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结构语文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学术研究方法,用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点、意义和内涵。
在这种分析中,主题和结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
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而结构是作品组织的框架和形式。
本文将从主题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意义。
一、主题分析主题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细节、语言和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揭示主题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如爱情、友谊、成长、死亡等。
它是作品的灵魂,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要进行主题分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作品并理解其中的细节。
可以关注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对话和描述,以及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都是表达主题的线索。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主题之一是封建社会的沉沦和衰落。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其次,要探索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可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物、隐喻和比喻,以及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这些都是作者用来传达主题的工具。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作者通过描写贫苦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斗争,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最后,要总结主题的核心思想和价值。
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发展来分析主题的发展和变化。
主题应该是与时代和人文背景相关的,所以要将作品放在其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下来分析。
二、结构分析结构是文学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发展脉络。
在分析结构时,我们可以关注作品的章节划分、时间顺序和故事线索。
通过分析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情节的发展。
首先,要注意作品的章节划分和组织形式。
可以分析每个章节的名称和内容,探讨其中的联系和转折点。
例如,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作品被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其次,要研究作品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线索。
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概括主题作者:李弗不孙娟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2期阅读指要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文学类文本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揭示作品主题。
阅读文学类文本,首先要把握作品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答好提问。
2.看清文体,明了文体的特征、性质高考考查的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居多。
小说的三要素有情节、环境、人物。
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塑造人物的手法看,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从写作技巧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而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情景描述方式有: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
3.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联想和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考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去评价: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是否有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评价: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比、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解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要素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作品的结构对于整体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探讨其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一、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作品结构,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将故事情节按照前后次序有序地呈现给读者。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使得读者可以较为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发展和转折点。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就采用了线性结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哈姆雷特知道父亲被谋杀到最终的报仇结局。
二、环形结构环形结构是将作品的情节或主题构建成环形的形式,即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或回归相同的场景。
这种结构常常可以产生循环、回归的效果,使作品更加富有内在的连贯性和深度。
例如,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就采用了环形结构,整个故事从主人公儿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开始,经历了成长和追求自由的过程,最终回到了儿时的场景,实现了情节的闭环。
三、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将作品的情节进行断片、交叉展示,打乱时间顺序,以增加悬念和阅读的趣味性。
这种结构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推理,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度。
例如,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就采用了非线性结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事件发生的顺序并不一致,通过这种结构的使用,加缪进一步加深了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主题。
四、对比结构对比结构是对作品中不同部分进行对比和呼应,通过对比的方式突显主题和情感的冲突和变化。
这种结构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例如,尤瑟纳尔·库尼的小说《盲从》就采用了对比结构,通过对比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盲目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五、多角度结构多角度结构是通过多个不同的视角和叙事者来展现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故事,并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作品的结构。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这样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有条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承接、高潮、结尾等几个部分。
引子是作品的开头,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承接是作品的中间部分,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逐渐引出作品的主题。
高潮是作品的重点部分,通过冲突和转折,使作品更加紧凑有力。
结尾是作品的结束部分,通过总结和反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内涵,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在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入手,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和形式入手,通过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背景和时代入手,通过对背景和时代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举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该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被谋杀)、承接(哈姆雷特决定复仇)、高潮(哈姆雷特通过戏剧来揭露凶手)和结尾(哈姆雷特与凶手决斗)。
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权力与欲望、道德与良知等等。
通过对作品情节、人物、语言和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作品,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总之,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是一项有益的学习和思考活动。
小说阅读5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一、解读高考1.考纲考情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侧重于理清小说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旨。
一般要求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三位一体,一般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义”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的分析,阐明它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推动所起的作用,揭示其内在意蕴。
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社会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小说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⑤“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小说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小说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赏析小说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进行。
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小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⑦“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小说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小说的前提下,表达对小说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趋势分析考查重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如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3·文段层次的划分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法小结】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标签:标题]篇一: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纲及答题技巧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4、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7、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基础知识必备必备一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研究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连锁”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的思路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
必备二表达技巧分类及应答策略高考的大学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1、人称表达类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解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问。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得作品更加生动而不会显得轻浮。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结构的定义、作用及其具体分析三个方面阐述文学作品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一、文学作品结构的定义作者在书写作品的时候,会按照特定的写作风格和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主题。
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多种元素,如情节、人物、时间、地点、主题等等。
它们相互作用,按照特定的方式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使读者沉浸其中。
同时,作品的结构还要符合文学规律,如起承转合、快慢递进、反复韵律等等。
二、文学作品结构的作用一个好的作品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否则作品就会显得松散或者别扭。
文学作品结构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情节的紧凑,还需要体现在形式上的统一和内涵深度上。
作品的形式往往也能反映出其深度和主题,好的结构可以为作品加分不少。
另外,文学作品的结构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媒介。
作者通过构建不同的情节和场景,展现人物内心的世界,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
通过逐步描绘人物与内心的矛盾、情感能否与主题相统一等等,使读者更加明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方法要分析一个文学作品的结构,需要一定的方法。
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作品整体进行分析,把作品分为若干部分,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还要注意整个作品的基调以及深层内涵。
其次,要分析作品的情节。
先找出主要的情节线,然后找出次要的情节线。
分析每一个情节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进而推测出它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作用。
要注意包括情节和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接着,可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
可以将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细致叙述各个人物的性格、言行以及对于情节的作用。
同时,还要发掘人物与主题之间隐含的关联。
最后,可以从定位、节奏、语言、会意等角度对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作品赏析包括哪几部分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过程,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人物塑造等。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一、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意义,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分析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作品的结构。
作品的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它包括作品的情节安排、章回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作者在结构设计上的用意和技巧,以及结构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布局和情节发展。
三、作品的语言运用。
作品的语言运用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方面。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语言运用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作者在语言上的表现力和艺术手法,以及语言对作品情感和意境的营造。
通过对作品语言运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张力。
四、作品的人物塑造。
作品的人物塑造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它包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描写、行为举止等方面。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对作品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技巧和用心,以及人物形象对作品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通过对作品人物塑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五、作品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它包括了作品的情感氛围、艺术表现形式、文学风格等方面。
在进行作品赏析时,我们需要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和表现,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特色。
[文学类文章]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教案)一、分析作品结构(一)考点分析:“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所谓“结构”,是指在文章段与段之间、语段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层意;“思路”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把握文章思路”就是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分析行文线索,分析主题表达的思路。
继05年全国卷之后,全国Ⅱ卷、江西卷、湖南卷、重庆卷不约而同地单独设题考查此项能力,分值为4分左右。
这是对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忽视文章思路结构分析的矫正。
其实考试大纲一直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为重要考点,可以预见今后会更为重视。
(二)命题类型:1、分析某一句段作用示例:(2010湖南卷《一朵午荷》)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解题策略:分析文中某一句段的作用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和结构。
内容可以联系文章中心或句段本身确定,结构则要看该句段所处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常用“引起下文”或“为……作铺垫”等套话来说明,如果在中间,常用“承上启下(过渡)”等套话来说明,并简要分析上下文的大意;如果在结尾,常用“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等套话来说明。
2、分析某一内容与题目或中心的关系示例(:20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16.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4分)参考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
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题策略:我们必须明白:文章中任何材料都不是随便运用的,而是围绕中心,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本题型的一般答题思路是:通过对比或映衬手法,强调突出主体事物某一特点或精神。
所突出的内容通常可以从文中找到,多为该段或全篇的中心句。
此外,有些题目可以答增加意韵,或者使行文更加曲折。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教学园地
09-01 1125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方法小结】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例1(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第16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解析】本文的标题“村落”是全文叙述的核心,而且“村落”精神又是全文的线索。
第一段引出关于村落的话题,主要通过村落的符号及其含义的模糊引出的,第二三段写村和水村,第四段是拓展,第五六段是反思。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4分)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
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这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答案】(1)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