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的基本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34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行为1.1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人类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行为表现等。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等。
1.2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上)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动机和经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3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下)在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中,还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机制形成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的思维、知觉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潜意识、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4 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自主性: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2. 多样性:人类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可塑性: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适应等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 目的性:人类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5. 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章社会环境2.1 社会环境的定义及分类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识别动物社会中的组织、通讯和分工等特征,并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尊重生命、关注生态平衡的价值观。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一组不同动物群体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如蜜蜂采蜜、狼群狩猎、鸟群迁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行为背后的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2.1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或视频,被丰富多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开始思考并讨论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似之处。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后续介绍社会行为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3.1 概念讲解:教师明确社会行为的概念,即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群体生存和繁衍的行为。
3.2 案例分析:选取蜜蜂、蚂蚁、狼群等典型的社会性动物作为案例,详细讲解它们的社会结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等特点。
3.3 观察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室中饲养的蚂蚁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讨论并总结蚂蚁的社会行为特征。
3.4 角色扮演:为了加深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蚂蚁中的不同角色(如工蚁、兵蚁、蚁后等),模拟它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学生活动:4.1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4.2 在案例分析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
4.3 在观察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合作,仔细观察并记录蚂蚁的社会行为特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4.4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模拟不同角色的行为,更深入地理解了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
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1说明:第一次任务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小组讨论报告家庭环境可以理解成为家庭氛围,其具体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
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说,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存在以下二个缺点:一是父母关系不和。
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识到这两种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行为复杂性的科学认识。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产生和变化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责任感,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及其区别。
•识别并分析动物行为中的先天性成分和学习成分。
三、教学难点•准确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动物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理解学习行为对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及其形成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物行为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
•实验或观察材料(如宠物、昆虫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观察与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活动,讨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认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动物行为的视频(如小鸟筑巢、小狗学坐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行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会的?”引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话题。
•揭示课题: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先天性行为:教师讲解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即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举例说明,如蜘蛛结网、蜜蜂采蜜等。
•学习行为:接着讲解学习行为的概念,即动物在后天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实用文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人类行为理论第二章人类行为理论授课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行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等问题。
授课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第四节发生认识理论教学重点: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教学难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人类行为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
教学手段: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西格蒙?弗洛伊德的个人介绍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里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1)无意识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无意识的动机有时可以通过对梦和口误的分析被发现;弗洛伊德将无意识部分称为(Id),它由利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两个相互对立的驱动力组成。
利比多代表着生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吃饭、呼吸、性以及其他身体需要的满足;塞纳托斯代表着死亡本能,与它相关联的是纵火、自虐、攻击、谋杀等破坏性的东西。
无意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的伟大成就之一,它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文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2)人格结构本我——类似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它指本能的冲动。
本我的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如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即时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