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23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详解第一章政治与经济生活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内容。
–例子: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是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等。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解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上层建筑不完全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点–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经济体制,具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特点。
–例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仍具有宏观调控的权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等。
–例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上。
第二章认识政党政党的概念和职能•政党的概念–解释:政党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一群具有共同政治目标的人组成的团体,以实现其政治目标为任务。
–例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和领导核心,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政党的职能–解释:政党的职能包括参与国家政权的竞争、参与国家政治决策、组织与动员人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
–例子: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各政党通过竞选参与国家政权的竞争,向人民群众表达政治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解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先进社会力量的代表,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先锋。
–例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建 (1)走中国特色 2.关系(路径和目标)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设 1.为什么强 (2)建设社会主义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4.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5.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知识经纬1.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社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会主 3.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义文化1.根据任务:培育“四有”公民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国 精神文明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知识清单】(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①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 都无法使中华文化 走上复兴之路。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_________为指导,建设_________的,_________社会主义文化,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路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关系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_________相适应,与_________相衔接,与_________相匹配。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走这个路径的原因:是由_________决定的;是由_________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_________。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涵义①文化自觉,是对_________的深刻认识、对_________的正确把握、对_________的主 动担当。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1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结合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本单元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三课进行阐述。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等认识其特质,认识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一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先进性。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记忆党的性质、根本立场、根本宗旨;记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含义;2.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理解怎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3.了解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任务。
二、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认同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和保持先进性的理解。
【科学精神】通过列举事实,证明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习使学生升华对党的先进性认识,自觉向党组织靠拢,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建设中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要求;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含义。
2.教学难点:贯彻落实党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要求;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要求。
课前准备上网了解共产党员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发挥的作用,感悟党的人民立场,感悟党群关系。
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课活动: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打破了祥和的春节气氛。
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必修3《文化生活》1、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思维方式。
(3(4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求。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文化是民族的。
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暨背诵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文化的内涵包括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文化活动包括文化的生产、传播、研究、积累的过程。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3: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目的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这表明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其中交往行为表现为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交往方式则与价值观念、风俗惯和文化程度等有关。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比较❶教学分析【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教学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思考](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的重大影响。
教师讲述:那从材料中“解体”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伴随着外来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各种政治势力在中国交错较量。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第一课第一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二、新课讲授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图片展示探究分析教师讲述: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原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2)国情: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创设情景]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这种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任务。
[探究任务](1)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2)面对当时的国情,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时期。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提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教师讲述: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