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8
关于建立xxxxxx湿地自然保护区请示一、xxx湿地的基本情况xxxx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一级支流区,是青藏高原“生态源”和“江河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xxx自南而北贯穿全境,在xxx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
xxxx地位于xxx河中下游,地理位臵东经92°09′~92°11′,北纬29°04′~29°07′,面积约为170hm2,最低海拔3850m,属典型的高原河谷草甸湿地。
(一)典型性和特殊性。
xxxxx湿地的基质是藏南喜马拉雅山北坡古湖盆,由于构造的原因,这里堆积着厚达几千米的湖相沉积,古老的构造湖盆在千万年的风雨中沉积了深厚的土层,这些沉积物厚重、细腻,在流水的作用下又呈现千奇百态的状态。
xxxx湿地位于深切的河谷内,两边为壁立的土层,落差100米左右,独特的构造地质使下洛湿地具有特殊性和丰富的科研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
湿地植被包括典型草甸、湿生沼泽、水生植被及少量灌丛,植物组成以苔草和嵩草为主,间有蓼、马先蒿、灯心草、水麦冬、水苦荬、酸膜、木贼、报春花等。
丰富的湿地植被类型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栖息环境,鸟类资源十分丰富。
(三)气候调节功能。
下洛湿地紧邻我县城,其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对县城局部小气候有相当大的影响,同时也是xxx优美的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另外xxx湿地处于xxx县城下游,对于我县城污水的治理、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脆弱性。
xxx湿地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系统脆弱,植被退化严重,其自然生态系统成土母质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和洪积母质,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成熟度低,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上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导致土壤肥力普遍低下,土层发育年轻,抗侵蚀能力弱,其上原有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自然恢复;二是人为破坏严重,治理力度不足,在生态系统脆弱敏感、自我修复能力差的自然环背景下,人类活动极易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触发生态环境化,特别是随着人口的无序增长,xxx地被周边居民过渡放牧,过量的牛马等家畜啃食、践踏,使湿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草场承载力下降,鼠害严重。
环境保护部发布《现行有效的85件国家环保部门规章目录和400件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现行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章目录》(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68号)和《现行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环境保护部公告2016年第71号),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为何要开展这次清理工作?答:这次清理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开展的。
开展这项清理工作,既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及时体现部门职能变化、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内在要求。
环境保护部文件清理工作从2016年1月开始。
7月13日,环境保护部公布《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环境保护部令第40号),决定对10件规章和121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
这次继续对现行有效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摸清家底”,也是整个文件清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环保部门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问:这次文件清理范围包括哪些?答:环境保护部对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6月30日之前,以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先后发布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内容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等环境保护领域。
问:哪些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答:“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主要是指环境保护部(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局)为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布,涉及环境保护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反复适用的文件。
原文转发国务院的文件,制定规范本部门内部工作管理制度的文件,以及发布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检查部署的文件,此次清理不按规范性文件处理。
问:未列入目录的文件是否继续有效?答:《现行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中的400件文件均为经清理后确认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未列入目录的文件除了存在已被废止、自行失效的情况外,还存在其本身不属于此次清理所指的规范性文件范围等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局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报告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局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报告的通知(1991年3月2日国办发〔1991〕17号)国家环保局《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定”方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文件明确由国家环保局负责向国务院提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建议。
为了切实保障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建设和管理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就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程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申报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组织专家对拟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认真论证,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向国务院报送《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及有关论证材料,同时抄送国家环保局。
国务院将《申报书》批转国家环保局提出审批建议。
如拟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需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方可报送《申报书》。
《申报书》的内容及填报要求,由国家环保局另文规定。
二、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程序由国家环保局聘请各方面专家和有关部门代表,并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后,组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项目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交织,仍是武汉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审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立足新阶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改革魄力,更广的开放胸怀,更实的创新精神,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项目建设单位xxx实业发展公司(三)项目规划咨询机构泓域咨询机构(四)项目选址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2万亿元。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武汉正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1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3.2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4.1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4.2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5.1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5.2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全⽂《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全⽂ 为了加强⾃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制定了《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下⾯是详细内容。
《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 第⼀章 总则 第⼀条 为了加强⾃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条 本条例所称⾃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 凡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 建设和管理⾃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产、⽣活的关系。
第六条 ⾃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的捐赠,⽤于⾃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然保护区⼯作的领导。
⼀切单位和个⼈都有保护⾃然保护区内⾃然环境和⾃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进⾏检举、控告。
第⼋条 国家对⾃然保护区实⾏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利、海洋等有关⾏政主管部门在各⾃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负责⾃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 对建设、管理⾃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由⼈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章 ⾃然保护区的建设 第⼗条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的,应当建⽴⾃然保护区: (⼀)典型的⾃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然⽣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科学⽂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分布区、冰川、⽕⼭、温泉等⾃然遗迹; (五)经国务院或者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然区域。
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中国自然保护发展简史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和狩猎管理的迫切需要而开展起来的。
1954年-1955年期间,中国动物与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曾向云南省政府提出建立25个种类型的保护区。
其目的旨在日趋高涨的经济建设中,以保存原始植被及栖息的野生动物。
1956年9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秉志和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提出了关於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的第92号提案。
提案指出:“急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爲国家保存自然景观,不仅爲科学研究提供据点,而且爲我国极其丰富的支票物种类的保护、繁殖及扩大利用创立有利条件,同时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将起着积极作用。
”国务院根据此次大会的审查意见,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森林工业部办理。
林业部于当年10月即提交了“林业部关於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物件、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
同年,全国科学技术规划第56项“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把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研究。
列爲基础理论研究之一,并阐明天然森林禁伐区划定的原则,应以植被分布地带性及其区划所反映的自然递变规律爲主,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和特定的珍稀动植物分布所在地,划出禁伐区、禁猎区、禁猎禁伐区和自然植被保护区。
1958年,林业部成立了狩猎事业管理处,负责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狩猎管理和自然保护区选划、建设工作。
同年9年,中国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寿振黄、吴征镒联名向动南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筹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1959年2月,林业部在《关於积极开发狩猎事业的指示》中规定: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适当地点,划爲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建立科学研究机构进行鸟兽与狩猎的科学研究工作。
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於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国谭林字287号)》,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在珍贵、稀有和特産的鸟兽主要栖息、整顿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各地应迅速将这一工作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并加强有关管理机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附件二:
编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申报书
自然保护区名称
申报单位
申报时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说明
一、申报书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编号,申报单位不填。
二、“地点”指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三、“地理坐标”指自然保护区所跨的经纬度范围。
四、“固定经费”指行政事业性经费和管护经费等具有固定来源的经费。
五、“基础设施概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现有业务用房、辅助用房、生活用房、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重要仪器设备的情况。
六、“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科学研究概况”主要包括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名称及成果、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名称、科研计划及国际合作交流计划等内容。
七、“功能区调整后土地权属状况”是指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后,其土地权属、土地权属使用证认领变化状况及是否存在新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八、“功能区调整后管理协调状况”包括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区内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状况,变化后的区内是否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工程。
九、“功能区调整后自然环境状况”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区调整前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变化对比以及概况、现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
十、“功能区调整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及其评价”指范围调整前后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经济的对比分析与评
-1-
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分布、密度、民族状况、主要生产方式;
2.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及运输等情况;
3.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开发状况;
4.与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关系;
5.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
十一、专家论证意见由申报单位在申报前组织专家论证后提出,须经专家签名方为有效。
十二、申报书所要求的附件必须齐全,其他附件由申报单位自行决定。
十三、申报书须填报一式32份。
十四、申报书一律用A4纸印制,翻印申报书时不得改变其格式和内容。
十五、申报书须于每年5月31日前报送,逾期则作为次年度申报处理。
十六、申报书的内容和填报要求,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2-
-3-
-4-
-5-
-6-
-7-
-8-
-9-
附件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综合论证报告
附件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及专家论证
意见以及规划图件
附件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要求的其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