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八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历史悠久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体现出古人朴素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使这里的自然生态、野生动植物种群因此而得到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实际内涵的自然保护区域,这在世界自然保护史上也是非常难得和具有开创意义的。(二)位置独特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在来自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就像被一台功率巨大的鼓风机吹动,沿着此正北方向三条风沙通道,居高临下压向当地地区。保护区浩瀚的森林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阻挡着风沙对此的危害。

(三)资源丰富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属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亚高山草甸等四个植被类型及25个群系。根据近几年的科学考察,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36科468属1016种,高等植物总种数占该地区野生植物总种数的43.23%,有大型真菌24科60多种,这些植物和菌类中蕴含有大量药用、观赏、园林、野果、野菜、蜜源等资源植物种类。保护区有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20科22种,近期的考察中还发现该地区植物新记录种7种。

保护区茂密的森林,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据调查,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5纲28目77科188属317种,昆虫13目125科9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45种,该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7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成为地区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四)生境多样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从主体类型看,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河流流域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中又分为乔木林生态系统、灌木林生态系统和乔灌结合生态系统,在乔木林生态系统中又有针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等,由此可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五)山谷沼泽湿地发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为灌丛或草甸泥炭沼泽,山谷沼泽湿地非常发达,约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这些湿地在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涵养和过滤水源,保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以特别保护。

(六)具备典型性和稀有性

保护区的森林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以天然落叶阔叶林居多,并且保存面积大,分布集中,树种多样,这在燕山山脉乃至华北地区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这里的森林崛起于沙地之上。在花岗片麻岩基体上覆盖着厚厚的流沙,其上是10-3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层,浑圆的山体和内部结构恰似豆包,各种乔木、灌木、草丛就生长在这样的土层构造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状态。这是保存最完好的由沙地向山地过渡的典型森林,这种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华北地区,就是在世界同一纬度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极具保护价值。

(七)生态功能强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原、湿地不仅阻挡了风沙,固住了本地的流沙,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具备着拦洪蓄水,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地。保护区涵养的水源,每年为河流注入38亿吨优质水,成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八)生态脆弱性明显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域,土层薄、贫瘠、透水性强是本区土壤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