八则》全文论语八则,《论语八则》全文网友回答《论语》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262353463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完整版:《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完整版:《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还反映了其弟子的思想。
书中充满了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智慧。
孔子的教导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善。
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的每一章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实用的智慧,适合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阅读。
通过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教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取得进步。
《论语》原文_翻译_完整版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完整版:《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君子的指南。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全面的才能和品质,不应被某一方面的才能所限制。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实词:
时:习:说:自:知:愠:君子:
虚词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译文: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实词:
故:知: 以:为:
虚词温故而知新
译文: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词语则:罔:殆:
虚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实词诲:女:知:是:知:
虚词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译文: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公冶长》)
词语何以:谓:敏:耻:下:是:以:
虚词敏而好学:谓之文也:
句式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词语默:识:厌:诲:于:何:
虚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句式何有于我哉?
译文: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词语择:其:善:者:从:
虚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词语齐:贤:内:自省:省:
虚词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论语全书原文注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的部分原文、注释及译文:1.学而篇: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注释:1.子:《论语》中“子曰” 的“子”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2.时:时时,经常。
3.习:演习,复习。
4.说:同“悦”,高兴。
5.愠(yùn):恼怒,怨恨。
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为政篇: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注释:1.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环绕。
3.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3.八佾篇:1.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
2.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大夫,按规定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天子的八佾,这是严重的越礼行为。
3.忍:忍心,这里指容忍。
3.译文: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4.里仁篇: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2.注释:1.里:居住。
2.仁:有仁德的地方。
3.处:居住。
4.知:同“智”,智慧。
3.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5.公冶长篇:1.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八则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和思想集合,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选取《论语》中的八则,进行翻译。
1. 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者,不以言色取人,只看其品行和道德修养。
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坦诚待人;小人心胸狭窄,常常忧虑。
3. 出于正直,归于礼义。
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始终保持正直,符合道德规范。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应该慎重说话,但行动应该迅速果断。
6.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不以荣辱为所动,只顾自己的修养和人生观。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需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些哲理性的论述在《论语》中起到了指导人们正确行为和做人之道的作用。
翻译这些论述时,要注意保持原意的同时,尽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论语》eight excerpts translation1. Crafty words and fake smiles, lacking in benevolence. A benevolent person does not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words or appearance, but rather looks at their conduct and moral cultivation.2. A gentleman is open and honest, while a petty person is always anxious. A gentleman has a broad and open mind, treating others with sincerity and honesty, while a petty person has a narrow mind and is constantly worried.3. Behave with honesty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One's actions should always be upright and adhere to moral standards.4.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for yourself. Do not do something to others that you would not want done to you.5. A gentleman desires to be slow of speech but prompt in action.A gentleman should be cautious with words, but decisive in action.6. Remain unperturbed by glory or disgrace, and leisurely observe the blooming and wilting of flowers in the courtyard. Do not b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fame or shame, focus onone's own self-cultivation and worldview.7.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brings danger. Learning requires critical thinking, only through thinking can true knowledge be acquired.8. Do not worry about others' lack of understanding, worry about your own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Do not be concerned with others' perception of you, instead focus on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others.These philosophical teachings in "The Analects" serve as a guide to proper behavior and moral conduct. When translating these excerpts, it is important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striving for clear and concise language that is easily understood.。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八则原文八则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
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论语三则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文章翻译编辑本段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论语八则第 1 页共 1 页篇三: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并且记住,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却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点呢?”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是有话想说,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二、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陵,沿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要急速传达,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和瀑布在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4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1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表情放温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了;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刮着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等走到客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五、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如吾两人者。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