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以貌取人,结局震惊了_人生感悟
- 格式:docx
- 大小:24.18 KB
- 文档页数:2
以貌取人励志小故事【篇一:以貌取人励志小故事】斯坦福大学的由来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以貌取人,结局让人震惊在美国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
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
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
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
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
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
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斯坦福大学简介】斯坦福大学是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成立的,大学以他们于十六岁生日前夕(1884年)因伤寒去世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为名,以表纪念,利兰斯坦福曾告诉他的妻子:以后所有加利福尼亚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
【斯坦福大学由来】的启示:请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人,藐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
伊索寓言以貌取人读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伊索寓言是世界著名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作品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各种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通过小动物或其他角色的形象塑造,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中《以貌取人》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不同动物对一只狐狸外貌的评价,反映了人们常常以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一只狐狸由于患病而变得面黄肌瘦,其他动物便开始对它评头论足,认为它变得很可怕,并且不再愿意和它交往。
但当狐狸康复后,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容貌,其他动物不仅对它刮目相看,并且对它卑躬屈膝。
这个故事用简单的情节描述了人们对外貌的偏见和盲目,狐狸虽然内心并没有改变,但外表的改变却让其他动物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不能以貌取人,外貌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过分注重外表的人易被表面所迷惑,无法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内在。
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正是就是反映了这个道理。
内在的品质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外貌只是其外部表现,不应成为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读完这则寓言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以貌取人的危害,而对人的真正了解应当从内心出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外表只是冰山一角,无法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特质。
我们应该学会去探索和了解他人内心的美好,而不是建立在外表的表面认识上。
只有通过真正的了解和交流,我们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并且不被外表所迷惑。
伊索寓言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他的小故事通常寓意深刻,引人思考。
通过这些寓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人生的真谛,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以貌取人只会让我们错失很多珍贵的机会,只有用心去了解和接触,我们才能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朋友和伙伴,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和爱情。
在这个外表至上的社会,我们应当努力摒弃偏见,去除表面的光环,拥抱真实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应该用心去探寻别人的内心,真正了解和接纳他们。
《以貌取人》读后感
《以貌取人》这个成语故事,传达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深刻信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是人性中最表面的方面,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人的内在。
当我们以貌取人时,我们容易被外表所欺骗,从而错过珍贵的机会。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年轻英俊的人得到了一份高薪工作的机会,但是就因为他风流倜傥的外表,惹恼了一位女老板,最终失去了这个机会。
他后来通过伪装和装扮让自己变得朴素无华,最终得到了另一个女老板的认可和重用。
故事表明,虽然人们的表现可能看起来很重要,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是内在的个性和能力。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将一件商品的质量和外表欺骗的普通消费者所看到的外观相混淆。
内在的品质比外在的外貌更重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要轻易妄下结论,应该给别人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他们内在的优点和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外表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人的内在实际上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我们经常放在外部形象上的重视。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才华、技能和个人品质来
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从内而外地展现自己的魅力,而不只是仅仅看重一张漂亮的脸蛋或外表上的优势。
总之,通过阅读《以貌取人》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同样重要的教训:不要仅仅关注外表,而是用内在的品质来断定一个人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我们追求外在的美丽时,不要忘记我们内在的美丽,也不要让别人的看法限制你的成长和发展。
人不可貌相的简短事例
1、左思貌丑,据《世说新语》记载,他曾因为自己的长相而遭人吐唾沫,但左思文采极佳,不仅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写出过与班固的《两都赋》以及张衡的《二京赋》齐名的《三都赋》。
据《晋书》记载,他的《三都赋》刚一问世。
洛阳的富贵人家就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
2、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认为他没有多大的才能,而不愿收其为徒。
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
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
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3、温庭筠名字起得好听,人却长得很丑,有个外号叫温钟馗。
不过他才华横溢,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还精通各类乐器,他写出的词被时人争相传唱。
以貌取人的历史故事
以貌取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指的是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在古代,这种做法并不被推崇,因为人们认为应该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才能。
然而,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一段经历却反映出了以貌取人的问题。
有一次,孔子看到了两个学生,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
子羽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对他的印象很不好,认为他一定没有什么才气。
相反,宰予长得仪表堂堂,很有风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孔子的意料。
子羽是一个热爱学问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在离开孔子后,更加发奋努力学习钻研,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学者。
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
相反,宰予的学习成绩却极差,尽管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他都不听,有时甚至天已大亮了,还在床上睡懒觉。
最后,宰予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了官,却因为作乱被齐王处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貌取人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
一个人的外貌并不能决定他的品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才能。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外貌和口才,更取决于他的努力和执着。
以貌取人终害己议论文“以貌取人”是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谚语,意为仅根据相貌来评价一个人,却忽略了其个性、品德和能力等方面。
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习惯于以貌取人,这种做法不仅会伤害别人,还可能最终害了自己。
以貌取人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仅根据外貌给出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但却很容易被人接受。
例如,一个外表英俊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聪明、有能力的,而一个相貌平凡的人却可能被认为是智商低下、无能的。
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导致人们“以貌论人”,对于那些长相普通、身材平凡的人造成不公正的评价。
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好看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和认可,而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种观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性,但是却忽略了个人能力和品德等方面。
而这样的观念往往会将人最终带入一个被外貌所束缚的环境,而忽视他的能力和潜力。
以貌取人还容易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当一个人被别人以貌取人时,往往会觉得被人冷落,甚至受到歧视,增加自己的负面情绪。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负面的情绪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而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和生活。
而当情况恶化时,这种评价往往会使面临挫折和瓶颈的人失去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最后,以貌取人也将导致社会和谐环境的不和谐,使人们无法产生良好的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如果我们总是以貌取人,那么我们将与那些认为外貌更重要的人保持距离,而且我们很难培养出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道德心,这种现象也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终对社会稳定产生危害。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以貌取人”这种过时的观念不应该存在于当今社会中,并且应该付诸行动。
人们应该认为外貌仅是一个人的外在特征,而不能仅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我们应该摒弃浅薄的标准,秉承公正的态度,以精神品质、人格特征和能力为评价标准,努力营造一个不以貌取人、有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和谐社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证明长得帅的确是一种错容易死于非命
导语: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古代也有“四大美男”,然而结局凄惨先说潘安。
潘安早年不被重用,后来就投靠了贾南风,那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古代也有“四大美男”,然而结局凄惨
先说潘安。
潘安早年不被重用,后来就投靠了贾南风,那时贾氏集团权势熏天,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卷入其中。
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
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
潘安拿到太子抄写的文章后,再稍作加工,就成太子谋逆的罪证。
此事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夷灭三族。
再说宋玉。
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风尘仆仆到了楚国的京城,做了楚王身边的文学侍从,据说一度也受到楚王的赏识。
但宋玉这个人不是做官的料,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就是这样一个绝世美男居然落了个冤死的结局。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
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
兰陵王既是名将又是凤子龙孙,这话让皇帝如何放心?于是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
可怜兰陵王忠君报国,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
最后再说卫玠,卫玠是西晋人,生得“花一般娇,粉一般嫩”。
他常
生活常识分享。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以貌取人" 是一个成语,意指只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而不考虑其内在品质或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以貌取人"的寓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小镇,住着一位名叫李大宝的年轻人。
李大宝有一张非常朴素的脸,看上去很普通,没有引人注目的特征。
因此,他总是被人忽视,被认为毫无价值。
人们经常嘲笑他,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功。
然而,李大宝是一个勤奋、聪明和善良的人。
他在小镇的一家小作坊工作,每天都努力工作,勤奋不懈。
他也很慷慨,愿意帮助别人,尽力回馈社会。
有一天,一位有钱的商人来到小镇,寻找一位能够管理他的生意的合伙人。
商人开始面试村里的年轻人,但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只看中外表,很少关心内在品质和能力。
商人感到困惑,因为他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最后,商人听说了李大宝的勤奋和善良。
尽管李大宝的外表平凡,但商人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李大宝展示了他的能力,以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商业头脑吸引了商人。
他们成为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共同经营成功的企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应该仅仅以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他的价值。
内在的品质、能力和品格同样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以貌取人" 可能导致错失一些潜在的宝贵机会。
以貌取人有什么历史典故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它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以貌取人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以貌取人的解释【成语】以貌取人【拼音】yǐ mào qǔ rén【释义】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孔子对他很冷淡,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后成为有名的学者。
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但不学无术,不久就被齐王处死。
孔子感慨地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
”以貌取人的造句1) 岂不闻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 那一夜,他的禽兽行为让我彻底死心!从小,就听老师和家人教育我,不能以貌取人。
3)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4) “圈子”更多地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财取人,以社会地位取人。
5) 孔子闻之感叹不已,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子(字子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6) 相反,以言取人、以貌取人、以情取人、以名取人、以势取人、以资取人等,既是人才的悲剧,也是事业的悲剧。
7) 现在的选美比赛不只是以貌取人,气质和才华也是重要的评量标準。
8) 人们对刚刚认识的人进行类型化的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以貌取人"。
9)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男人以貌取人,在一秒内就可判定一个女人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并不是因为男人肤浅,而是由基因决定。
10) 为国家举才应该首重人品,其次则为学识及能力,切忌以貌取人。
11) 人不可以相貌美丑划分评价,人重要的是内在,是价值,评价人时,切不可以貌取人,更不可因为他的某一缺点就说他没有优点,以偏概全!12) 只有浅薄的人才会以貌取人。
13) 勿以貌取人外貌不可靠。
14) 这年头大家都以貌取人。
15) 在没有看见你之前,我从未以貌取人。
伊索寓言以貌取人读后感(2篇)篇1《伊索寓言》是一本古老的寓言故事集,其中的许多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是“以貌取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仅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或能力。
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国王,他非常注重人们的外表。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长相丑陋的人,立刻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
然而,这位长相丑陋的人却是一位智慧的哲人,他用他的智慧和见识赢得了国王的尊重。
读完这则寓言后,我深受启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外表不好看的人往往会有一种不自觉的偏见。
然而,这种偏见往往是片面的、错误的。
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内心和品质,更不能代表他的能力。
正如这则寓言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仅仅看重他的外表。
篇2《以貌取人》是一则源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它传递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外表并不是判断一个人价值和品质的可靠指标。
阅读这个故事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深刻的感悟:外表的欺骗性:故事中的角色因为外表被误解,这提醒我们外表往往具有欺骗性。
一个人的外观可能并不能反映其内在智慧、善良或其他优秀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仅凭外貌来评价他人。
内在美的重要性:故事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德、智慧和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和欣赏他人的内在美,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偏见的危害:故事揭示了以貌取人这种偏见可能带来的误解和不公正。
在社会互动中,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人才被忽视,甚至受到歧视。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并努力克服它们。
认识和成长:故事中的国王最终认识到了他的错误,并开始尊重那位智者。
这个过程象征着个人的成长和认识的转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学习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人际关系的深度:故事提醒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和深入的交流。
表面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以貌取人,结局震惊了_人
生感悟
在美国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
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
”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
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
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
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
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
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
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请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人,藐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
今天,流传于美国人中的一句话:有钱成绩又不错的读哈佛,真正的世家更爱斯坦福——源于两家名校骨子里的气质不同。
成熟的麦穗,是饱满而弯下腰的。
真正的巨人,一定俯身做事。
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