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付丽萍舒亚东摘要: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认为,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特色、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四项功能。
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四方面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如何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彰显个性和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武汉自身资源和体系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最准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在解释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部城市定位的特色,论述武汉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解释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功能。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以及各地城市规划的编制,对城市功能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城市功能的定位,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06年4月出台的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明确要求,把“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领域的解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定义。
如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效能。
城市品牌策划方案篇一:武汉城市品牌策划书第一部分武汉背景分析一、人文历史分析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动工,历时两年建成通车。
武汉人文历史丰富,具有黄鹤楼、古琴台等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地理位置武汉位居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根据国家新一轮综合交通规划,武汉将建成为全国四大铁路主枢纽之一、全国区域航空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通道。
依托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武汉历来是中国的商贸重镇和国内外客商的投资目的地。
如今,漫步武汉三镇,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大桥飞架、隧道掘进、地铁延伸,“水、陆、空”立体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武汉步入前所未有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三、自然资源(一)气候: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二)水资源: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
四、金融商业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武钢、武重、武锅、武船、肉联等一大批“武”字头企业陆续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经济地位和城市实力。
(1)工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区域经济学2004级 200440239 洪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在湖北省要求武汉做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武汉表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的同时,其它中部5省及省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率先崛起的目标。
看来中部崛起“领头羊”之争势在难免。
从现实来看,武汉在中部最具实力也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希望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
但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快发展脚步。
一.武汉的竞争优势分析中部各省会城市的竞争不难发现,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主要反映在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竞争上。
但武汉崛起将是中部崛起的重头戏,不论郑州,还是长沙,或其它中部城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大武汉的崛起地位。
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武汉不但现实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区域因素状况。
区域因素状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初级要素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
高级要素指交通、通讯科研等基础设施。
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及专门技术知识等。
从因素状况综合评价来看,武汉是国内和国际投资进军中西部的优区位。
突出表现在:1.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
武汉承东启四,贯通南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何中心和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引东进西的优区位。
长江、京广线、京九铁路以及即将兴建的沿江铁路、京汉粤同轴电缆系统和宁汉渝、京珠、沪蓉高速铁路在此交叉。
天河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
武汉网站通过互联网联结世界,“武汉热线”被访问次数排在全国第五位。
临长江和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水、电等设施完备,供应充足。
因此,它是国内人、物、价值流、信息流集散的主要网络节点之一。
中部崛起案例
中部崛起是指中国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中部崛起的经典案例:
1. 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武汉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武汉以汽车制造、军工、光电等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2. 湖南长沙: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长沙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出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如腾讯湖南总部、阿里巴巴湖南数据中心等。
3. 河南郑州: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积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郑州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物流等产业为核心,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项目,建设了一批重点园区,如郑东新区、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4. 湖北鄂州:鄂州市以化工、电力等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鄂州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鄂城石化、华电湘潭煤电鄂州公司等。
5. 湖南岳阳:岳阳市通过打造“汽车之城”,吸引了一批汽车产业和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岳阳市以湘潭-岳阳-常德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
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上案例展示了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优质项目、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中部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武汉市在中部堀起中的优势和对策种种迹象和信息表明,“中部塌陷”已经越过了临界点。
“中部塌陷”的继续强化,不仅会给中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会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损害。
因此,振兴中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分别作为中部五省省会城市,在各自所处的城市群中又居于中心地位。
通过对地区经济核心的比较,可以起到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一、2005年武汉市与中部其它4省省会城市发展状况比较1.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2005年,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五市的GDP产值分别为2238亿元、1519.9亿元、1650亿元、1007.7亿元、895,5亿元。
从GDP 总量来看,五个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武汉市为第一级,长沙市、郑州市为第二级,南昌市、太原市为第三级。
虽然武汉市GDP总量仍然领先,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致已经相同。
2.产业增加值总体看来,五个城市三大部类产业的结构和增加值比较差别不大,武汉市产业分布相对比较合理。
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但五个城市普遍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
武汉市在2005全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仅有四家入选。
因此,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扶持大型企业和合理升级产业结构上。
3.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从投资结构看,武汉市第一产业投入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投资重点仍然放在第二产业上,这于武汉市政府发展策略有关。
武汉市非国有经济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偏低,只有34.5%。
同期,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的该项比例分别达到了69.1%、38.2%和52.7%。
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足说明武汉市经济缺乏活力,私有经济发展不够活跃。
4.金融业服务行业金融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2005年末,武汉市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分别为4084.95亿元和3170.88亿元。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社近日共同发布《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2020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10强依次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和无锡。
分析指出,从总体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主导全国。
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成为主导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报告》同时分析了上榜城市的区域分布特征,指出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升西稳,南升北降”。
从南北方来看——北方有60%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南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状态的占比高达83%。
从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来看——中部城市普遍上升,总体排名平均上升15.5名。
为什么有相当一种观点认为武汉吸干了湖北
关于“武汉吸干了湖北”的观点,可能是因为以下一些因素而引起的:
1. 地区经济中心: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武汉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产业和经济基础。
这可能导致其他湖北省内的城市或地区相对较弱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武汉吸血”的观点。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可能使得人们认为地区内的一座城市过度受益而导致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受限。
这可能加剧人们对“武汉吸干湖北”的印象。
3. 资源集中:武汉拥有湖北省重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科研机构、大学等。
这些资源的集中可能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和机会相对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武汉和湖北省。
各地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原因、政策等。
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常会采取措施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分析一、概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等6省。
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6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6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不平衡的现象。
二、中部6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落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湖北省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
2006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省持平,排名第四。
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
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6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6省的29.01%,GDP增速达14.10%。
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作为中部6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
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强。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安徽是中部6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
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后。
三、资料来源:。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内陆省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总体情况湖北省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其工业部门以汽车制造、钢铁产业和化工产业为主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
此外,湖北省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根据最新的数据,湖北省的GDP总量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位居前列。
2019年,湖北省的GDP总量达到了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7.8%。
湖北省的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非常重要。
二、产业结构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传统,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导。
汽车制造是湖北省最为出色的产业之一,特别是武汉市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核心的汽车制造集群。
此外,湖北省的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也发展较为成熟。
然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随着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湖北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迫在眉睫。
三、区域发展差异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省会武汉市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和东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中部地区拥有较多的制造业和高校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流入,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然而,湖北省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面临着落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湖北省需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协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应加大对产业转型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此外,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部六大城市群,谁能扛起“中部崛起”的大旗我国的湖北、安徽、江西、山西、湖南、河南被称为是中部地区,合肥、郑州、太原、南昌、长沙、武汉是中部六省省会。
这里水陆空交通都发达,拥有迎东接西、贯南通北的地理优势。
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使得中部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如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形成中部塌陷区。
中部六省武汉城市圈。
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位,是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武汉是六省会中的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在国家定位上,武汉高出其余五城一级。
六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
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次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新郑、堰师、荣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济源、巩义、新密、禹州等个城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陇海一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
以长株潭复合城市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江西萍乡在内的空间区域。
核心区域是长沙、株洲、湘潭个地级市,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
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宣城、马鞍山、滁州等城市。
皖江城市带是最靠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部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半径公里可以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
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以南昌为核心,以昌九工业走廊为轴线。
包括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6 市,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这些优势可强化其在长江中下游的经济纽带作用。
太原都市圈。
以太原为中心,包括阳泉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等城市组成的空间区域。
介休、汾阳、孝义、忻州、阳泉、原平、离石、柳林、中阳等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
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本文根据中部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各省会城市的竞争力差异明显,武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其他五大省会城市,但是也面临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激烈竞争,差距在逐渐缩小。
基于武汉城市竞争力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城市是国家和区域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引擎、创新的源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城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相应地,近年来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也正日益兴起,逐步建立了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
纵观国内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虽然各有侧重(如国外侧重于城市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多侧重于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但在分析方法及指标选择方面正在达成共识。
首先,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大都强调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这个系统所表现出对内的稳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外的吸引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城市在区位、自然、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系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城市内外环境,所形成的对各种资源要
素持续强劲的聚集、吸引和利用的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创造财富、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能力。
其次,在分析方法方面,大都强调研究城市竞争力既要研究其表现又要研究其构成要素,要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不应随意抽取指标进行组合。
再次,指标选择方面,主要考察指标都涉及到城市经济总量、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制度环境以及科技文化等,并且都强调各种软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最后,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使用上,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量化合成方面具有较好效果,且整个评价过程比较模式化,便于进行程序化处理,因而运用得更为普遍。
二、数理模型及实证分析
三、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城市总体竞争力排名和各分向城市竞争力排名如表3所示。
2、比较分析。
依照本文所构建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对中部六大省会城市的比较,本文对这六大城市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第一,总体上来说,武汉的综合城市竞争力明显高于中部其他五大省会城市,应该归为第一层次,郑州和长沙处于第二层次,太原、合肥和南昌则处于第三层次。
第二,从城市发展规模方面看,武汉一家独大,郑州、长沙次之。
该主因子主要代表了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等因素,提取了大部分指标的主要信息。
武汉在这些指标上基本都位列第一,凸显了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的地位,而郑州和长沙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
中部脱颖而出,明显领先于太原、合肥和南昌。
第三,城市发展效益主要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发展效益好的城市可以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在这方面,六个城市的排序是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合肥、南昌。
近几年长沙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位列中部第一,凸显出长沙在经济发展效益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武汉在这一方面优势逐渐被中部其他城市缩小。
第四,从城市环境方面看,六个城市的排序是南昌、长沙、郑州、合肥、武汉、太原。
南昌、长沙在这一方面呈现出亮点,这为其今后长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因为这两座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市区绿化面积率等都比较高,且市区人口较少,易于保持市区环境的清洁。
武汉在城市环境方面表现不好的原因是由于城市流动人口较多,城市规模太大。
第五,从科技文化竞争力方面看,六个城市的排序为武汉、长沙、郑州、太原、合肥、南昌。
由于武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也比较多,所以在这一项得分最高,而长沙虽然高校、科研院所较武汉少,但研发经费却是六城市中最高的,科技竞争实力仅次于武汉。
综合来看,中部省会城市之间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资源与要素禀赋、科技与人才、环境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中部各省内部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内部与大区域间的马太效应比较明显。
四、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府作为城市资源配置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武汉经济总
量巨大、工业体系完备、城市功能相对完善,但是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不高,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城市竞争力才会持久。
因此在坚持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倡导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司法公正和政府执行能力,促进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度,城市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竞争力才会持久。
2、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获取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选择,而科技资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必须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让创新活动在产、学、研一体化中不断延续,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走向市场,实现科技创新的增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科技优势资源,重点培养和发展生物制药、精密仪器制造、光缆通讯等产业。
充分认识并利用本地区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
3、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国内外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根本动力,因此要把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增强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的重心之一。
第一,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集群发展。
第二,要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力争在电子
信息、光缆通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
第三,在辅助性产业的选择上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和现代物流业,力争把武汉建设成在全国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
第四,坚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建设产业基地与功能中心结合起来实现功能对接。
4、加快郊区经济发展,打造大武汉城市群。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的差距主要是周边地区经济实力不够。
目前新一轮经济竞争已从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变为区域性的城市群
的竞争,武汉未能与周边城市形成整体互动的大城市群,也是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城市间的合作,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提升各城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能力,有利于在区域外部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构建城市集群,进行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5、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综合整治城市环境。
通过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互动。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加大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远景资源普查。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能源,节约用水。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此外还需要强化政府管理,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整治城市环境,健全和完善城市控制。
长远地保证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武汉经济快速崛起,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z].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1997,1998.
[2] 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
[3] peter kresl,balwant singh.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the experience of 24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1999(5).
[4]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
[5] 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理论浅析[j].福建地理,2001,16(2).
[6] 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2(5).
[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 彭志敏、熊壮: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江汉论坛,2008(12).
[9] 王发曾、张伟: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j].人文地理,2009,24(5).
[10] 朱俊成、杨益明、黄继发: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3).
[11] 王有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