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巍巍中山陵》优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4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以及感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教学难点:会从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来赏析说明文的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一、情境导入,知识链接(一)欣赏图片,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山陵这一建筑群的巍巍的特点。
(二)旧知回顾,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
问题设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3、课文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加油!1、读7-11自然段,举出你认为(就一个建筑物而言)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具体介绍。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3、读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
三、交流反馈,体会巍巍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举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山陵巍巍这一特点的建筑具体介绍师小结:为了体现中山陵的高大,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中山陵各部分的长宽高等,用精确的数字说明各部分的高大,进而让读者明白整个建筑群的高大。
过渡:中山陵不仅以它的高大雄伟吸引着游客,更加吸引游客的是陵园主人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以及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师小结:中山先生崇高伟岸,博爱天下,他虽已过逝,精神却长存人间。
过渡: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先生的遗愿却是要葬在南京的钟山,3、为什么钟山能吸引孙中山先生?师小结:钟山气概万千,历史悠久,颇为巍巍。
总结语:总结刚才所学,中山陵的建筑,中山先生的形象和钟山的衬托共同体现了巍巍这一特征,所以巍巍具体表现在: 1、中山陵的雄伟高大、规模宏大。
2、孙中山崇高伟岸的形象。
3、钟山的气概万千、历史悠久。
作者紧扣巍巍这一中心,使得中山陵的特征突出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
《巍巍中山陵》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1.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资料链接孙中山(1866.11.12—1925.3.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探究问题:1.文章由几个部分构成?列出提纲.2.看课后“探究与练习”第二题,将图标示清楚,并以解说员的身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2.本文介绍中山陵,为什么第2段用大半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3.联系贝聿铭的成功,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其方案有何特点?4.中山陵的总体布局为什么“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起到了什么作用?5.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6.文章第7到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每一种方法找出一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具体例子可以在书上勾划,并编上序号)三、体味本文语言语言的准确主要体现在:1.确凿的数字;2.限制词、修饰语;3.概括语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1.描写;2.比喻、拟人等方法1.从以上几个方面,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体现语言准确的地方,并做简要分析。
《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山陵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细读课文,理出空间顺序。
(2)概括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根据中山陵全景图介绍建筑布局,或根据课文相关说明画出示意图,形成对空间顺序的感受和认识。
(2)体会中山陵的设计理念,感受建筑所承载的伟人思想和表现的民族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山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根据补充的相关材料,了解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历史性功绩,从而生发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概括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辨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图片激趣出示孙中山的图片,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问:认识这个人吗?2.预习检测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3.深情导入请听一段导游词:(教师模仿导游的语调说)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家一定想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
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了半个南京城。
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听了这样一段导游词,我和多数没到过南京的同学一样,充满无限向往,可今天我们不能把课堂搬到南京呀。
不过,有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刘叙杰先生的《巍巍中山陵》一文,你我完全可以得到“如临其境”的感受。
巍巍中山陵(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中山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解读。
培养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布局。
学生分享对中山陵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新课:教师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山陵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关注学生对中山陵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2. 作业评价: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中山陵的感悟和认识。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包括建筑外观、环境布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图片。
2. 视频资源:播放关于中山陵的纪录片或介绍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中山陵的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