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小说_尚文_崇史_特征比较_兼论李杨故事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传承
- 格式:pdf
- 大小:123.51 KB
- 文档页数:3
求新声于异邦,补小说史空白——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评介范颖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9)006
【摘要】鲁迅的《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相比,呈现出诸多“异端”
的色彩,历来难以界定,成为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把它归于“(新)历史小说”,也有的称它是“寓言”。
因之也出现了许多评述,而各自的路向都不相同。
在众声喧哗中,虽不乏发人深省之作,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合适的理论视角,未能把《故事新编》的文本置于其共时与历时的背景中作宏观的考察,存在着单纯文本解读法中盲人摸象的通病。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范颖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历史演义小说"尚文""崇史"特征比较——兼论李杨故事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传承[J], 邹建华
2.填补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空白的力作——《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评介 [J], 刘广云;
3.一部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空白的学术著作——《桂林抗战文学史》评介 [J], 魏
华龄
4.沪上传奇与异邦故事--谈朱晓琳近年来的小说创作 [J], 李松睿
5.跨族群音乐研究的新声--蒋燮《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评介 [J], 杨磊;郭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历史上三国时期为背景,深入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将历史与文学完美结合起来。
本文将从历史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的价值与意义。
一、历史性解读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人们熟知的时代。
三国演义以历史为基础,虽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创造性的塑造和改编,但它仍然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内核。
通过对三国时期战争、政治和社会背景的描绘,读者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人物命运。
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刘备、曹操、孙权等诸侯为了争夺统一天下而展开角逐。
这些角色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自的品质和人格特点,比如刘备的仁义之风、曹操的权谋智勇以及孙权的气度宽宏。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透过历史的虚实辨明真相。
同时,三国演义也刻画了当时的战争策略和武将形象。
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小说中展现了许多经典的战役和谋略,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
这些战斗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让人们了解了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变化。
二、文学性解读除了历史性外,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也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性。
首先,三国演义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声情并茂的叙述和精彩纷呈的剧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小说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结构,让读者欲罢不能地沉浸其中。
其次,三国演义对文学艺术的运用也非常出色。
作者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意象等,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感染力。
此外,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亮点。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不仅在历史上有实际的存在,也在文学中成为传世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英勇、忠诚和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三国演义的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小说不仅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第三章历史演义小说研究第一节历代历史演义小说概述一、史学著作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中国的史学取得辉煌的成就。
卷帙浩繁的历朝正史和难以数计的野史、杂记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史学的“实录”精神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比较真实丰富的历史素材。
班固曾称赞《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赞》)自从班固把《史记》的写作原则概括为“实录”之后,又经过刘知几等史学理论家的发展,“实录”成为我国古代史学著作最重要的写作原则之一。
这种“实录”原则,表现在历史学家要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们严肃认真广泛地收集材料,而且还对这些材料进行考辨,对有疑问的问题,则取“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原则,慎重行事,不武断草率。
优秀的历史学家具有如实揭示历史真相,不为强暴所屈的传统美德,司马迁不因为刘邦是本朝开国之君而不写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以及无赖行径。
班固《汉书》一面赞扬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显赫功业,另一方面指出他“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天下虚耗,百姓流离”。
“实录”还要求实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
如司马迁并不喜欢吕后,但仍然肯定她的才干,不讳言在她当权时出现了“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繁荣景象。
陈寿《三国志》对于诸葛亮,既肯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治世之良才”,同时又尖锐地指出他的缺点:“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实录”精神演化成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对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史学家写历史,总是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理想情操,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在史实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史记》像《离骚》一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其背景和情节基于过去的真实事件和人物,通过虚构的故事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文主要对历史小说进行分析,并梳理其文学特点。
一、历史小说的类型历史小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史实小说、历史想象小说和混合型历史小说。
1. 史实小说史实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可能真实地描述其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
其特点是严谨、真实、客观,它与历史书籍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反映历史本身。
2. 历史想象小说历史想象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虚构内容,以想象和创造为主导,带有一些小说特有的想象性和戏剧性,以纵情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展现出历史的另一面。
3. 混合型历史小说混合型历史小说是介于史实小说和历史想象小说之间的一种类型,它既融合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虚构内容,使小说更具想象力和文学性。
二、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历史小说不仅是一种历史文献,更是一种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
下面是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1. 历史感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指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情境、气息和色彩,以及历史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
2. 复杂性历史小说往往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是多维度、多元素的。
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多样,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历史小说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情节布局。
3. 人物性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物往往是历史小说情节的核心和推动力。
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有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是虚构的人物,有的是真实人物的虚构化再现。
4. 故事性历史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它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戏剧性和可读性。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杂剧《窦娥冤》写了窦娥因恶霸——的诬陷、官吏——的昏庸被含冤处死的故事。
( )A.周舍窦天章 B.杨衙内鲁斋郎C.张驴儿祷杌 D.赛卢医白士中2.小说《海上花列传》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
A.历史演义小说 B.英雄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 D.公案侠义小说3.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 )。
A.《虬髯客传》 B.《沙弥思老虎》C.《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D.《促织》4.唐代( )的传奇《柳毅传》描写了柳毅为落难龙女千里传书,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的故事,将灵怪、侠义、爱情融为一体。
A.李朝威 B.李复言C.李开先 D.李公佐5.下列故事不出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是( )。
A.管宁割席 B.干将莫邪C.周处自新 D.刘伶纵酒6.戏曲史上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明代梁辰鱼的( ),作品借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演绎吴越两国的兴亡。
A.《浣纱记》 B.《吴越春秋》C.《宝剑记》 D.《五湖游》7.侯方域和李香君是著名戏曲( )中的人物,作品借他们悲欢离合的爱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A.《紫钗记》 B.《桃符记》C.《桃花扇》 D.《秣陵春》8.杂剧作家( )的作品《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表现了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A.汤显祖 B.郑光祖C.杨显之 D.马致远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择偶标准的变化,如( )中的莘瑶琴就爱上了忠诚善良的小贩秦重。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中,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一直是两个受欢迎的主题。
代表作包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这两个主题有共性,都以历史为题材,关注英雄人物。
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水浒传》更像是一部群雄谱,虽然开始也涉及到宋朝的历史,但总体来说更注重歌颂英雄。
一、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来,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随后出现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
其中,《隋唐演义》(___)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共20卷100回,涵盖了170余年的历史事件,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但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隋末宫廷故事,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唐代宫廷故事。
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绘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
《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有一些新意。
二、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___)、《说岳全传》(___、___,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___,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是明代以来各种___故事的集大成者,共20卷80回。
小说讲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___和___的历史事件。
___等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被以___为首的___陷害忠良,最终___在___遭害。
小说对人物的塑造过于概念化,但也有一些个性化描写,如“___,___之奸,兀朮之横”。
与《说岳全传》不同,按照小说类型,《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而《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先秦两汉六朝文学思考题1.神话是怎样产生的?2.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一些什么社会问题?3.什么叫《诗经》的六义?国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怎样的?4.《左传》和《战国策》都是什么样的?它们的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各有什么特点?5.《孟子》与《庄子》的文章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两篇作品加以比较说明。
6.屈原都写了些什么作品?《离骚》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对它任何评价?7.贾谊和晁错都有哪些代表作?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文章风格又有什么不同?8.枚乘与司马相如都有什么代表作?对他们的作品如何评价?试结合两篇作品加以说明。
9.《史记》的体例是怎样的?各种体例之间的关系如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是什么?10.《史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何?11.汉代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12.《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社会意义。
13.什么叫建安风骨?曹氏父子对诗歌发展的贡献,14.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5.左思、鲍照都有些什么代表作?各举出一篇来加以分析。
16.南、北朝的民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有什么显著差异,试结合作品予以说明。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文学批评论著?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唐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沈宋和文章四友对五律定型做出了什么贡献。
2、初唐四杰的创作有哪些新变化。
第二章:1、试比较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不同之处。
2、王维山水诗和社会风气的关系。
第三章:1、杜甫律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四章:1、大历诗人的心态与诗风之间的关系。
2、韩愈诗歌的险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3、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五章:1、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什么?2、韩愈的记叙文有些什么特点。
第六章:1、唐传奇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什么是变文?第七章:1、李商隐诗歌中的意境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杜牧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第八章:1、什么是花间词人?2、为什么王国维是李后主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宋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宋型文化与唐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2、宋代文学在总体上有些什么成就?第二章:1、宋初三体分别是指什么?2、王禹偁的诗风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第三章:1、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赏析晏殊《浣溪沙》。
事文义:从历史到演义
杨绪容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8)001
【摘要】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杨绪容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识事·达义·练文——重温袁微子先生的读课文三部曲 [J], 吕桐军
2.历史演义小说"尚文""崇史"特征比较——兼论李杨故事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传承[J], 邹建华
3."历史演义"中真实与趣味的两难选择——论蔡东藩与罗贯中所演之"义"的差异性[J], 龙剑平;朱小宁
4.从历史演义到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J], 王长友
5.谈《三国演义》之“义”——读《三国演义》札记之一 [J], 黄海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融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将历史故事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融合的问题。
首先,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借助历史故事来展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内外交困,战乱频繁。
通过刻画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当时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国家兴亡等真实而残酷的历史场景。
这种历史的真实感让读者不仅仅是欣赏一个故事,更是跨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其次,三国演义以文学手法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小说家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塑造了曹操的权谋智勇、刘备的仁义人心以及诸葛亮的聪明智慧。
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形象的崇拜和赞美。
同时,小说作者还通过虚构对话、描写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
这使得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呈现了作者自身的情感。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也体现在其情节和结构上。
小说家通过编排情节,将历史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自然。
无论是战争的策略、英雄豪杰的较量还是爱恨情仇的展开,都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素养。
而小说的结构也呈现出高潮迭起的特点,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和紧张感。
最后,三国演义的历史与文学融合还在于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改编。
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改编,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诠释,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比如对于曹操的评价,小说中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野心,但是同时也揭示了他的残酷和欺诈。
这种评价呈现了作者对于权谋政治的抨击和人性的反思。
这种评价和改编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并且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文学相互融合,形成了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
通过将历史故事转化为文学化的形式,作者将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收稿日期:2009 05 04作者简介:邹建华(1970-),男,安徽含山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古代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第8卷第3期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 l.8N o.32009年9月JO U RN A L OF AN H U I V OCA T IO N AL T ECH NICA L CO L LEG ESep.2009历史演义小说 尚文 崇史 特征比较!!!兼论李杨故事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传承邹建华(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摘 要: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 尚文 崇史 特征。
关键词:李杨故事;历史演义小说; 尚文 ; 崇史中图分类号:I207 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536(2009)03 0055 03Abstract:The lov e story o f Li Long ji,called Empero r Xuanzong in T ang Dynasty and H is m oble concubine Lady Yang ,Yang Yuhuan,has been passed dow n for a thousand years,and has been fo und in every for m of literature.In the historical no vels ther e are some stories about this love sto ry,the m ost famous ones are found in Chu Renhuo %s T he Romance of Sui T ang Dynasties and Cai Dong fan %s China %s Popular H isto rical Novel.Rom ance o f T ang Dynasty .From the co mparison,w e can find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tw o w r iters %attitude of w riting,choices of w riting materials,the ar rangement o f structure and the mo ld of character im ag e.It is found that each nov el has its ow n vivid and ty pical liter acy first and histo ry first .Key w ords:lov e story of Li Lo ng ji and Yang Yuhuan;historical novel; literacy first and histo ry fir st明清乃至民国是小说创作的繁荣期,而历史演义小说则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样式之一。
历史演义小说材料虽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最为完备的历史著述,但以其讲史的通俗化、观点的世俗化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成了历史普及的最大武器。
同时由于没有历史著述的严肃性,因此在历史事件的建构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将历史著述与民间传说融合起来,用世俗观念加以诠释,旗帜鲜明地褒贬人物及事件,因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演义小说的这些特点更加适合李杨题材的流传。
因此,在明清及民国出现了一大批涉及李杨题材的唐史演义作品: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褚人获∀隋唐演义#、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说唐全传#等,而其中以∀隋唐演义#及∀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最具有代表性,在历史演义小说中它们分别是 尚文 、 崇史 取向的代表性作品,现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来加以分析研究。
第一,在创作态度上两者截然不同。
清褚人获是一位一生未仕的闲散文人,其创作目的,在其∀发凡#中清晰可见: 近见∀逸史#载隋帝、唐宗与贵儿、阿环两世会合,其事甚新异,因为编入;更取正史及野乘所纪隋唐间奇事、快事、雅趣事,汇纂成编,颇堪娱目。
非欲求胜昔人,聊以补所未备云尔。
[1]可知,作者在材料的获取上是博采众长,不问正史野史,凡所拾掇,广为搜集,在创作上就是要达到 娱目之目的,并且由此在∀隋唐演义∃序#中还提出了 大账簿、 小账簿理论,他认为: 昔人以∀通鉴#为古今大账簿,斯固然矣。
第既有总记之大账簿,又当有杂记之小账簿,此历朝传志演义诸书所以不废于世也。
[2]这番话强调了通俗演义的存在价值与普及之作用。
清末以贡生出生的蔡东藩则要严谨得多,其∀自序#有云: 鄙人不敏,曾举宋元明清诸史事,编为通俗演义,陆续印行。
海内大雅,不讥弇陋,且谓可得通俗教育之助。
爰再逆流而上,就唐事以为演述,共成百回。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3]可见,其材料的搜集是以正史为主,旁收真实不诬之轶闻,创作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平民历史知识的通俗化教育,并说明创作的原因是因为历史书籍太多,担心 后生小子,学识有限,欲取唐史而尽读之,匪惟不暇,抑病未能。
乃转而采诸坊间诸旧小说,如所谓∀隋唐演义#&诸书,日夕展览,目为实迹,庸讵知其语出无稽,事多伪造,增人智识则不足,乱人心术且有余耶![2]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显示了对∀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的轻视,自视为正史之补。
第二,主观创作态度上的泾渭分明,导致了在材料取舍上的大相径庭。
褚人获在材料的搜集上以吸收为主,采用抄撮整合的编创模式,广泛收录各种资料,因此涉及李杨题材的部分,∀隋唐演义#的篇幅要远远多于∀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
该书从第七十九回到结尾第一百回共有22回涉及李杨题材,从天上到地下,从神仙到人间,大到安史之乱、马嵬事变,小到梅妃与贵妃争宠、安禄山与杨贵妃暧昧关系、贵妃被遣、唐明皇与杨贵妃长生殿私盟等无所不包,其内容基本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所有正、野史材料。
因而,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 ∀隋唐演义#,小说也,叙炀帝明皇宫闱事甚悉,而皆有所本&其叙唐宫事,皆杂采刘餗∀隋唐嘉话#、曹邺∀梅妃传#、郑处诲∀明皇杂录#&复纬之以本纪列传而成者,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矣。
[4]因此,可以说∀隋唐演义#是杂采唐五代乃至宋人的笔记小说而成的集大成之作。
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从第四十六回到五十二回及第五十六回仅8回涉及李杨故事,在选材上以政治层面为中心,极力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下的人物及事件,主要从新旧∀唐书#、孙甫∀唐史记#、赵瞻∀唐春秋#、陈彭年∀唐纪#、袁枢∀唐史纪事本末#等历史典籍中选取,选取了玄宗纳子妇为己妇、贵妃被遣、长生殿密誓、马嵬兵变等史书已记载的事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蔡东藩也选用了一些非历史著作的材料,如大篇幅地选取∀梅妃传#,关于梅妃的材料占有两回之多,以及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暧昧关系,甚至将安禄山将杨贵妃胸乳抓伤这样无稽内容也加以选取。
可见其在选材上也有与创作态度矛盾的一面。
第三,结构安排上两书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历史演义小说存在一种通病就是抄袭承传多而创作的少,结构松散,难以有整体的构思。
这两部作品同样存在这样的不足。
但实际上两位作者也注意到这一点,极力弥补这一不足。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就大胆将唐卢肇∀逸史#中的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再世姻缘作为整篇小说的纽带。
这也是后人经常对其诟病的地方,认为这样做是将隋唐两代的政治动乱归结为因果轮回的迷信的结果,因而使作品庸俗化了,降低了其认识价值。
但他们却忽略了作者以其起到 关目及 娱目的作用。
实际上作者在∀序#中进行了正面解答: 昔箨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载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再世姻缘,事殊新异可喜。
因与商酌,编入本传,以为一部之始终关目&乃或者曰:再世因缘之说,似属不根。
予曰:事虽荒唐,然亦非无因。
安知冥冥之中不亦有账簿登记此类,以待销算也?然则斯集也,殆亦古今大账簿之外、小账簿之中,所不可少之一帙与?[5]因此,对于 再世姻缘作者反复强调了它是承上启下的 关目,是小说结构上的纽带作用,同时也是历史流传的一个存在文本,必然有其存在价值,因此要加以吸收,而且是 小账簿中不可缺少的 一帙。
为此,作者在小说的第一回及最后一回以及中间穿插了许多离奇梦境,都是为了故事情节结构上的需要,在章回小说中起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
当然在客观上的确有着宣扬迷信的消极作用,但从至今在群众中还津津乐道的效果看这个似乎微不足道,甚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不能不说是褚人获在结构构建上的一个创造,与洪昇的∀长生殿#用神灵统构全篇,有异曲同工之56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8卷妙。
蔡东藩因为其目的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并未太在意结构的安排,他在其最早的著作之一、1916年会文堂出版的∀清史通俗演义#的∀自序#中指出: 窃谓稗官小说,亦史之支流余裔,得与述古者并列;而吾国社会,又多欢迎稗乘。
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无艰僻渊深之虑。
书籍中得一良小说,功殆不在良史之下。
私心怦怦,爰始属稿而勉成之。
他提到了 良小说这一概念,也就是有教育功用的小说,注重于通俗地讲史。
但在行文中也尽力做到前后统一,如在涉及李杨题材的章节中主要以反映杨贵妃祸国为线索,甚至不惜改变选材原则,搜求野史逸闻来加以烘托。
第四,在事件叙述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上面也各有千秋。
∀隋唐演义#因为以 娱目为目的,因而纳入了两世姻缘说,作者对李、杨有着更多的包容性。
如以欣赏的心理描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以持中的立场描写杨贵妃与梅妃的争宠,用同情的目光审视杨贵妃之死。
可见作者注重情的描写,认可李杨之间存在着真感情。
蔡东藩在∀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中则完全从道德角度对唐玄宗、杨贵妃加以谴责,尤其是对杨贵妃采用的是一种毫不同情、彻底否定的批判态度,在描写上极力丑化其形象。
如在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密誓时,极力描写他们之间的虚情假意,反映杨贵妃功于心计,采取一切手段达到固宠的目的,作者以冷眼旁观的道德者的角度加以批注,短短的一段话中就有 全是做作、 正要你说此语、 要挟之至等判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来。
褚人获描写七夕密誓则是采用散文的笔法,极力勾勒出一幅情人盟誓夜景图,优美自然,情真意切,配上诗歌更营造浪漫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不再是一对帝王后妃而是耳鬓厮磨的至情夫妻。
同样是写马嵬事变杨妃之死,蔡东藩写来对当事人毫不同情,觉得其罪有应得,并刻画他们自私胆小,尽显狼狈之状。