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附录新2010[1].7.14
- 格式:doc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61
电梯检验员(DT-1)培训大纲第一条为规范电梯检验员培训工作,根据《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本大纲适用于电梯检验员(DT-1)的培训工作。
第三条本大纲规定的电梯检验员(DT-1)培训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理论知识对应《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规定的考试科目A、科目B;实际操作技能对应该规则的科目C。
第四条理论知识(科目A、科目B)的培训分为以下10个方面内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电梯事故知识;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电梯专业基础;电梯设备;电梯的使用与维保;电梯能效知识;检验检测方法及检验检测设备;电梯的定期检验;电梯定期检验安全与防护知识。
本大纲针对上述各项内容,分解为具体的项目以及细分的项目,针对每个项目,提出基本要求,明确涉及的法规标准以及隶属的考试科目。
理论知识(科目A、科目B)的具体培训内容见本大纲附件A。
第五条实际操作技能(科目C)的培训内容包括检验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电梯检验的程序与方法、缺陷辨别和安全防护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具体见本大纲附件B。
第六条申请参加电梯检验员(DT-1)考试的申请人,在参加取证专业培训活动前,应当达到下列要求:(一)跟随本单位电梯检验师至少参加10台不同型号电梯(至少包括曳引电梯、自动扶梯)的实际检验工作。
(二)了解常用的检验工具、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并在跟随本单位电梯检验师进行的实习工作中,使用相应的检验工具、仪器设备。
(三)了解检验现场安全与防护。
(四)了解电梯设备的常见缺陷。
第七条电梯检验员(DT-1)考试的申请人在本单位进行检验工作的实习时,应当按照本大纲附件C的要求参加检验实习工作,对实习检验的电梯逐台填写仅供证明本人参加了相应实习工作的检验记录、检验意见通知书(适用时)、检验报告、检验案例。
参加实习的人员应当按要求,填写《电梯检验员(DT-1)实际操作实习记录》(附件D)。
第八条在进行取证专业培训活动时,对理论知识(科目A、科目B)的培训,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0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06.25•【文号】主席令第31号•【施行日期】2010.10.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监察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6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第三章监察机关的职责第四章监察机关的权限第五章监察程序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监察工作,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三条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第六条监察工作应当依靠群众。
监察机关建立举报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监察机关应当受理举报并依法调查处理;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将处理结果等情况予以回复。
监察机关应当对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章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第七条国务院监察机关主管全国的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向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Q/HN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HN—1—0000.08.002—2013电力检修标准化管理实施导则(试行)Practice Guide On Power Maintenanc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rial)2013—08—31发布 2013—09—02实施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 I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职责 (2)5.1集团公司 (2)5.2区域、产业公司 (3)5.3基层企业 (3)6检修策划与准备 (3)6.1总体要求 (3)6.2检修组织机构及职责 (3)6.3检修准备工作计划 (3)6.4修前检测、评估与分析 (3)6.5修前运行分析报告 (4)6.6修前检修分析报告 (4)6.7技术监督计划 (4)6.8检修项目编制与审核 (5)6.9外包合同及物资需求 (5)6.10修前性能试验 (6)6.11检修目标制定 (6)6.12检修工期控制 (6)6.13检修技术文件准备 (7)6.14检修项目发布及调整 (7)6.15检修考核 (7)6.16检修项目招标与管理 (7)6.17工器具及检修辅助设施准备 (8)6.18检修管理手册 (8)6.19修前准备检查会 (8)6.20检修监理 (8)6.21其他 (9)7检修实施与控制 (9)7.1总体要求 (9)7.2检修开工准备 (9)7.3检修过程控制 (10)7.4检修安全管理 (11)7.5检修质量监督 (11)7.6检修工期控制 (12)7.7分部试运 (12)7.8冷态验收 (13)7.9整套启动试验 (13)7.10整套启动试运 (14)8检修总结与评价 (14)8.1总体要求 (14)8.2修后性能试验 (14)8.3热态评价 (15)8.4检修总结 (15)8.5检修文件整理 (15)8.6检修后评价 (16)附录A (17)检修策划与准备流程图 (17)附录B (18)检修实施与控制流程图 (18)附录C (19)检修评价与总结流程图 (19)附录D (20)管理程序 (20)D1检修文件包管理程序 (20)D2技术方案与专项措施管理程序 (24)D3质量监督与控制管理程序 (27)D4外包项目管理程序 (30)D5检修项目变更管理程序 (34)D6不符合项管理程序 (36)D7设备异动管理程序 (38)D8机组分部试运及整套启动试运管理程序 (40)附录E (44)管理规定 (44)E1 准备工作计划表 (44)E2 检修辅助设施管理规定 (46)E3定置管理和现场隔离规定 (49)E4 检修例会制度 (52)E5锅炉四管防磨防爆管理规定 (54)E6检修文件资料管理规定 (60)F7 检修安全管理规定 (63)E8 燃煤机组A/B级检修总结模板 (66)附录F (70)典型技术措施 (70)F1汽轮机汽轴封径向间隙调整技术措施 (70)F2 汽轮机组轴系中心调整技术措施 (73)F3 汽轮机扣缸技术措施 (75)F4 发电机抽穿转子技术措施 (78)附录G (83)文件模板 (83)G1检修管理手册 (83)G2 修前运行分析报告 (87)G4 汽轮机典型检修项目表 (90)G5 锅炉典型检修项目表 (99)G6 电气典型检修项目表 (107)G7 热控典型检修项目表 (113)G8 汽轮机(本体)典型文件包 (117)G9 锅炉(水冷壁)典型文件包 (126)G10 电气(发电机)典型文件包 (135)G11 热控(氧量表)典型文件包 (145)G12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汽轮机) (154)G13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锅炉) (157)G14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电气) (160)G15 质量监督H、W点质检计划表(热控) (161)G16 典型检修网络图 (163)G17设备异动申请报告 (164)G18 设备解体分析报告 (165)G19 检修项目变更申请单 (167)G20 不符合项申请/处理单 (168)G21 设备试转申请单 (169)G22 冷态验收评价表 (170)G23 火电机组A/B 级修后评价表 (171)前言为了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电力检修管理工作,规范电力产业、区域公司和基层企业的计划检修工作,使检修工作在安全、质量、进度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控制和管理,提高机组检修水平,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经济和环保运行,特编制本导则。
灾和爆炸。
由此可见,VoCS对人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危害巨大,VOCs监测分析与控制治理是现代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之一。
1挥发性有机物概述11概念定义VOC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组合,不同组织对其有不同定义。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VoCS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常压下沸点范围在50℃〜260”(2之间,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一类有机化合物总称;IS04618/1—1998中VOCs指原则上在常温常压下,任何能自发挥发的有机液体和/或固体;美国ASTMD3960—98中VOCs指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德国DIN55649—2000将VOCS定义为在常温常压下,任何能自发挥发的有机液体和/或固体,在通常压力条件下,沸点或初镭点低于或等于250。
C任何有机化合物;美国EPA将VOCS定义为除CO、CO2、H2C03、金属碳化物、金属碳酸盐和碳酸铁外,任何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化合物。
我国北京地方标准DB11/447—2007中将VOCs定义在20。
C 条件下蒸汽压大于或等于0.O1kPa,或者特定适用条件下具有相应挥发性的全部有机化合物的统称。
《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定义VOCs指特定条件下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J,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甲烷总烧(烷烧、烯烧、块烧、芳香烧)、含氧有机化合物(醛、酮、醇、醒等)、卤代烧、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
12主要分类按化学结构不同,VOCS可分为五大类: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烷泾、烯泾、焕烧、芳香烧)、卤烧类、含氧有机化合物(醇、醛、酮、酚、醒、酸、酯等)、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类、氟类、揩类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硫醇、硫酸)等。
1.3污染来源1.3.1大气污染来源大气中VOCS主要来源包括室外和室内,室外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石油化工、表面涂装、制药工业、包装印刷、电子产业等)H]、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产生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等;室内主要来自燃煤和天然气等燃烧产物、吸烟、采暖和烹调等烟雾,建筑和装饰材料、家具、家用电器、清洁剂和人体本身排放等。
ICS 11.040.20 C 48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YZB/沪 XXXX —2010一次性使用引流袋Drainage bag for single use2010- - 发布 2010- - 实施YZB/沪前言一次性使用引流袋供体外收集临床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用。
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了本文件,作为引流袋在生产、检测、销售时的质量依据。
本文件由上海普济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平。
本文件于2010年06月首次发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一次性使用引流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适用于靠重力或正压完成废液采集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以下简称引流袋)的要求,以保证与所配套的引流系统相适应。
本产品供体外收集临床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9969.1—1998 工艺产品使用说明书GB 15593—1995 输血(液)器具用软聚氯乙烯塑料GB/T 1962.2—2001 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6%(鲁尔)圆锥接头第 2 部分:锁定接头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 6543—2008 运输包装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T 14233.1—2008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 1 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 2 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GB/T 15812.1-2005 非血管内导管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GB 15980-1995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T 17257.2—2009 集尿袋第 2 部分:要求和检验方法YY/T 0313—1998 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YY 0466-2003 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YY 0489-2004 一次性使用无菌引流导管及辅助器械3 产品分类引流袋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其结构见图1和图2。
国家版权局公告2010年第2号――国家版权局现行有效规章目录正文:---------------------------------------------------------------------------------------------------------------------------------------------------- 国家版权局公告(2010年第2号)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0】28号)的要求,国家版权局对著作权部门规章进行了全面集中清理。
截至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国家版权局负责实施的现行有效的规章共9件,现将规章目录公布。
特此公告。
国家版权局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国家版权局现行有效规章目录2010年12月序号规章名称发布文号发布日期施行日期1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国权〔1993〕41号1993.8.11993.8.12录音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国权〔1993〕41号1993.8.11993.8.13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国权〔1994〕78号1994.12.311995.1.14国外著作权认证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管理办法(96)国权联35号1996.12.311996.12.315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国权〔1999〕8号1999.4.51999.6.16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国家版权局令第1号2002.2.202002.2.207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国家版权局令第5号2005.4.292005.5.308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国家版权局令第6号2009.5.72009.6.159著作权质权登记办法国家版权局令第8号2010.11.252011.1.1——结束——。
作者: 陈雷雷[1]
作者机构: [1]卜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17-2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制度反腐;金融实名制度;网络反腐
摘要:新时期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渐入“深水区”,鲜明地树起了“依法治国、制度反腐”的大旗,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制度仍然存有很多制度空隙,亟待完善,如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金融实名制、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等。
论新时期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殷峰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5)006
【摘要】行政监察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
察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行政监察制度内容还需完善、行政监察效能还需增强、行政监察人员队伍需要优化等现实问题。
对此,应该加快建设行政监察法规体系,完善行政监察的制度内容;依法扩大行政监察职权,有效提升监察效能;提高监察人员素质,优化监察队伍。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殷峰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运行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J], 仲昭慧;杨建
2.从行政监察体制改革审视我国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建立 [J], 陈宏彩
3.我国行政监察人事制度浅析——兼谈国外行政监察人事制度的成功经验 [J], 张
扬
4.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改进我国行政监察的制度借鉴 [J], 陈宏彩
5.论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J], 冯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