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
- 格式:pptx
- 大小:885.23 KB
- 文档页数:21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曲别针,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基本思路: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法,通过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以科学探究过程为教学主线索,同时又设科学知识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这两条教学暗线。
使三条教学线索和学习目标在逻辑化的教学程序、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化的教学体验中整体推进,互为促进。
又借助教师开放式的提问和富有暗示性的语言技巧,促成课堂的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达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教学意境。
教学目标: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曲能力。
学会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认识。
用板凳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1 号、2 号、3 号和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1 号纸粘起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师:都觉得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1 号纸强吗?4.师:(稍作停顿)那2 号纸比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都认为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设计李俊堂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1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增加宽度或厚度可以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
3、?能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
重点难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准备:科学学具包。
教学流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观察理解房子和横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认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点。
2、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是是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选用薄纸板裁成长度相同,宽度成倍不等的纸条做成纸横梁。
2、纸条垫起的高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次以纸条中部接触桌面为最大弯曲度。
3、纸条的厚度、长度、弯曲度和架空长度都要相同,实验只改变纸的宽度,而且要成倍地增加。
4、要先预测后实验,促使学生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纸的厚度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大小?(3)?表格设计: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三、?解释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1、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
本单元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本课通过两段文字和四幅图引导学生认识房子、桥梁都有柱子和横梁,是靠柱子和横梁支撑的,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
由此引出“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即纸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先让学生推测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厚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最后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加,而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是对第一部分研究结论的运用。
启发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A.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B.增加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A.识别与控制变量。
B.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通过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C.用推理和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及引发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准备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实验报告单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播放课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有柱子师:还有吗?(师可引导,指在图片上)生:横梁。
1.抵抗弯曲【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本课从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前面实验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最后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学情分析】在科学探究方面,六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本课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通过学习识别实验条件中的变量和控制变量,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学习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为后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推测、设计实验检验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2.学习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3.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在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学生猜测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