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10 文化创新的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分层作业十文化创新的途径(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篇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
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①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③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④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现了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文化创新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就不叫创新,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③④错误,文化传承过程中包含着文化创新,但是不能把文化传承等同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
【补偿训练】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选C。
“中西合璧”表明实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符合题意,A、B不符合材料,D错误。
2.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
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
吴桥人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当年在俄罗斯偷学《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
这说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
“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体现了吴桥杂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孙福有在俄罗斯偷学《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体现了吴桥杂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③符合题意,应入选;①④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单项选择题1.2017年7月14日,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暨曹文轩产品运营计划发布会在苏州第七届江苏书展期间举行。
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
在获奖后,曹文轩说,中国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灾难,乡土与生活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
这表明文化创新要①要摒弃传统,发展创新②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植根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
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由此可见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不去更多地考虑群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不顾大众倾听旋律的传统,而执意用西方人的听觉习惯来改变民乐传统,淡化了传统音乐中突出旋律美的优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音乐在专业化创作上出现的通病。
医治此类通病,就要A.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B.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C.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D.推进中国音乐内容和形式的创新4.“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刚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
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彩纷呈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因此电视剧刚一播出便收获众多粉丝。
这告诉我们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②只有现实题材的文化产品,才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听到的是流行歌曲的韵律,看到的却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
课时分层作业(十) 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汉沽版画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等表现形式创作,深受百姓喜爱。
汉沽版画的成功表明( )A.绘画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只要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的创新C.艺术的形式决定艺术的内容D.艺术创作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D[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排除A。
艺术内容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C错误;B过于绝对化;题中汉沽版画以生活为题材,体现了D。
]2.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
”这体现的道理是(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B[追随大师的过程是学习借鉴的过程,逃离是为了不让大师的风格抹杀自己的个性,B 符合题意。
]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C[“中西合璧”表明实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符合题意,A、B不符合材料,D错误。
]4.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的徐悲鸿先生,在艺术领域创造了自己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站在文化创新的角度,古为今用是指( ) A.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并运用到现代的实践中B.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C.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D.完全用传统文化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A[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为今用的理解能力。
课时作业10 文化创新的途径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人为”的文化必须源于生活,“为人”的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
没有生活的哺乳,文化创新难免营养不良,乃至枯萎败亡。
材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进行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排除。
文化必须源于生活,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进行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②正确;文化能够更好地造福生活,说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正确。
答案:A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是“民族的”。
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必须(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C.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D.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B符合题意。
A、C、D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3.多姿的徽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古牌坊、徽菜、徽派建筑、徽语等。
在今天,要做好这些“徽文章”就必须(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④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当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表述错误;做好“徽文章”关键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并博采众长加以创新,①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4.2014年8月26日,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
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与时俱进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变革D.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基础,继承是发展的要求解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随着社会变迁而修改完善,增加新的词语,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新的阐释,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A正确;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作业10 文化创新的途径根底稳固1.对于前贤的文章,有学者主张既要博采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伪,反对一味因袭。
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开展的统一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解析:题干表达了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有所开展,应选C。
答案:C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创新( )①文化创新就是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③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④文化创新需要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
此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
②④说法明显错误,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也不意味着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应选C项。
答案:C3.电影创作注重现实题材,注重文化内涵成为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关注点,与此同时,我国电影从业者的人文、想象力依然缺乏,成为搁在中国电影产业开展中的课题。
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产业的开展要( )①立足传统文化推陈出新②发挥教育对电影从业者培育的作用③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④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我国电影从业者的人文、想象力依然缺乏,成为搁在中国电影产业开展中的课题〞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的开展要发挥教育对电影从业者培育的作用,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材料主旨。
③属于“守旧主义〞的观点。
答案:D4.在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电脑〞比“计算机〞运用更广泛,因为“计算机〞是外来词而“电脑〞不是。
“计算机〞与英语的“computer〞具有意义和构词上的对应关系,而“电脑〞那么是我们认识了“computer〞后根据“人脑〞仿构的本族词。
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应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开展②文化创新要顺应时代开展的潮流③文化开展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④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与开展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
一、选择题1.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
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生疏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变革D.文化进展是继承的基础,继承是进展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随着社会变迁而修改完善,增加新的词语,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新的阐释,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文化继承与进展的关系。
答案:A2.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
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
这折射出()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B.篆刻应当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D.面对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解析: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体现了A观点;文化建设应有多风格、多样性的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可推断B错误;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是将汉字的形象塑造得很美,并进而运用汉字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篆刻的特殊本质,据此可推断C、D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A3.《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实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观赏和观影需求。
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进展的打算因素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进展和富强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析: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进展和富强,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解;选项B 说法错误,推动文化进展的打算性因素应当是经济的进展;选项D 说法错误,排解。
基础自测知识点一文化创新的途径1.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代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
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这说明()A.文化发展必须抛弃传统文化,创造全新的文化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答案 C解析我国相声的发展,得益于对传统相声的继承与创新,C项符合题意。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该批判,而对其精华应该借鉴和吸收,A、B两项说法错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说“同时进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电视剧《沂蒙》从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
这启示我们()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要求。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②表述错误;灵感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其内容是客观的,③说法错误;①④正确,属于题干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故选A项。
3.《周易》被译介到欧洲。
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现象说明()A.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B.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C.文化的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D.先进民族文化必然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答案 C解析题中材料表明,中华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交流、碰撞实现了文化创新,C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不合事实,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项说法错误。
课时作业10文化创新的途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科学研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跟踪和追赶世界科技的前沿,目前有些研究领域已进入了超越阶段。
这种跟踪和追赶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跟踪和追赶世界科技的前沿”,强调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项正确;A、C、D三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
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中涉及的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解析:B《墙头记》经改编后既具有民俗风情又具有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体现创新的作用。
选B项。
3.一直在从事研究中国陶瓷行业的创新问题的专家说:“中国的陶瓷世界闻名但那已经是历史了,我们已经丢掉了优秀的古老文化,其实创新需要寻找远去的文化。
”为此,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在文化创新时应该()
A.不能远离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B.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
C.对其加以融合、交流
D.全盘抛弃
解析:A材料强调优秀的古老文化的重要性,A项符合题意,选A项;B项为体现;C项是针对不同文化来说的,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4.从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可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电影院里……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②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④央视大型数据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A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全世界,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故选①。
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借鉴和融合,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故选②。
③错在“趋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故不选④。
5.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解析:D石涛的这段话大体意思是画画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
D项符合题意。
6.你可能看过3D电影,甚至3D歌剧电影,但真正舞台现场演出的3D歌剧相信很多人还没有体验过。
第十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导演米歇尔·范·德·阿将高科技下的产物3D 迷你歌剧《湮灭》带给北京观众,其呈现的方式和现代的音乐让观众感到新奇和惊讶。
3D 技术在歌剧中的应用,说明科学技术是()
A.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C.促进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解析: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不选A项。
推陈出新、继承传统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故不选B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文化发展决定因素,故不选C项。
7.近年来,专家们呼吁,我国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整体规划上的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
城市建设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要有历史文化保护线。
对此,有下列不同看法,你赞成的是()
A.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城市建设中要积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环境,破坏了城市文化遗产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C.每个城市的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标签,城市的一切遗迹都应该全部保留D.传统文化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解析:A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并不意味传统文化的消失,故不选B项。
对传统文化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故排除C、D两项。
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启示我们,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需要()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体味文化,固守经典
③求同存异,独树一帜④尊重多样,借鉴交流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借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固守经典”做法错误;“独树一帜”重在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不选③。
故选C项。
9.范曾是我国当代国画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范曾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振兴,首先要继承中华文化精华的部分,使之充分发展,不断创新,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振兴。
这说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①离不开社会实践②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③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②③B.①②
C.①③D.③④
解析:A材料说明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②正确;“不断创新”说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③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A项。
10.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通过滕子京当政岳州府后除弊兴利的一系列举措,以现代人思想感情为观照,着力塑造了一个有“家国情怀”“天下担当”的勤政爱民的“公仆”形象。
剧中所塑造人物滕子京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这部作品了解了巴陵戏。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②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③文化继承的内容是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文化创新的关键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D立足实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故舍去①。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关键,故不选③。
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获得成功,启示我们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D项。
11.“全聚德”“东来顺”“咸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
其奥妙何在?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除了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老字号的文化创新有继承问题,也有融合问题。
就是在继承老字号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
“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
充分运用文化链这个手段,使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阅读上面材料,从《文化生活》中涉及的角度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②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
③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④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
中华老字号的创新就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⑤失去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中华老字号的成功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